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全实录(6)

李德胜 · 2025-07-04 · 来源:陕北红友wangwenge公众号
字体: / /
第146~221摘

教员著作选编_Jc.jpg

146.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295页。)

147.到达了每一相对真理,就是到达了绝对真理之一部分。除开相对真理,无绝对真理,同样除开绝对真理,就无相对真理。(《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34~335页。)

148.认识能力在各个阶段是有限的,在全历史上是无限的,方能逐渐地把握绝对真理。不承认这个认识能力的历史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65~366页。)

149.事物的历史是无穷的,事物与事物的相互关系是无穷的,因而其属性是无穷的。普通所谓“全面暴露”,实只其有限的一些部分、一些片断。(《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1943年12月17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81页。)

150.人的思想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着的,不是一开始就完备的,也永远不能完备。(《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1943年12月17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81页。)

151.事情总是不完全的,这就给我们一个任务,向比较完全前进,向相对真理的前进,但是永远也达不到绝对完全,达不到绝对真理。所以,我们要无穷尽无止境地努力。(《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300页。)

152.绝对真理包括在相对真理里面。相对真理的积累,就使人们逐步地接近于绝对真理。不能认为相对真理只是相对真理,不包含任何绝对真理的成分,而到了一天人们忽然找到了绝对真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6页。)

153.在实践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的统一。

改变外界,同时又改变自己。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7页。)

154.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一一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296页。)

155.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文时代。(《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296页。)

156.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 当然,剥削者的政造和劳动者的改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造,不能混为一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3页。)

157.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就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远也不能停止。拿我们这些人来说,很多人每年都有一些进步,也就是说,每年都在改造。我这个人从前就有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后来才接受的。我在书本上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初步地改造了自己的思想,但是主要的还是在长期阶级斗争中改造过来的。而且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才能再有一些进步,否则就要落后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3页。)

158.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造出的。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一方面,我们的老爷是茫然了。必然王国之变为自由王国,是必须经过认识与改造两个过程的。欧洲的旧哲学家,已经懂得 "自由是必然的认识" 这个真理。马克思的贡献,不是否认这个真理,而是在承认这个真理之后补充了它的不足,加上了根据对必然的认识而 "改造世界" 这个真理。"自由是必然的认识" ——这是旧哲学家的命题。“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一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说人比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屋的图样。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也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 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须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而这些图样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 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关于国内阶级关系,关于国内民族关系,关于国际各国相互闻的关系,以及关于国际各国与中国相互间的关系等等情况的能动的反映)。我们的老爷之所以是主观主义者,就是因为他们的一切革命图样,不论是大的和小的,总的和分的, 都不根据于客观实际和不符合于客观实际。他们只有一个改造世界或改造中国或改造城市的主观愿望,而没有一个像样的图样,他们的图样不是科学的,而是主观隨意的,是一塌糊涂的。老爷们既然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又妄欲改造这个世界,结果不但碰破了自己的脑壳,并引导一群人也碰破了脑売。老爷们对于中国革命这个必然性既然是瞎子,却妄欲充当人们的向导,真是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驳第三次 "左" 倾路线(节选)》(一九四一年),《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43~344页。)

159.自由是"被认识了的必然",说的是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客观规律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是和人们的主观认识相对立的。但是,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律,驾驭这些规律,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谈话记录》(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九日至十日),《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卷第28页。)

160.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地完成的。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 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1960年6月18日),《毛泽东文集》 第8卷第198页。)

161.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要有一个过程。例如对于在中国如何进行民主革命的问题,从一 九二一年党的建立直到一九四五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一共二十四年,我们全党的认识才完全统一起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98页。)

162.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 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到这个时候, 我们已经干了二十来年的革命。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 没有那回事。过去, 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我讲我们中 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这一段历史情况的目的,是想引导同志们理解这样一件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00页。)

163.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先是不认识或者不完全认识,经过反复的实践,在实践里面得到成绩,有了胜利,又翻过斤斗,碰了钉子,有了成功和失败的比较,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地发展成为完全的认识或者比较完全的认识。到那个时候, 我们就比较主动了,比较自由了,就变成比较聪明一些的人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所谓必然,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在没有认识它以前,我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带着盲目性的。这时候我们是一些蠢人。最近几年我们不是干过许多蠢事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06页。)

164.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 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 (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25页。)

165.人类总是要犯一些错误才能显出他们的正确。对客观必然规律不认识而受它的支配,使自己成客观外界的奴隶,直至现在以及将来,乃至无穷,都在所难免。认识的盲目性和自由,总会是不断地交替和扩大其领域,永远是错误和正确并存。不然发展也就会停止了,科学也就会不存在了。要知道,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盲目的必然性往往是自由的祖宗。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这是因为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人类本身 (即人的身体) 都是永远认识不完全的。如果说有一天认识完全了,社会全善全美了(如神学所说那样),那就会导致绝对的主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26页。)

166.语言、文字、思想是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客观实际的规律要反映成观念形态的规律,需要有千百次的反复,才能比较正确。(《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一九四三年十月十四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74页。)

167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4页。)

168.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 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4~105页。)

169.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能够被认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5页。)

170.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6页。)

171.级差地租不完全是由客观条件形成的。 "事在人为", 在 土地改良里是很重要的。自然条件相同, 经济条件相同,一 个地方 "人为"了, 结果就好; 一个地方 "人不为",结果就 不好。例如,在河北省内, 京汉路沿线的机井很多, 津浦路沿线的机井却很少,同样是河北平原,同样是交通方便,但是土地的改良却各不相同。这里可能有土地利于或不利于改良的原因,也可能有不同的历史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事在人为”。(《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27页。)

172.人们必须在自己的实践中,精心地去寻找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自己主观地臆造出来的规律,并利用这种由客观反映到主观的规律,亦即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理,就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人们的理想。否则是不可能的。(《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印发四个文件的批语》(一九六O年六 月十五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第210 页。)

173.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171页。)

174.人类以改变环境为目的之一切实际行动,不管是生产行动也罢,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行动也罢,其他任何一种行动也罢,都是受着思想(知识)的指挥的,这种思想如果不适合于客观的规律性,即客观规律性没有反映到行动的人的脑子里去,没有构成他的思想或知识的内容,那末这种行动是一定不能达到目的的。革命运动中所谓主观指导犯错误,就是指的这种情形。马克思主义所以成为革命的科学知识,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实际规律,它是客观的真理。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都是错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不根据于正确的客观规律,完全是主观的妄想。(《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4~25页。)

175.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是同一的。辩证法的规律, 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这个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同一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3页。)

176.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九三O年一月五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99页。)

177.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特别是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所以有这种抓住表面抛弃实质的观察,是因为他们对于一般情况的实质并没有科学地加以分析。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九三O年一月五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100页。)

178.质是过程内在的定性, 特性则表现此物与他物的关系上的这一定性。物之质的定性在物之许多特性上表现出来,如玫瑰的质之定性,在玫瑰之香气、颜色等许多特性上表现出来。

质同物之本身不可分的联系。物失掉某些特性还不失去质之定性,但如失了质的定性,就变成他物了。

质的定性表现为特殊的规律性。

只有认识了质的定性,即特殊规律性时才算认识了某物。

(《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82~183页。)

179.“物之所以然"是必然性,这必然性的表现形态则是偶然性。必然性的一切表现形态都是偶然性,都用偶然性表现。(《关于<墨子哲学思想>一文给陈伯达的信》(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57页。)

180.本质即为矛盾所规定的该现象的性质。矛盾体的斗争表现为现象,又规定该现象的性质。不了解矛盾,不能了解本质,也不能了解现象的发生与变化。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现象上是没有区别的,只在本质上有区别,这就是内部的区别。(《读艾思奇<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1939年5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85~386页。)

181.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 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二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三卷第884页。)

182.一切事物,它的现象同它的本质之间是有矛盾的。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不然,用直觉一看就看出本质来,还要科学干什么?还要研究干什么?所以要研究,就是因为现象同本质之间有矛盾。但假象跟一般现象有区别,因为它是假象。所以得出一条经验,就是尽可能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三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01页。)

183.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 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揭露本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5页。)

184.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用这种方法,总是从现象出发,找出本质,然后又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挈领。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分析入手,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原理、原则是结果,这是要进行分析,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而教科书与此相反,它所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绎法。形式逻辑说,人都要死,张三是人,所以张三要死。这里,人都要死是大前提。教科书对每个问题总是先下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作为大前提,来进行演绎,证明他们所要说的道理。他们不懂得,大前提也应当是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具体分析,才能够证明是正确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39页。)

185.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论持久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二卷第477页。)

186.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1960年6月18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97。)

187.辩证法的本质即对立统一的法则。(《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6页。)

188.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的矛 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299页。)

189.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36页。)

190.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36~337页。)

19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就是不同性质的对立的东西的统一。比如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结合的。如果没有氧,光有氢,或者没有氢,光有氧,都不能够搞成水。听说现在已经定下名称的化合物就有一百多万种,没有定名称的还不知道多少。化合物都是不同性质的东西的对立统一。社会上的事情也是这样。(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

19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13页。)

193.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远有,当然总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性质也各不相同。例如,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这也是两重性。生物的代代相传,就有而且必须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重性。稻种改良,新种比旧种好,这是进步,是变革。人生儿子, 儿子比父母更聪明粗壮,这也是进步,是变革。但是,如果只有进步的一面,只有变革的一面,那就没有一定相对稳定形态的具体的动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为稻子,人就不成其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积极作用, 可以使不断变革中的植物、动物,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起来,或者说相对地稳定起来,所以稻子改良了还是稻子,儿子比父亲粗壮聪明了还是人。但是如果只有保守和稳定,没有进步和变革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就没有进化,就永远停顿下来,不能发展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7页。)

19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五个指头,四个指头向一边,大拇指向另一边,这才捏得拢。

完全的纯是没有的,这个道理许多人没有想通。不纯才成其为自然界,成其为社会。完全的纯就不成其为自然界,不成其为社会,不合乎辩证规律。不纯是绝对的,纯是相对的,这就是对立的统一。

(《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1964年6月1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86页。)

195.仅认识过程之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许多方面与许多属性,以及认识这些方面与这些属性之互相联结,是必要的,但是不够的;还须认识所以使过程发展之根本的矛盾,这就是自己运动的源泉。(《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66页。)

196.任何现象自身的矛盾性引起事物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基本要素。(《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61页。)

197.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2页。)

198.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5页。)

199.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5页。)

200.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27页。)

201.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13页。)

202.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16页。)

203.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斗争的结果,走向自己的反面,建立新的统一,社会生活就前进了一步。(《事情正在起变化》(1957年5月15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469页。)

204.没有矛盾和斗争,就没有世界,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3月),《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373页。)

205."物必先腐也,然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然后谗入之"。"非战之罪,乃天亡我"的说法是错误的。五次反"围剿"失败,敌人的强大是原因,但战之罪,干部政策之罪,外交政策之罪,军事冒险之罪,是主要原因。机会主义,是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吸引与国民党叛变,对于革命说当然是原因。外的力量,须通过内的规律性(机会主义等)才能曲折的即间接的发生影响。流水不腐,非流水腐;户枢不蠹,非户不蠹。物之本身情况如何,是第一原因。国民党能够破苏区与红军,但必须苏区与红军存在有不能克服的弱点。若能克服弱点,自己巩固,则谁也不能破坏。红军至今没有被破坏,就因为此。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被破坏,主要的是内的原因。西路军亦然。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九一八之不能抵御,原于一九二七年之失败。今日国难之是否得救,决定于统一战线能不能发展与巩固,不决定于日本。国民党之不能照旧不变的存在,原于其政策与组成之弱点。资本主义之必然灭亡,原于其内在的矛盾。阶级与政党之兴亡,原于其自身之条件。人之健病、生死,原于其自身条件。机械力推动物体运动,通过物体自身的可动性。任何事物、任何过程,外力是有影响的,且是严重的影响,然必通过内的情况才起作用。决定的东西属于内力。(《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06~109页。)

206.外因通过内因并被曲折才能发展。

不废除外因,但内因是主导的。不明内因,即无从了解发展。

(《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60页。)

20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1~302页。)

208.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 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2页。)

209.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 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2~303页。)

210.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5页。)

211.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5页。)

212.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6页。)

213.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7页。)

214.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7页。)

215.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7页。)

216.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论十大关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44页。)

217.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一万年以后还是有的。一个矛盾克服了,又一个矛盾产生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总是有矛盾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956年4月29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66页。)

218.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既有矛盾就要求揭露和解决。(《给黄炎培的信》(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四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164页。)

219.无论什么世界,当然特别是阶级社会,都是充满着矛盾的。有些人说社会主义社会可以 "找到" 矛盾,我看这个提法不对。不是什么找到或者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满着矛盾。没有一处不存在矛盾,没有一个人是不可以加以分析的。如果承认一个人是不可加以分析的,就是形而上学。你看在原子里头,就充满矛盾的统一。有原子核和电子两个对立面的统一。原子核里头又有质子和中子的对立统一。质子里又有质子、反质子,中子里又有中子、反中子。总之,对立面的统一是无往不在的。(《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十一 月十八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32页。)

220.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见。 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6~307页。)

221."差别不是矛盾”的说法不对。应说一切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一个人坐椅摇笔濡墨以从事作文,是因人与作文这两个一定的条件把矛盾的东西暂时地统一了,不能说这些差别不是矛盾。大师傅煮饭,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店员与作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统一起来。半工半读,可以把工、读统一起来。差别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别就是矛盾,这就是所谓具体的矛盾。(《关于差别和矛盾问题》(一九三七年),《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1~32页。)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用心良苦
  2. 李进同志(四)
  3.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4. 走进南街村(5)| 答网友问:南街村撑不下去了吗?
  5. 人民的证言:从亲历者的怒吼,彻底粉碎《高山下的花环》对毛泽东时代的无耻栽赃
  6. 性别、性取向、性身份认同、娘化
  7. 现当代最伟大的人,你选谁?
  8. 质疑西方历史,就是“否定改革开放”,这个教授或许说出了她心目中的实情。
  9. “人民作家”的荆棘之路
  10. 毛主席临终无言之托:人民政权,永不变质!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7.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
  8. 李进同志(三)
  9. 别再吹“大国工匠”了,我们就是“买设备送的工程师”
  10.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8.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9.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0. 评为什么中国不是修正主义!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前人: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后人:都是前人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