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分田单干以来,大集体就被一些人贴上了"大锅饭,养懒汉"的标签。他们的理由是:大集体搞平均主义,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分都一样,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益,导致大家平均贫穷。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工分,的确是人民公社时期各个生产队普遍采用的一种劳动计酬方式,但要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分都一样,则绝对是谎言,因为每个生产队在记工分之前,都有评工分这个环节。
评工分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是“死分活评”:先按照每个社员劳动力的强弱和技术高低评定每个劳动日应得的基础工分,然后在劳动过程中根据实际表现进行评议,决定是加分、减分还是按原定标准记分。
比如,大李平时干活踏实、技术又好,基础工分评定为10分,某天在犁地时效率高,就给他加2分,那天他就获得了12分;小李平时干活浮躁,技术一般,基础工分评定为9分,某天在犁地时效率低,就给他减2分,那天他获得的只有7分。
二,按件记工:即按照社员完成的工作定额确定应得工分。比如,割麦子时规定一个壮劳力一天割完2亩地记10个工分,完成得又快又好还会额外奖励2个工分,得12分;如果两亩麦子没割完,则会减少2个工分,得8分。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生产队的评工分环节都是在社员大会上进行的。哪个社员的基本工分和实际劳动表现工分评议多少,依据就是他(她)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这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得由大家来举手表决通过的。而工分挣多挣少,直接关系到劳动报酬的多少,所以大家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积极性很高,你追我赶,生怕落后,生怕在评工分时别人说自己不行。
关于评工分的方式还有一种,那就是小岗人发明的"死分死记”:直接按社员性别评定每个劳动日的工分,之后只根据实际出勤时间记分。例如,老严被评定每天基础工分10分,他老婆被评定每天基础工分8分,只要他俩出工一天,不管干多干少,干好干赖,男的都记10分,女的都记8分。
可以说,只有"死分死记"的生产队,才会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才会出现大集体大呼隆现象,才会导致大锅饭养懒汉的结果——你靠我,我靠你,最后大家都没饭吃。
还有人说,大集体时一个劳动日的工分只值几分钱,一天只能挣一包经济牌的烟钱,这种说法同样是谎言。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抽烟、喝酒的人非常普遍,如果一天的工分只值几分钱,抽一包最差的烟就把一天挣的钱花光了,那农村大部分家庭岂不都是靠喝西北风养儿育女的
工分值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来计算的,就是将全队卖的粮食和棉麻等经济作物及鸡鸭猪羊鱼等养殖的收入,再加上若干人在外搞副业的收入,扣除生产队下一年集体生产所需的资金、五保户的生活费用、开展文体活动的经费等,除以生产队社员的全年劳动总工分,按每10个工分为每个全劳力一天的标工报酬。
工分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地理环境和耕地多寡。处于城郊附近的生产队,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和建筑副业占优势,背靠山水的生产队,林业、渔业、畜牧业占优势,耕地多的生产队,粮食、经济作物占优势。总之,各个生产队都会因地制宜发展队经济,各个生产队又因所占优势不同致使工分值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六十年,一个生产队的工分值最少也有几毛钱,到七十年代,有的生产队一个工分值有超过1元的。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每年都有三次给社员分红,即夏收、秋收和年终决算三次分红。绝大多数社员家庭是余粮户,参加生产队的分红时当场领现钱。
所谓余粮户和缺粮户,也就是生产队每个家庭一年所挣的工分乘以工分值得到的钱,减去家庭所分的粮食、食油、皮棉等折合的钱,
还有钱剩的叫做余粮户;全年所挣工分折算的钱不够扣除其所分的粮棉油等折算的钱的家庭,叫做缺粮户。
缺粮户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工干家庭缺粮户,即家庭男主在外当工人或当干部,家中劳动力少的缺粮户,是要交缺粮款的;一种是农民子女多且年幼的家庭缺粮户,由于没有生产外的经济来源,缺粮的款项都会一视同仁地被生产队减免,这些家庭的日常开支主要靠家庭饲养鸡、鸭、猪、羊等来解决。
那时候,虽然农民工分值不高,工人干部工资不高,但物价也不高,孩子多劳动力少的家庭,又有生产队集体的照顾,再加上国家医疗教育方面的减免政策,因此不管城乡,家家户户都养得起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孩子。现在,人人都说富起来了,可无论城乡,谁家养五、六个孩子试试?!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