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关于乌东公投;
有人问我对乌东公投的看法。
打个比方吧,USA就是那个“皇帝的新衣”故事中,一丝不挂但用威胁的目光环视着群臣和围观百姓的皇帝,而俄罗斯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他走到皇帝面前,把自己脱了个精光,说:请看我的新衣!
❷关于欧洲政治版图变化与俄乌战事;
普京最终解套,可能不在乌克兰战场,而在欧洲。
目前,欧洲最北端的瑞典和最南端的意大利,纷纷变天,右翼(甚至极右翼)开始上台执政,这一趋势对普京是有利的。
第一,从意识形态光谱的角度来说,普京一直与“白左”格格不入,被视为右翼保守主义的代表,是欧洲保守主义的“教父”;
第二,右翼对“普世价值”不太热心,重视实际利益,所以也比较容易同普京达成一笔交易,实现停火。
想想当年特朗普对普京的态度吧!
当然,最终还要看极右翼取代“白左”执政的趋势会不会蔓延到欧洲的核心国家——法国和德国。
❸关于“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毁;
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直接的目的看来是想从根本上消除德国同俄罗斯妥协的可能,彻底把德国捆绑在乌克兰战车上。
但是,过犹不及。
这件事很可能会弄巧成拙,激怒德国舆论,促使德国改变对俄乌战事的立场,最终导致西方“挺乌阵营”解体。
9月28日,沉默很长时间的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普京应该被视为一个认真的对话伙伴,他的讲话不应该被忽视。
默克尔强调:“这绝不是软弱或绥靖的表现,而是一种政治智慧的表现——这种智慧将有助于保留回旋余地,甚至有助于开发新的回旋余地。”
默克尔还问到,假如统一德国的前总理科尔还在世,他将如何处理乌克兰危机?
默克尔说,她认为,科尔会“尽一切努力保护和恢复乌克兰的主权和完整”,同时也会展望未来,考虑到“目前来看几乎不可想象的事情,即如何重新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
其实,这哪里是科尔的想法?分明是默克尔的想法,也是德国相当一部分政治精英的想法。并且,前一句话是虚的,“如何重新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才是默克尔真正想说的。
❹关于美国的颜色革命;
有人说美国没有颜色革命,这是不对的。
特朗普上台,就是美国的一场颜色革命。这场颜色革命现在也没有结束,不过在积蓄能量,等待下一个高潮。
❺拍一部中国自己的励志电影!
2008年汶川地震,被救助的12岁少年程强高高举起“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2013年,他入伍来到“黄继光连”。这些年,他苦练杀敌本领,如今成长为模范空降兵连排长。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好样的!
很久没有听过这样提气的故事了:一个有理想的孩子,长大了想当解放军,而不是开豪车,娶美女,实现挣一个亿的小目标。
这么动人的故事,完全可以拍一部十分出彩励志电影。但中国电影人的精神状态,又让我不敢太乐观。
❻关于“情圣马老四”;
我对电影《隐入尘烟》的批评,不仅引起了一些小资朋友的不满,也引起了一些善良小朋友的不满,他们认为“《隐入尘烟》所描述的是西北某农村村民马老四夫妻失去集体经济组织庇护后的苦难”,所以不应该批评它。
我只能说,这些小朋友可能过于天真浪漫了。
首先,在整部电影中,没有任何细节暗示,马老四夫妻的苦难是集体经济组织瓦解所导致的,一丝一毫也没有!
事实上,编导根本就没有触及这个问题。马老四夫妻在相互交流时,也没有只言片语表明他们曾经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生活过,更谈不上有什么美好回忆了。
其次,虽然导演李睿珺没有正面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的问题,但是,通过他对小农生活方式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式的表现,已经表明了他对集体经济的态度和立场。
在影片中,马老四迎娶了曹贵英之后,陡然焕发了活力,他劲头十足地耕地、播种、收割、建房子、养小鸡……其乐融融,整天梦想秋收后带着曹贵英到市里“美美地浪一浪”,甚至在建新房时,马老四极温情地为北归的燕子设置了燕巢——无疑他想让燕子分享他的幸福。
简言之,银幕上的马老四夫妻根本没有感受到所谓“失去集体经济组织庇护后的苦难”,这个“苦难”是银幕下的善良小朋友臆想出来并且强加给他们的。
在马老四夫妻看来,个体小农的生活如此美好,什么“集体经济组织”之类,他们想都没想过。
对马老四夫妻来说,最可怕的苦难莫过于失去“爱”。
所以当曹贵英意外死亡后,马老四决定放弃自己已经蒸蒸日上的、快乐充实的小农生活,自杀殉情——他由此升华成了一位情圣,一位男版祝英台,他成了当代中国的罗密欧,曹贵英则是朱丽叶!
于是,《隐入尘烟》这部电影,正如我一开始就指出的,它是小资的,不是农民的,是伪现实主义,而不是现实主义。马有铁和曹贵英,无非都是穿着农民服装的小资罢了。
只是可怜我们的善良小朋友枉洒了那么多一厢情愿的眼泪!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