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文艺新生

李云雷:新工人诗歌的“崛起”

李云雷 · 2015-03-23 · 来源:我的诗篇
收藏( 评论() 字体: / /

ZC~E{7FC0IG7WR3${N@Y_AR.jpg

  打工诗人许立志的自杀,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诗歌尤其是底层诗歌的关注,诗歌界也在讨论底层经验如何生成美学等问题。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对当代诗歌的评价标准进行反思。梳理新时期以来诗歌史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崛起”奠定了此后诗歌发展的主要倾向,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等文章在诗歌与文学界影响深远。但在我们今天看来,他们所提倡的“新的美学原则”,是一种精英化、西方化、现代主义式的美学标准,可以说这一标准作为诗歌评价的基调一直延续至今,是当代诗歌的一种审美规范或审美无意识。当然“新的美学原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新时期初期中国人恢复知觉、打开视野以及诗歌形式的探索都有很大影响,但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以这样一种精英化、西方化、现代主义式的美学标准,很难将当代中国人丰富复杂的经验与情感容纳进去,尤其对于底层的创作者来说,要将他们的经验“生成”符合这一审美规范的诗歌,无疑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底层诗人在以他们的创作实践逐渐突破这一审美规范,也在以他们的探索与创新逐渐突破当前的诗歌格局。在这一新的崛起面前,我们有必要反思30多年来“精英化、西方化、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在新的经验与新的美学元素的基础上,探索更加适合当代中国人经验与情感的诗歌评价标准,也探索一条更加民族化与大众化的中国诗歌发展道路。诗歌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艺术的结晶,不应该陷入神秘主义与技术主义,也不应该成为精英知识分子相互标榜的游戏,而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该在与大众的交流中凝聚时代的精神乃至集体无意识,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与审美标准。在这个意义上, 重新思考中国诗歌的 “民族化”与“大众化”,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重新思考民族化与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是要回到十七年与延安时代,那个时代民族化与大众化的探索有得有失,需要我们做出认真的分析与研究,但就其总体而言,那个时代对民族形式、大众语言的重视,以及对民歌形式的采用,可以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重新思考民族化与大众化,也并不意味着对新时期以来“精英化、西方化、现代主义”倾向的否定,学习与借鉴西方的诗歌传统,探索人类精致微妙的内心世界,可以说也是当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我们期待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能够不仅仅在新时期以来的诗歌传统中思考问题,而可以将中国新诗的其他阶段与其他传统,纳入到我们的思考空间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有必要突破“新的美学原则”的审美规范,在新的现实与新的诗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诗歌的未来。在这方面,新工人诗歌的“崛起”,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经验、新的情感、新的美学元素,我们不能以一种固定的“诗歌”标准居高临下地对之做出评判,而应该直面这些新的经验与美学,以之反思并拓展当代诗歌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当代诗歌及其评价标准,才能更富有活力与包容性,才能与当代中国的现实及其美学经验保持一种有机、互动的密切联系。

  中国新诗自发生以来,一直生存在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两大传统的巨大阴影之下,并没有形成自足的或稳定的美学传统。在当代中国,什么是好诗?仍然是一个并不确定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用中国古典诗歌的标准来评价中国新诗,也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现代诗歌的审美规范来评价,中国新诗的发生与发展有其独特性,也有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的共通性,我们需要辩证地分析与把握。中国新诗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在传统中国及其文化崩溃过程中产生的,伴随、参与着现代中国及其文化的诞生,并在其中有着先锋性的作用;而其共通性则在于,它同样是人类经验情感的美学呈现与结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新诗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其发展过程充满了种种“断裂”,以及内部不同派别的激烈争论,其美学标准与评价体系也在剧烈的变化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不过在我看来,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审美规范是明确的、稳定的,什么是诗歌,什么是好诗,都有一整套内在的标准。而中国新诗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在于它与当代中国及其变化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在于它正在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这不是一种圆熟的美,也不是一种标准的美,而是一种全新的美,一种当代中国的美。而要创造这样的新的美学,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当代人丰富复杂的生命体验生成为新的诗歌,以及这样的诗歌如何在与大众的互动中凝聚起时代精神。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新工人诗歌的崛起,其意义不仅仅是将底层经验带入到当代诗歌,而且也在创造着一种新的中国诗歌。

  李云雷,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5年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左岸文化网站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化研究。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南岗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2. 公孙鞅之叹
  3. 全球化的风向变了
  4. 顾凌英|到底是谁蛮横、谁不讲理?
  5. 未完成的《反击》、以及反击进行时
  6. 历史文献: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长杨止仁给原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关于探讨历史问题的一封信
  7. 临终前,这位开国将军仍放不下这件事……
  8. 把武训比作张桂梅,不仅仅是张桂梅的耻辱,更是......
  9. 土埋到脚脖子的生活:一个被吞噬的中国乡村
  10. 这下成仇了,特朗普和马斯克开撕!瓜太多,太密
  1. 谁让你不争论?你该问问他是谁!
  2.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某些人已经疯狂到开始胡言乱语了
  5.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6. 毛泽东的晚年超越了时代局限,没能理解他,是我们的悲哀!
  7. 县城官场正在向旧社会沦陷
  8. 这样的非政府组织,该禁了
  9. 子珩墨|最怕的不是仇恨毛主席,而是热爱毛主席的“伪君子”!
  10. 教室里为什么不挂毛主席像?
  1. 小人吹不成伟人!毛主席的光辉,万丈不朽!
  2. 郭建波|“冤案”,还是罪有应得?——关于胡风事件的历史考察
  3. 李克勤|叶剑英李先念未参加刘少奇追悼会:华国锋主持,邓小平致悼词(1980年5月17日)
  4. 中共最危险的叛徒,从叛变到处决的内幕详情
  5. 孙中山巨幅画像不宜长期放置于天安门广场
  6. 一夫多妻公开回归、天价私宅赫然出现,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7. 当财政走向失控
  8. 中国又迎来了另外一个金融大鳄——景顺集团
  9. 内奸:倒查20年
  10. 江青谈京剧革命(中英文)
  1. 沉痛哀悼!香港毛泽东思想学会林敏捷会长逝世
  2. 举国“痛打”哈佛大学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全球化的风向变了
  5. 沉痛哀悼:崔凤金同志逝世!
  6. 忠县煤矿离奇破产,职工生计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