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三钱“巨匠”的世纪之问: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对决

子珩墨 · 2025-06-27 · 来源:林家故事汇公众号
字体: / /
穿越时间的洪流,“三钱”的世纪之问,至今仍在历史的上空回响。它像一面明镜,照出了形形色色的嘴脸,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块检验真伪的试金石。

钱学森和教员.jpg

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史册上,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这三位同姓的知识巨匠,犹如三座巍峨的高峰,分别屹立于火箭科学、原子能科学与国学人文之巅。他们不仅以其震古烁今的学术成就,奠定了新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科学与文化地位,更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思想遗产。

这笔遗产,集中体现于他们晚年对毛泽东同志和那个时代的深情回望与郑重评价:

物理学巨匠钱三强说:“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

航天科学巨匠钱学森说:“丢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就完蛋了!”

国学巨匠钱钟书说:“反了毛主席,中华民族的灾难就生了根,总有一天这个民族是要集体为它付出代价的……”

这三段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它们分别从精神感受、思想路线和民族命运三个维度,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逻辑闭环。这绝非偶然的个人感慨,而是三位洞悉了事物本质的智者,在穿越了历史的迷雾之后,共同发出的一场“世纪之问”。这场追问,直指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那个被一些人描绘为“物质贫乏、政治动荡”的年代,其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那个被一些人试图“告别”和“解构”的思想,其存废与国运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那个被一些人肆意“批判”和“否定”的领袖,其历史地位与民族的根脉究竟如何相连?

面对“三钱”的世纪之问,一切历史虚无主义的聒噪与诽谤,都显得如此苍白和猥琐。本文旨在以三位巨匠的深刻洞见为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精神本质,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与反动。

一、精神与物质的辩证法:钱三强所言“黄金时代”的深刻内涵

历史虚无主义攻击毛泽东时代,最常用的武器,便是“物质贫乏论”。他们用人均GDP、粮食消费量等冰冷的数字,试图将那个时代描绘成一个不堪回首的、灰暗的“贫困年代”。然而,钱三强的亲身感受,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更为深刻的视角——“黄金时代”。

1.1对“唯生产力论”式污蔑的致命一击

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评价历史时,往往陷入一种最庸俗、最机械的“唯生产力论”。他们只看见物质,看不见人;只看见消费,看不见生产;只看见个人的生活享受,看不见集体的精神风貌。这是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市侩的价值观。

钱三强,作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的奠基人,他和他所领导的团队,恰恰是在那个物质条件最艰苦、技术封锁最严密的“艰难困苦的关头”,创造出了“两弹一星”的惊天伟业。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苦”。然而,他却将之定义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这一论断,以一个亲历者的、无可辩驳的感受,彻底击碎了“物质贫乏论”的单向度叙事。它迫使我们必须追问:究竟是什么,能让一代人在极度的物质匮乏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

1.2“黄金时代”的黄金,是精神之金

答案,只能从精神层面去寻找。毛泽东时代,是一个将“精神”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时代。

首先,是理想主义之金。那是一个目标极其明确的时代,全国人民,从领袖到群众,从科学家到工人,都被凝聚在“建设一个独立、自主、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宏伟的共同理想之下。这种为了一个伟大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崇高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

其次,是平等主义之金。那个时代,最大限度地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打破了延续千年的等级壁垒。干部下放、工人参与管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同志式的平等关系。钱三强这样的顶级科学家,与普通的实验员、车间工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革命目标上是同志。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纯粹与健康,所带来的“舒坦”,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最后,是英雄主义之金。毛泽东思想激发了蕴藏在亿万人民之中的冲天干劲和创造伟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号召,让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挺直了脊梁。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都在为创造历史而“带劲”地奋斗。

1.3“精神变物质”:辩证法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指出:“精神可以变物质”。“两弹一星”的奇迹,正是这一论断的最好证明。不是因为有了先进的设备和丰裕的资金,才有了原子弹;恰恰是依靠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才在简陋的条件下,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物质成果。钱三强所言的“黄金时代”,正是这样一个精神极大解放、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极大发展的、革命辩证法的伟大胜利时代。无视这一精神维度,就永远无法理解那个时代。

二、思想与国运的关联:钱学森“完蛋论”的警世之言

如果说钱三强是从精神感受的层面,肯定了那个时代的“好”,那么钱学森,则从思想路线的层面,指出了维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他的“丢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就完蛋了”这一论断,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位战略科学家基于最严谨的系统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2.1钱学森眼中的毛泽东思想:完整的科学体系

在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巨匠眼中,毛泽东思想,绝不是一些孤立的语录或政治口号,而是一套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他曾反复强调,自己晚年的许多科学思想,都得益于毛主席哲学著作的启示。

他深刻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个“魂”,主要包含几个核心要素:

第一,是其哲学内核——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和《矛盾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最根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会了科学家如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一系列核心问题。

第二,是其政治内核——坚定不移的“独立自主”。这是新中国一切建设事业的“骨”,尤其是在尖端科技领域。钱学森的航天事业,正是在帝国主义的严密封锁下,完全依靠“自力更生”才得以成功的。丢掉这一点,就等于自断筋骨。

第三,是其组织内核——深入骨髓的“群众路线”。“两弹一星”和整个航天工程,不是靠少数几个天才,而是靠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战士共同奋斗的成果。这种举国体制的组织动员能力,正是群众路线在科学战线的伟大体现。

2.2“完蛋”的逻辑:一条通往附庸的道路

因此,“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在钱学森看来,其逻辑后果是清晰和可怕的:

在哲学上,必然会陷入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丧失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的能力,沦为西方科学理论的“跟屁虫”。

在政治上,必然会放弃“独立自主”的国策,产生“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洋奴思想,最终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国家安全失去保障。

在组织上,必然会瓦解“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优势,陷入资本主义式的“自由竞争”和“部门壁垒”的内耗之中,无法再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个在思想上、科技上、组织上都全面自我解除武装的国家,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其最终结局,除了“完蛋”,还能是什么?钱学森的警告,是一位战略科学家对国运兴衰最深刻的洞察。

三、领袖与民族的血肉联系:钱钟书“灾难生根论”的历史逻辑

钱钟书,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的、一生醉心于学术、看似最远离政治的国学大师,却对毛主席做出了最严厉、也最深刻的政治论断。这恰恰使其分量显得尤为沉重,因为它不是来自一个“政工干部”,而是来自一个看透了中国数千年历史风云的“文化守望者”。

3.1“反了毛主席”的本质是什么?

在钱钟书这样的历史学家看来,“反了毛主席”,绝不仅仅是反对一个历史人物那么简单。毛泽东这个名字,已经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命运,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他是一个“集合符号”,代表着一整套的历史叙事和价值体系。

“反了毛主席”,就意味着:

否定中国革命的合法性。即认为那场推翻了三座大山的、亿万人民参与的伟大革命,是一场“错误”或“灾难”。

否定独立自主的建国道路。即认为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艰苦奋斗是“走了弯路”,应该走依附于西方的“另一条路”。

否定人民创造历史的价值观。即重新请回那套“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才创造历史的陈腐史观,贬低劳动人民的决定性作用。

3.2“灾难”的“根”在哪里?

当上述这一整套革命叙事被解构、被否定之后,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就等于被抽掉了。其“灾难”的“根”,就深深地种下了。这个“根”,就是“历史虚无”和“民族虚无”。

一个否定了自己成功革命史的民族,必然会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和身份认同危机。它会丧失前进的方向感和凝聚力。它会觉得自己的“根”是坏的,从而心甘情愿地想去当西方的“旁支”和“末节”。到那个时候,内部的分裂主义、外部的和平演变,都将获得最坚实的“思想内应”。

3.3“集体付出代价”的历史必然

钱钟书所言的“总有一天这个民族是要集体为它付出代价的”,绝非一句情绪化的诅咒,而是一个冷静的历史学家的客观预测。

这个“代价”,就是在精神上彻底解体之后,所必然随之而来的、在现实中的全面倒退。它意味着,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国家统一和主权独立,将可能得而复失;意味着,已经消灭了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将可能卷土重来;意味着,中华民族将可能再次跌入那个任人宰割、一盘散沙的“百年屈辱”的泥潭之中。这,就是“灾难生根”之后,所必然结出的、最苦涩的恶果。

四、知识分子的抉择:是依附于人民,还是依附于资本?

“三钱”的言论和人生选择,不仅是对一个时代和一个领袖的评价,更是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提出了一个永恒的抉择问题。

4.1“三钱”的道路:与人民结合的革命知识分子

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都是学贯中西、身居人类知识金字塔顶端的大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前两位,更是放弃了在美国优渥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他们的选择,本身就是对“毛泽东时代迫害知识分子”这一谎言的无情戳穿。恰恰相反,那个时代,为他们这些真正爱国的、愿意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最广阔的、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们的成功,走的是一条与工农兵相结合、将个人才智融入国家命运和人民事业的康庄大道。

4.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永恒真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古老的中国智慧,是所有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这张“皮”,就是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知识分子的才华和学识,就是附着其上的“毛”。

“三钱”深刻地懂得,只有把自己的“毛”,附在人民这张“皮”上,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和尊严。而当代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却妄图将自己的“毛”,附在西方资本的“皮”上,或者附在虚无缥缈的“普世价值”的“皮”上。他们一边享受着革命带来的民族独立和安定环境,一边却在疯狂地攻击和撕咬这张保护着他们的“皮”。这种行为,在“三钱”的光辉形象面前,显得何其的猥琐与可鄙。

五、历史的审判:谁是真正的爱国者?谁是民族的虚无派?

穿越时间的洪流,“三钱”的世纪之问,至今仍在历史的上空回响。它像一面明镜,照出了形形色色的嘴脸,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块检验真伪的试金石。

5.1一个根本性的“试金石”

在今天,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术问题,它已经演变成为一道区分真正的爱国者与口头的“爱国者”、区分历史唯物主义者与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试金石”。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必然会像“三钱”一样,满怀深情地去理解和捍卫那段奠定了民族根基的、艰苦奋斗的建国史。而那些对这段历史极尽挖苦、嘲讽、污蔑之能事的人,无论他们把“爱国”的口号喊得多么响亮,其最终的指向,必然是引着这个国家,走向自我否定和精神解体的深渊。

5.2回答“三钱”之问,就是回答我们是谁,我们将往何处去

钱三强问我们:是否还承认精神的力量,是否还有能力创造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黄金时代”?

钱学森问我们:是否还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路线,是否还掌握着那个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

钱钟书问我们:是否还敬畏我们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是否还警惕着那可能导致灾难重演的“虚无之根”?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直指核心。回答这三个问题,就是在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往何处去”这一终极的哲学和历史命题。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用心良苦
  2. 李进同志(四)
  3.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4. 走进南街村(5)| 答网友问:南街村撑不下去了吗?
  5. 人民的证言:从亲历者的怒吼,彻底粉碎《高山下的花环》对毛泽东时代的无耻栽赃
  6. 性别、性取向、性身份认同、娘化
  7. 现当代最伟大的人,你选谁?
  8. 质疑西方历史,就是“否定改革开放”,这个教授或许说出了她心目中的实情。
  9. “人民作家”的荆棘之路
  10. 毛主席临终无言之托:人民政权,永不变质!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7.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
  8. 李进同志(三)
  9. 别再吹“大国工匠”了,我们就是“买设备送的工程师”
  10.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8.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9.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0. 评为什么中国不是修正主义!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