问大家一个问题,30年前的200元放到现在能值多少钱?
这个问题得从一则新闻说起。

30年前,吴先生和妻子在双城市(现哈尔滨双城区)民政局登记结婚在登记窗口注意到婚龄保险。
说是只要一次性交笔钱,结婚时间越长,领的钱就越多,图个吉利嘛!
当时有100元和200元两档,吴先生一琢磨,好事成双,直接就选了最贵的200元。
拿到的婚龄保证书上面领取规则写的明明白白:
交200元,结婚满30年,能领1960元;满40年,能领4400元;要是能结婚到50年,就能领整整4万元。

一晃30年过去了,吴先生本以为能顺利拿到1960元,却没有想到不知道该找谁领钱。
民政局说“不归我们管”;省民政厅说“政策太老了,我们也不知道该找谁”;市民政局让他回区里问;区民政局又说这事得找社保局。
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双城区社保中心,对方却递过来两个选择:要么退你400块钱(双倍本金),要么您就继续等,等到40年再说。
至于为什么,我想大概是因为“年代久远的政策无法解释”。
吴先生遇到的并非个例。
去年媒体报道,福建的雷先生30年前拿出100元购买新婚纪念保险,30年后被告知只能退还保费本金加利息200多元。
上个月底的新闻,四川省长宁县一对夫妇29年前领结婚证,被搭售养老保险,如今无法兑付,只能退还200元本金。
跟吴先生一样,许多农民当年或出于信任、或迫于“搭售”,缴纳了那笔在当时堪称巨款的保费,满心以为是为自己的晚年存下一份保障。
然而几十年后,他们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档案找不到”,或是直接退还那笔早已贬值得不成样子的本金。
这件事最让人难过的,是30年的信任换来这样的结果。
虽然开玩笑地说,历史文件不具备现实意义。
总应该善待相信社保政策的人吧。
——————————————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当今老农民养老补助太少的问题,一些人言之凿凿地说:农民当年没有买养老保险,所以老了没有养老金。
但结合这些个新闻,事实可能并非是很多人说的当年没有交,而是后来被退保了?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交200块钱就想让国家给你养一辈子老,做什么美梦呢?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初期,许多老工人的缴费水平同样很低,每月仅一两元,缴满10年总额算下来也就两百块左右?

当年单位人员自己缴纳的养老保险数据
那为什么工人缴纳了200元的养老保险,退休后能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拿到几千元的退休金。
而同样交了钱、甚至付出了更多的农民,却换不来应有的保障呢?
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用“历史遗留问题”来搪塞过去的话题。
事实上,那些声称"农民没交社保不该领养老金"的说法也完全是对历史惊人无知。

建议这些人先去读一读李昌平当年写给朱镕基总理的公开信,看看农民到底为国家发展付出了什么。
对于农民来说,其“社保”是以如下形式缴纳的(不要纠结这些名字不含“社保”两个字,那都是人起的名,实际交的东西才是本质):
农业税(前期交公粮,后期逐渐改为直接缴纳税款)持续到2006年;
特产税(对经济作物额外征收,如水果、烟叶、水产品、林木产品、食用菌、某些蔬菜等)持续到2004年;
三提(交给村的三种提留费用:公积金、公益金、行管费);
五统(交给乡里的教育费附加、计生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优抚费);
工农剪刀差(多年前持续多年的农产品价格,通过剪刀差为城市发展贡献了太多)。
义务劳动(每年无偿劳动15-30天,参与修建水库、公路等基础设施)
农民用半个世纪构建了特殊的"隐性社保体系",
不客气的说,就这些人交的那些社保和个税之和,在农民以前交的农业税三提五统等面前算个啥?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从1997年才真正开始,机关事业单位更是晚至2014年。
所谓的“视同缴费”,说到底是对一个群体历史贡献的承认。
那么,农民那半个世纪真金白银、血汗交织的付出,为什么就不能被“视同缴费”呢?
这不该是一个被轻易搁置的“历史遗留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公平、至今仍在拷问我们良心的现实问题。
拿21年的对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来看:

目前约2000万人领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台面上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月养老金是6484元(2021年数据),养老替代率在80%到90%。
但是拿走了约36%的财政补贴,其余的才是给更广大的企业职工养老和城乡居民养老的补贴。
这里说的可不是资金池里攒下的钱怎么分,而是实实在在的财政补贴。
咱们也不奢望基本养老金资金池分配能有多公平,
但至少在用税收来支撑的补贴部分,总得讲究个公平合理吧。
二次分配还能加剧财富结构扭曲的,这可真是少见。
我之所以一直在网上呼吁提升农村老人的养老待遇并非一次性提升到和职工或者机关退休人员一样的水平,而是我们要看到这个巨大的差距。
而且既然都是拿国家的财政补贴支撑,至少应该以不扩大二者的差距为调节目标吧。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早就说过:“不要认为养老问题还有拖延的机会,以后再做选择会更艰难。”
如果不改革现在的分配结构,人口结构上移以后,未来少数人依旧会拖垮财政,但这口锅怕是又要丢在芸芸大众身上了。
所以都说要相信后人的智慧,这么看来后人确实有智慧,他们都不来了。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