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风华正茂

掌握学法·复习和小结

狄玫 · 2025-11-20 · 来源:简艺堂公众号
字体: / /
复习是与听课紧密联系的一个学习环节。复习的作用,是通过独立思考、答疑、阅读参考书、同学之间的讨论、小结等形式,使学习在听课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更加系统和巩固。

本抄录摘自《怎样科学地学习》,著作者狄玫,感谢作者允许抄录共学!其中标红、加粗的文字,则为本人自行标识。

有很多同志想要全书的电子版,但留邮箱或发送联系方式又会被系统自动屏蔽,我在后台很难找出来,因此将文件上传到wps云,需要的同志可以将这个链接黏贴到浏览器后下载。此前发给各位的电子版中有缺页,书友“一米欧阳光”找到了所缺页面,并补上了,本次分享出来的电子版是完整版,在此致谢!

祝各位学有所成!

https://www.kdocs.cn/l/ca74ZWVTq9Bu

——————————————————

复习是与听课紧密联系的一个学习环节。复习的作用,是通过独立思考、答疑、阅读参考书、同学之间的讨论、小结等形式,使学习在听课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更加系统和巩固。

一、复习怎样深入思考。深入理解,这是复习的首要任务。深入,就是要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仅仅在复习时看一遍笔记,阅读一遍教科书,背一背定义、定理和公式,不可能达到深入的目的。要深入,必须加强独立思考。俗话说:“聪明人听一次,要思考十次。”否则,“学而不思则罔”,看看笔记似乎全懂,稍加深入就可能疑问百出,说明理解并不透彻。

要深入地独立思考,就必须找出深入思考的问题。有的同学并非不愿意深入思考,而是苦于提不出问题,无从深入。提出深入思考的正确问题,并不容易。是否善于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人思考能力强弱、学习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学习、思考能力,需要在长期刻苦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也需要掌握一般性的规律和方法。下面提出几种一般性的方法,以供参考。

1.测验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对自己的疑问所在,常常不能全部知道,或是知道得不甚清楚:等到做习题或考试,忽然都冒出来了。返回来再深入复习,当然也可以,但在时间利用上就很不合算。能否在复习时自己“考试”一下自己呢?完全可以。李政道博士介绍过一个学习方法:“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关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这里指的是读书,复习时也可以这样。先不急于看书或看笔记,凭回忆把一堂课的思路先走一遍,公式、定理先写一写;然后再和笔记、书本相对照,看哪些地方对了,哪些错了,哪些忘了;想一想为什么会错、会忘,自己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就可以发现一大堆问题。这等于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测验。针对这些问题去复习,收效就要大得多。

2.逻辑法。具体的知识有千千万万,思维形式却有共同的规律。从逻辑上提出问题,常常可以使自己的思考深入一步。例如,复习概念、定义,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概念?是从哪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表述概念的定义能否改变一种说法?等等。不论什么概念,都可以照例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来深入思考。又例如,复习定理、公式的推导时,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个定理推导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推导的理论依据或实际根据是什么?推导的关键步骤是什么?结论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判断?适用于什么样的范围?等等。各种定理,都可以提出类似的一系列问题,以求深入理解。任何理论,都有完整的逻辑体系结构,搞清楚各个逻辑组成部分,就能获得深入系统的理解,而不致成为表面的、零散的知识。

3.反问法。谚语说:“不知道谬误,也不会真正懂得真理”。任何知识,从反面提出问题,可以加强正面的理解,同时又可以避免错误,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例如,在公式、定理的推导中,有各种假设条件,就可以反问自己:不具备某一条件,会有什么结果?在条件正好相反的情况下,又会有什么结果?对公式、定理的应用范围,也可以反问自己: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为什么不能用?如果用在相反的情况下,又会发生什么错误?等等。反问法不仅可以引导学习走向深入,有时甚至是科学上发明创造的萌芽。欧几里德几何学问世以后,他的第五公理,即平行线公理,一直为数学家们所怀疑,但都只是设法去证明它,而没有去想过相反的情况;直到罗巴切夫斯基,反过来断然宜称:第五公理不可证明。并采用相反的公理:通过不在直线上的一点,至少可以引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终于创造出非欧几何体系。中国有句古话:“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我们从正面研究事物的同时,也从反面去想一想,这种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4.比较法。我们学习知识,在于了解不同事物和它运动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要了解矛盾的特殊性。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了解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矛盾和联系。学习要求全面性,也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片面理解。比较的方法,在学习和研究中,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在复习中,我们应当把新的知识和老的知识相比较,把课堂知识和书本知识相比较,把教科书和参考书相比较,把理论和实践相比较,把不同思路、不同的论述和推理方法互相比较。从比较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就能获得比较深入而全面的理解。

5.变革法。就是说,不要固定地、静止地去理解问题,而应当从变化和发展上去思考问题。要让知识在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例如,教师用正电荷之间的作用来讲解电场,我们可以想一想负电荷之间的电场作用;教师讲的是固定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想一想变化的力的作用,教师讲的是单一因素作用,我们可以想一想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等等。这样,可以使思路开阔起来。这种变化的方法,可以称之为“替换法”;类似于学习外语基本句形时用不同的替换词组句的方法。又例如,教师讲的是一般情形,我们可以推到极端的情况下去想一想,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定理,当其中一种因素减小最后趋于零会发生什么情况?当其中一种因素逐渐加强趋于无限大又会发生什么情况?等等。这种变化的方法,可以称之为“极端法”。

当复习中提出了许多疑问之后,接着应当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适当归纳,分清主次,逐一思考。可以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一加以钻研。有的问题,是课程在继续讲解中要加以研究的,可以留待以后解决,有的问题,是当前科学技术尚不能解答的,可以留待有空闲的时间去思索,有的问题没有理论或现实意义,也可以暂时不去想它。首先要解决的,是那些涉及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方面的问题,应当首先弄清楚,然后再及其他。切不可碰到什么问题钻什么问题,以致主次不分、轻重倒置,影响复习效果。

复习中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最主要之点是独立思考,不要寻求现成的答案。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概念、定义要自己动手表述出来,定理、公式要自己动手推导一遍,典型例题要自己动手做一做。“学贵求之得心”。有的同学缺乏独立思考,结果是:“一看就懂,一放就忘,一做就错”。当然,不可能“万事不求人”,在时间和精力上也不允许。答疑,同学间的互相请教、互相讨论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

二、要重视小结和记忆。复习的最后一步是进行小结。如果说,前面所说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由“薄”到“厚”的过程,那么,进行小结就是由“厚”再到“薄”的过程。古人说:“俯而读,仰而思”。在“俯身下去”,深入钻研之后,还要“直起腰来”,统观全局,抓住重点,理清思路,综合归纳,这就是进行小结的功夫。小结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几十个字或几百字写出一个提纲,可用几个公式加以归纳,也可以用方框图、系统图、示意图或者表格、曲线等形式。据钱伟长教授回忆,著名的美籍中国血统学者林家翘当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时,善于总结,他的每一门课都有一个小本子,页数不多,上面总结了这门课每章每节最重要、最精华的东西。一学期下来,也不过几十页。我们在小结上下了功夫,所学的知识就不致破碎、零乱,而是象一张鱼网一样,打得开、收得拢,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在复习中,要切忌以死记硬背公式、结论为满足,但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最主要的内容。通过提出问题、解决疑难、小结归纳,许多内容自然而然可以记住,但是要做到重要公式一项不错、重要定理一字不差、重要条件一点不拉、重要数据完全准确,适当地背诵是完全必要的。有的同学在做习题时为了一个公式东翻西找,又何不把这点时间节省下来用心地去记住这些常用的公式呢?

三、复习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为了掌握好复习这一学习环节的学习方法,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复习的时机问题。大多数教师和学习优秀的学生都强调要及时复习。什么叫及时?有的理解为越快越好,有的理解为“今日事今日毕”,必须当天复习;有的则认为稍稍隔一段短的时间,当掌握不牢的部分开始产生遗忘时复习最好,因为这时容易发现理解或记忆上的问题,而且不致因印象过于鲜明而不自觉地放松复习的严格要求。究竟哪种办法好,要根据个人的习惯、特点和课程的性质、难易而定。例如,听课时比较吃力,印象不甚深刻,有待解决的疑难较多,应当更及时一点;课堂上基本理解,复习仅仅为了深入钻研,则间隔一、两天影响不大。课程理论性较强,复习应当及时一点;主要是叙述性内容,与书本基本一致,则可以间隔一段时间再复习。复习的时间安排,最好用整块时间,一次复习深透为好,不要分散安排,因为次数虽多,每一次粗粗过一遍,不易深入。当然,少数以记忆为主的课程,如外语,则主要依靠多次重复复习,以加深记忆。

2.关于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题。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常用尖锐的责问使学生或其他人陷入困境,从而希望从中发现新的真理;正是尖锐责问产生的僵局,成了思维发展的发条。现代教育理论,也很重视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思维总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经常受到个人知识、经验的限制,也受到个人思维能力的限制。集体讨论,能够集思广益,能开阔思路,能互相补充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能从提问、答辩、反驳、反问等形式中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能从抓住重点、准确使用术语、论说有条理、比喻通俗等方面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表达能力,好处是很多的。善于从讨论中学习,比个人单纯地冥思苦想要有更好的效果。当然,必须有一定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讨论中也应当充分开动脑筋,不要形成盲目的“抬杠”或“顶牛”,才能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讨论中也应当有明确的中心,有适当的组织,人数不宜过多(以三、五人为宜),而且要和各人的学习安排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有彼此接近的几个同学经常切磋琢磨,相互砥砺,共同提高,实在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好事情。

3.复习与习题的配合问题。一般说来,必须强调先复习再作题。有的同学认为,课堂都听懂了,做习题也没有困难,为什么还一定要求先复习再作题呢?这是因为,虽然复习和习题,都是巩固听课、深入掌握理论的重要环节,但各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不能互相代替。复习着重搞清理论,而习题着重掌握理论的运用方法和技巧。只有搞清理论,才能打好运用的基础,所以理论复习一定要先行。有时能对照例题,死套公式来完成习题,但这样做并不完全能通过习题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不一定能达到熟练运用理论的目的。会做题并不能证明理论已经完全深入掌握。习题只能从某些方面检查对理论的理解程度,许多基本概念、定理的推导过程等等,习题中常常并不涉及,所以做题并不能代替复习。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再通过做题更深一步地复习。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吴铭:金融,只会祸乱,不会造福
  2. 都被狗吃了
  3. 俞敏洪:口号与时代的错位
  4. 孙子出了修正主义,孙子的孙子就又要出马列主义了!
  5. 中国最大精神病医院要上市了,一年入账10亿
  6. 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能采取哪些手段?
  7. 黄纪苏|中国革命的两份遗产
  8. 子午:“日本人民”为何支持高市早苗?
  9. 欧洲金靴:日本与台海,根源之何在(万字长文)
  10. 对毛主席不敬是一切乱象之源!
  1. 医院倒闭潮开始了
  2. 色情片中被异化的女性
  3. 严重后果正在显现
  4. 铁证:“亩产万斤粮”到底是谁在鼓吹?
  5. 谁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6. 关于耿、黄集团和九十一人大字报事件的历史考察
  7. 负债狂欢:7.36亿人被“精致”绑架的还债游戏……
  8. 分田单干的恶果与实事求是
  9. 人民群众开始进入“觉醒时代”,让哪些人惊恐万状?
  10. 30岁快递员因送错快递被杀:谁之病?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井冈山观心 |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是否准确地预言了苏修与越修的资本主义复辟?
  3. 是与非:吵了几十年,有些事该说清楚了!
  4.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5.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6.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7. 令人“窒息”的聊天!
  8.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9. 争鸣:刘道玉的真实遗产
  10. 吴铭:就金融问题就教于李先生
  1. 踏入深宅的冬日;一道门槛,无声的较量;…特殊的眼镜与不眠的黄昏
  2. 医院倒闭潮开始了
  3. 分田单干的恶果与实事求是
  4. 吴铭:处置日本问题,一定要吸取俄罗斯在处置乌克兰问题上的教训
  5. 粉妖回忆录——最后一顿饭
  6. 蒋介石出卖外蒙古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