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风暴原记录|石隆门华工起义①

李君 · 2025-05-07 · 来源:乌有之乡
风暴原记录 字体: / /

序曲

刚刚在2006年五月杪落幔的砂劳越第九届州选举,重现了华人的政治激情火花,然而在廿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总是有人感叹华裔民众刻意规避政治问题,或对政治表现的出奇冷漠,但事实上,在过去的一百六十年来,我们的先辈确也曾对政治运动,有过无比的热诚与投入。

回顾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石隆门华工事件、廿世纪同仇敌忾的反日援华、战后至独立前的大鸣大放年代,以及六十年代的共产武装斗争、纷扰不断的民主宪制政治,到七十年代斯里阿曼行动,每个关键性的时刻,似乎都能看到华族前辈们的身影。

悠悠的砂劳越河、浩瀚的拉让江纵有百折千转,终究要奔流向大海,历史总是会按照着自身的现实规律向前发展的。

仅让我们以无比谦卑和感恩的心,回首眺望这些阶段性的历史事故,你我都会同意,是前辈们不断付出血汗、智慧甚至生命,才有我们今天脚下的这段坦程。

●1840年时的古晋,犹如一个临河而建的小渔村。

●1840年尚未当上拉者前,詹姆士在砂劳越河畔的“官邸”。

探险家詹姆士 开创布洛克王朝 慕达哈欣当时仅是看上了这位白皮人的船坚炮利,却没料到会引狼入室,以致后来非但在炮口下,被迫让出晋、汉省的辖地,国土还继续被蚕食…

●退役军人詹姆士,在1841年在砂劳越开创了为期一世纪的布洛克王朝。

1839年的八月中旬,英国退伍军人詹姆士驾着武装帆船,突然闯进了还是属于汶莱辖地的砂劳越,揭开了布洛克王朝的百年统治序幕,更引爆了有史以来,华人在砂劳越的首场武装起义风暴。

英国人詹姆士布洛克(Jame Brooke ,1803—1868),出生于印度,父亲汤玛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后来出任印度本那利斯(现称瓦拉那西,Varanasi)高等法庭的法官。

十六岁就辍学的詹姆士,进入东印度公司的武装部队服役,参与过多场的大小战役,但却在缅甸的战场上挂彩,被遣送回英国养伤,从此放弃了戎马生涯。

立志到东方探险 期望圆一个梦想

疗伤的期间,他阅读了发现新加坡的莱佛士之著作,深为东南亚的神秘雨林、奇异的风土人情所吸引,于是立志要仿照莱佛士般到东方探险,更重要是期望能一圆当个岛主或国王的美梦。

詹姆士的父亲在1835年蒙主宠召,留下了三万英磅的遗产,让他有足够的资金买下一艘排水量逾百吨级的帆船勤王号(Royalist),还在船上安装了六门大炮,和配备了其他的武器后,终于在1838年的12月16日,从英国启航朝东南亚开来。

经过五个月的航行,詹姆士抵达了已是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礼貌拜会了总督本汉(Bonham),后者建议他到婆罗洲岛的砂劳越走一趟,顺便帮他带封“感谢信”予砂劳越的拉者慕达哈欣(Rajah Muda Hashim ),因为在较早前,有一艘英国货轮在砂劳越岸外的海域沉没,船上的水手幸获拉者的部属救起。

三个月后,詹姆士开着“勤王号”帆船离开新加坡,横渡南中国海,于1839年的8月15日抵达古晋,以新加坡总督“特使”的身份,在古晋的拉者王宫晋见慕达哈欣,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

那年头的“砂劳越”,指的就仅是现在的古晋省和三马拉汉省地区,人口稀少,放眼所及尽是莽荒森林,即使当时便称作“砂劳越”的古晋,居民也不上千人,整个市区仅有区区“海唇街”一条街道,一字摊开的华人商店,是简陋的亚答屋顶木板围墙的建筑群,活象一座傍河而建的小渔村。

淳朴的古晋确实很宁静,华裔居民除了经商和找生活外,似乎对其他的事务都不感到兴趣,然而由于汶莱国力衰弱,要治理砂劳越是有些感到鞭长莫及,况且派驻到砂劳越掌政的拉者与总督,又是软弱无能之辈,所以砂劳越河上游与海口区的一些原住民部落便趁机群起作乱,使统治阶层不堪其扰。

●1841年之前,汶莱苏丹派驻砂劳越的最高统治者拉者慕达哈欣画像。

游说詹姆士协助平定叛乱

结果赔上砂劳越

白皮蓝眼的詹姆士,既拥有战斗力强的武装帆船,背后又有英国海峡殖民地海军的撑腰,顿时让拉者慕达哈欣灵机一动,游说他留下来协助平乱,甚至承诺若能成功扫荡叛乱,便封他为“拉者”,管辖砂劳越河上游的新尧湾一带地区。

慕达哈欣当时仅是看上了这位白皮人的船坚炮利,却没料到会引狼入室,以致后来非但在炮口下,被迫让出晋、汉省的辖地,国土还继续被蚕食,终究把整个砂劳越都割予了这位英国探险家,不过在他当时提出此献议时,詹姆士心中虽暗自窃喜,但表面上却没有立即就答应下来,仅表示要先回去新加坡给总督覆命,争取他的支持后才再作下一步的决定。

他的这一趟砂劳越探路之旅,足足耗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还曾沿着砂劳越河溯流而上,来到了石隆门小镇游玩,当时已有几千名华裔矿工,正聚在那挖掘金矿,镇上繁华与经贸活动,看来远较古晋来得有活力,他和管理这一方水土的“十二公司”领袖会面,双方相见言欢,然而他万没想到,这群勤奋和有组织的华籍矿工,在十几年后的一场起义中,差点就要了他的老命——

●在十八世纪,在坤甸创立大唐总制的罗芳伯遗像。

●十九世纪从西加里曼丹攀越山脉到石隆门的客属矿工,当时他们头上还蓄留着清朝时代的辫子。

罗芳伯创“兰芳公司”

原来早在十九世纪卅年代,便已经有一批华裔矿工,从印尼西加里曼丹的三发与坤甸地区,攀越边界山脉来到石隆门开采金矿,这些华工非但大多数是广东嘉应州人,而且还是罗芳伯(1738—1795)所创的“大唐总制”之旧部属:

曾在坤甸建立“华人自治邦”的罗芳伯,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石扇堡,原名为罗芳柏,后来因当上了“大唐总长”,部属为表示对领袖的尊敬,把他名字中的“柏”字改为“伯”。

罗芳伯在卅四岁,即1772年时,怀着赴南洋捞金的发财梦,从广东的虎门扬帆出海,来到西加里曼丹的坤甸,最初是投入“聚胜公司”与“四大家园公司”的矿场工作,由于明礼又通诗书,兼且才干出众,深为公司领导的器重,很快的便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崛起为公司的第一把手。

不久后,他的势力延伸到坤甸附近的东万律,与当地的兰和营公司合并,创设了“兰芳公司”,继续率众在西加开采金矿,于此期间,由于地方上动荡不安,为了保护矿场与华工的安全,公司建立和保有本身的武装防卫力量。

兰芳公司随后与坤甸的苏丹结盟,联合出兵平定了地方上各番王所主导的叛乱,从而苏丹让罗老在坤甸称王,建立形同自治政府的“兰芳大总制”,1777年,兰芳公司召开大会,决议把兰芳公司,或兰芳大总制改称为“大唐总制”,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罗芳伯,遂成了首任的大唐总长。

组织庞大·矛盾严重

由罗芳伯在坤甸手创的“大唐总制”传了百多年,直至1884年才倾覆瓦解。

然而在此之前,由于大唐总制内的组织过于庞大,内部山头林立,派系间时有发生严重的矛盾,其中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便有一部份人由于受到排挤,便在他们“大哥”刘善邦的率领下,从三发经双空、文杜乃,越界到石隆门的边陲山镇新山(Pankalan Tebong)另起炉灶。

●石隆门的边陲小镇“新山”,是刘善邦等先贤在十九世纪到砂劳越时最新落角的地方。

●孤峰矗立在山林间的“王爷山”,由于形状类如戴着帽子的“王爷”,因此而得名

,早年华工曾在山下采矿,并在半山间筑有一座神庙,是华工们拜拜,以及三点会的香堂所在。

刘善邦另起炉灶

因为组织内部失和,加上荷兰殖民主义者联合当地的原住民部落,频频向大唐总制管辖的“自治邦”发动攻势,于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刘善邦决定另谋出路…

在砂劳越近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刘善邦(1800—1857),原籍广东陆丰罗庚山,廿岁时渡海到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加入已故罗芳伯所创的大唐总制,但因为组织内部失和,加上荷兰殖民主义者联合当地的原住民部落,频频向大唐总制管辖的“自治邦”发动攻势,于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刘善邦决定另谋出路,率领了一批部属和华工越界来到了砂劳越的边陲小镇“新山”。

就如西加里曼丹的先辈一样,刘善邦等在新山落脚后,即向当时统治砂劳越的汶莱政府总督缴付了租金,随着开始采矿,然而因为金沙的产量不多,且陆续从坤甸过来投靠的华工人数日增,于是华工们便朝北的方向勘察,终于让他们在石隆门市区附近的帽山找着了金脉,华工随即集体迁移到帽山脚下,最初是成立“义兴公司”来统筹采矿事宜,后来再改组为“十二公司”,由刘善邦出任掌舵大都领。

首次到石隆门的詹姆士,见识了三、四千名华工在帽山,即现在“碧湖”所在的矿地上劳作之壮观场面,惊叹华工的开采技术和生产效率,也与十二公司的领导层作了一次初步的会谈,双方都给对方留下日后进一步合作的伏笔。

相关文章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某作家笔下“中国第二次解放”,解放了谁?
  2. 用心良苦
  3. 李进同志(四)
  4.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5. 走进南街村(5)| 答网友问:南街村撑不下去了吗?
  6. 性别、性取向、性身份认同、娘化
  7. 人民的证言:从亲历者的怒吼,彻底粉碎《高山下的花环》对毛泽东时代的无耻栽赃
  8. 现当代最伟大的人,你选谁?
  9. 质疑西方历史,就是“否定改革开放”,这个教授或许说出了她心目中的实情。
  10. “人民作家”的荆棘之路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长征时,张闻天夫人刘英担所任的“中央队秘书长”是个什么职务?
  7.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8.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
  9. 李进同志(三)
  10. 别再吹“大国工匠”了,我们就是“买设备送的工程师”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把判国者当座上宾,是叛徒间的惺惺相惜吗?
  8.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9.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10.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