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所在的楼层因为疫情防控被封了,然后他的名字在吴亦凡这种大新闻的层层封堵下还是冲上了热搜。无论主张动态清零的,还是主张躺平派都在叫好。有网友表示下楼遛弯,隔壁全小区都为那个楼封了叫好,只是因为老住在那个楼。当然,我感觉这是个段子,但网友很替他着急能不能多封几天,最好断网让他安生几天。
老胡真的是舆论场上一个很奇葩的存在,他是唯一一个能团结中国左右两翼的人物,两派人之间不管有多大的分歧,如何不可调和的矛盾,遭遇老胡时,都能暂时“化敌为友”。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上一个扮演同样角色的,是日本鬼子……
别看老胡在各个平台上叱咤风云挥斥方遒,但仔细读他的文字,虽然文字内容看上去很长,甚至可以堪称申论模板,但其中的实质性内容就是个车轱辘话,来回转。写作一般有两个套路,一个是偏逻辑性,用逻辑思维来分析,解读某些事,我称之为理性式。另一种是通过文字感染读者,达到某种程度的共鸣,我称之为感性式。
老胡呢,自以为能左右逢源,但在这个时代,必须要有明确的观点。现在你连基本的观点都没有,自然也就没人愿意搞懂你的立场。几百字几千字下来根本不贴合实际。这样一来,纵使有一千个读者,其中的九百九十八个也是为了骂你才骂你的。
从我的视角观察,他作为改开以来那一批的媒体工作者,完完全全搞脱离群众那一套,把自己作为“精英”的视角来经营。同时又在给自己树立“喉舌”的人设。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有谈过,国家根本不需要这么一位自诩的“喉舌”角色出现。媒体工作者自有媒体工作者的官方要求。何况,一位退休连“编委会”都没进的人,在单位地位肉眼可见,就别提什么喉舌了。
在自己主业上,我的看法是公器私用,用平台背景为个人账号背书。不但违反新闻规定,比如在中印边境冲突事件时多次抢发相关新闻,还利用官方账号为自己引流。当然我不排斥官方媒体开通个人账号,但拿大量官方资源为我所有,难免有公器私用的嫌疑。我甚至一度发出感慨,这个环球时报,到底是姓党还是姓胡的感慨?
在佩洛西访台这个问题上,退休后老胡的表现更是令人不齿。先是以个人账号的声音,起了一个非常高的调门。导致整个舆论场都骑虎难下,期望越大,最后的失望越大。最后险些用政府的公信力为他的个人言论买单。仅此一件事,我觉得讲他钉在舆论的耻辱柱上都不为过。能留着他的账号存在,已经是最大的善举了。
以上我只是为了说明,哪怕按一个媒体工作者,或者他自封的“喉舌”角度来看,他也是不合格的,可以说是无组织无纪律。但他似乎还带着老一代媒体工作者身上那股子“士大夫精神”的劲头。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他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似乎有点兼济天下的情怀。但这一段段文字上,你都会感受到他在大道理背后对老百姓的傲慢、俯视和不屑。
他的视角,从来是站在当权者视角,或者精英视角的。这也符合改革开放以来记者的西化之路。正如某个大领导在90年代感慨:“媒体已经不掌握在人民手里了!”但是经济快速发展,又让他们西化之路上,又对祖国有了一丝认同感。但他们手头的美式教材又难以解释清楚这一切。在这种拧巴里,老胡这样的人就诞生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西化思维的,骨子里认同西方第四权的媒体人,在一些社会事件上,他也是这么干的,似乎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言官一般的监督者。但这些年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有让他对我国有了一丝合法性的认同。但他又没办法解释这种合法性。对上,他有一丝认同,但不多。对下,他自诩精英早已脱离了人民群众的范畴。最后变成了上不上,下不下,说什么段位都感觉左右逢源的拧巴角色。
有一句话评价的及其准确,老胡什么都好,就是不像一个共产党。就是这么一个不像的人,还要认同他,还要去解释他,还要按照第四权把自己单拎出来一个阶层,还要脱离群众。他代表不了官方,又代表不了群众,哪怕第四权也做的浅尝辄止,换谁都会变得没有立场。普通人可以没有立场,一个党员,还掌握着宣传机器得党员没有立场……这不是老胡一个人的问题,只是他表现得过于明显罢了。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