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军事爱好者,每次想起粟裕这位天才级战神,蒙冤36年,最后饱受冷遇、郁郁而终,感觉特别遗憾,尤其是想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总会猜测,如果粟裕指挥,肯定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牺牲。有人说粟裕晚年体弱多病,已不胜劳烦,但作为战神,粟裕为战争而生,如能重回战场,说不定能焕发青春,多活几年呢。但历史已不能假设,我们也只能在无限感慨中追忆这位叱咤风云的战神。
一、求学时期追求进步
粟裕,侗族,1907年8月生于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一个地主家庭,家境优越,是典型的“富二代”,与贺龙、耿飚、许世友、徐海东、陈赓、贺炳炎一样,从小练武,有相当的武术功底,也有些行侠仗义的朴素思想。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后来还炼成了神枪手,有些百步穿杨的本领。
1916年,粟裕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
二、红军时期进步缓慢
1926年4月,参加为支援桃源第二女子师范罢课而引起的学潮;11月,加入共青团。1927年5月,参加常德各界声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罪行的斗争,因受通缉在党组织安排下离校,担任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队学员班长,1927年6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起义失败后,10月下旬,朱德在江西大庾对部队进行整编,成立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共9个连队,粟裕从班长直接提升为5连政治指导员,后来的林彪元帅此时担任7连连长。
1928年1月,粟裕和林彪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五连党代表。4月28日,跟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会师。朱毛会师后,南昌起义余部被编入红4军28团,粟裕担任28团5连党代表,6月调任二十八团三连连长。
1929年1月,跟随朱、毛离开井冈山挺进赣南,1929年6月,任红4军第1纵队第2支队党代表,成为营级干部;1930年6月组建红一军团,粟裕任红12军第5支队支队长,成为团级干部,时任军长是伍中豪;1930年12月,调任红22军65师师长,月底改任64师师长,时任军长是陈毅;1931年6月,64师改为红四军第13师,仍任师长;11月调任红四军参谋长,成为军职干部,时任军长是林彪,不久调红军学校任学员连连长。1932年2月,仍任红4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不久方志敏在赣东北创建的红10军调入中央苏区,组建红11军,1933年2月,粟裕调任红11军参谋长;1933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红七军团,当年10—11月,粟裕调任红七军团参谋长兼下辖的第20师师长兼政委。
1934年4月,广昌战役惨败,瑞金已很难保全。5月,中央开始做战略转移准备。为掩护主力转移,1934年7月,红七军团奉命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粟裕任参谋长。
与同期的林彪、肖克相比,粟裕进步缓慢,主要原因是他性格耿直、作风内敛、喜欢钻研,虽有才华,但不善搞人际关系,所以,难获重要领导支持,进而缺乏独当一面的机会,很难创造辉煌战绩,甚至受到某些领导批评,如在红七军团工作时,与军团政委乐少华关系不睦,受到打压,从此影响粟裕一生,但直到晚年,他仍搞不清自己是怎么得罪乐少华的,后来乐少华娶了卓琳的姐姐浦代英,50年代到高岗主政的东北工作,在“三反”中被错误批判涉嫌贪污,因不堪受辱于1952年1月举枪自杀。另一个原因是粟裕在战场中多次受伤,需要治疗,从而影响职务晋升。因此,粟裕虽是高级干部,但属于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角色,红军长征前,即被列入留守行列。
三、留守南方难有作为
红军长征后,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11下旬,担任由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的红军第十军团参谋长,赴外线作战。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又在怀玉山遭敌人围歼,粟裕与刘英率领先头部队800多人转进闽浙赣苏区;2月-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粟裕任挺进师(400余人)师长;在2月底一次遭遇战中,仅有的1部电台被打坏,从此失去与中共中央和上级组织的电讯联系;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粟裕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1936年2月2日,成立浙西南独立师,粟裕任独立师政治委员会书记,并以省委代表身份兼浙西南独立师师长。由于久不与中央联系,1937年5月,陕北召开苏区代表会议,总书记张闻天宣布粟裕为烈士。
这段时期,由于粟裕带领的多是游击性质的部队,规模很小、装备极差、战斗力较低,所以,军事上遭遇挫折,还被王耀武打的丢盔弃甲,这应该是他少有的至暗时刻。当然,粟裕并未悲观失望,而是知耻后勇,由此13年后在济南城活捉王耀武,最终一雪前耻。
期间还发生一件大事,即1936年2月,粟裕奉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之命,诱捕闽东特委书记、闽东独立师政委叶飞。叶飞跳崖后捡回一条性命,闽东特委从此退出闽浙边临时省委。叶飞逃脱,粟裕成为刘英清算对象,两人从此关系紧张、互相戒备。从中看出,领导人之间不够团结,也是粟裕军事上难有作为的重要原因。
刘英1942年5月被捕牺牲,叶飞也与粟裕心生芥蒂,曾公开向陈毅表示不愿与粟裕共事。虽然叶飞如此表态,但真的在粟裕手下任职时,尚能能坚决落实粟裕指示,不像有的领导拒绝执行粟裕军令,体现了叶飞将军可贵的大局意识和坚强的服从意识。
四、抗日战争崭露头角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委;10-11月,粟裕又兼任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
1938年3月,南方八省游击队和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中革军委新四军分会同时成立,项英任主席,陈毅任副主席。刚成立的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领浙闽边游击总队600多人从平阳县开赴皖南,被编为第二支队四团三营,粟裕任二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是张鼎臣;4月28日,陈毅建议,粟裕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后粟裕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熊梦辉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率部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7日,粟裕率部在镇江以西韦岗地区设伏,取得了新四军在江南的首战胜利,挺进江南第一仗使粟裕崭露头角;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粟裕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张鼎丞后回延安,粟裕任代司令员。
1939年8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合并成立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正、副指挥。
1940年7月,粟裕率江南指挥部和第二团、新六团渡江进入江北,与先期渡江的叶飞陶勇部汇合,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挥;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9个团,第一纵队叶飞任司令员兼政委,第二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委,第三纵队陶勇任司令员、刘先胜任政委,全军7000余人,从此,“叶王陶”在粟裕带领下,取得许多辉煌成绩。如1940年9月的黄桥战役,让陈毅、粟裕等名声大噪,刘少奇趁机向中央建议由陈毅任新四军八路军华中各部之总指挥,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陈毅任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任政委,赖传珠任参谋长,粟裕任副参谋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委,所部编为七个师,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改编为第一师,粟裕任师长;随后成立苏中军区和苏中党政军委员会,粟裕任苏中军区司令员,第一师政委刘炎任苏中军区政委和苏中党政军委员会书记,后因刘炎生病,粟裕兼师政委和苏中军区政委;2月26日,粟裕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所在地如东县与楚青结婚。
1942年春,六师和一师合并,第六师部队归第一师指挥,粟裕任师长,谭震林任政委,谭震林没有到职,由粟裕兼政委。1942年11月,苏中军政党委员会撤销,成立中共苏中区委员会,粟裕任书记。
1944年3月,粟裕、叶飞率部发起车桥战役,歼灭大佐以下日伪军800余人,其中生俘日军中尉以下48人,车桥大捷震惊全国,粟裕再次因亮眼的表现得到高层关注。
1944年9月,毛主席电令新四军一部反攻江南。1944年12月,粟裕带7000余人南下,1945年1月苏浙军区在浙江长兴成立,粟裕任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10月,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张鼎丞)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海段战役,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抗战中后期,粟裕因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等不俗表现而崭露头角,除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外,也得益于各级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如新四军组建初期受到陈毅的肯定,是陈毅帮粟裕压住阵脚、协调关系;后又得到时任政委刘少奇的重视和推荐,尤其是刘少奇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力荐,是粟裕得到中央高层赏识的重要原因;刘少奇到中央后,粟裕又得到时任新四军政委、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的特别赏识和坚定支持,据说当粟裕否定中央南下计划、提出淮海战役初步设想时,最先表态支持的是饶漱石。另外,饶漱石有相当出色的组织能力,他应该是淮海战役中组织后方支援的头号功臣。可见,人的成功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感谢领导支持”、“感谢领导培养”等溢美之词绝非可有可无的场面话和马屁话。
五、解放战争大放异彩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中央采纳粟裕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1946年7月,徐州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率刘雨卿的整编第21师、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王铁汉的整编第49师、李振的整编第65师、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和戴之奇的整编第69师1个旅,15个旅共12万人,集结在南通、靖江、泰州、扬州一线,欲对粟裕所部发起攻击。粟裕与谭震林等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警大队共5.3万人,取得“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
1947年1月,粟裕又率部先后发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1948年5月,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1948年6月16日,粟裕发起开封战役,歼敌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歼敌5万余人;7月12日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这3次战役是解放战争国共决战的转折点,国军从此丧失了对解放军城市攻坚战的信心。
1948年9月11日,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总指挥;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歼敌10.4万余人;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部队40万,粟裕指挥华野17个纵队作战歼敌44万余人。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2月开始筹备京沪杭战役,4月下旬,指挥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在上海外围歼敌8个军;5月20日,被任命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4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率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和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毫无疑问,解放战争时期是粟裕的高光时刻,这段不俗表现使他与林彪、彭德怀、刘伯承、陈赓成为共和国“五虎上将”,也为他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肯定粟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饶漱石和陈毅的特别贡献,饶漱石、陈毅、粟裕三人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当然,粟裕的胜利也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指导分不开,如果毛主席是像蒋介石那样的“微操大师”,恐怕粟裕也会像杜聿明、卫立煌等名将那样难有作为。可见,没有脱离组织和群众的英雄。
六、建国初期遭遇挫折
1950年1月27日,粟裕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任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1950年7月上旬,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1950年12月——1951年9月赴苏联治病。1951年 11月12日,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2月12日,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1954年10月31日任总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1956年11月20日被增补为中央军委委员。1958年5-7月受到错误批判,9月19日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院常务工作;12月30日,担任国防部副部长(1978年3月中止)。1963年8月任军科党委第二书记。
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粟裕被党中央和毛主席寄予厚望,是率部解放台湾、抗美援朝的最佳人选,但因身体不好,最终未能成行。粟裕仕途上的高光时刻,是1954年10月—1958年5月担任总参谋长,此后仕途逐渐走低。尤其是1958年5月,粟裕和刘伯承等人,受到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从此蒙冤36年,实在令人唏嘘。
七、文革时期仍受重用
1966年11月,粟裕升任军科党委第一书记。1967年3月27日,任国防工办军事代表组组长、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30日与谢富治、萧华、杨成武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军委常委;5月8日率军科干部500余人对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军管。1972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1973年2月任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谷牧为副组长;当年8月当选为中央委员。1975年1月,以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当选常委,与许世友当选国防部副部长(叶剑英任部长),2月任中央军委常委。
文革期间,由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林彪、叶剑英、江青等人的保护,粟裕基本未受冲击,出席了期间几乎所有象征政治待遇的党代会、人代会、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并一直担任中央委员、国防部副部长,1967-1968年、1975年2月—1976年10月,两度担任中央军委常委,还曾担任类似副总理职务的国务院业务组长,虽然地位不如以前显赫,但同样属于重用。遗憾的是,1975年1月,曾是粟裕副手的古牧当选副总理,而粟裕却无缘副总理。
八、改开时期退居二线
1976年10月——1979年9月,粟裕任中央军委常委,经常以中央军委负责人身份参与工作。1977年8月,出席中共十一大并当选中央委员;1978年2月26日―3月5日以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当选全国人大常委。1980年9月当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82年9月当选为中顾委常委。1984年2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77岁。
改开之后,粟裕任职可分两个阶段,一是1976年10月—1979年9月,担任中央军委常委,直接参与指挥军队建设;二是1980年9月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退居二线,直到1982年2月逝世。粟裕从卸任军委常委到逝世,仅2年半时间。
回顾粟裕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后期战功卓著。粟裕前期稍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所以与林彪、许世友等将帅相比默默无闻,但在抗日战争尤其是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如孟良崮战役、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等,受到毛泽东、林彪、刘伯承等人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夸他:“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1961年对来访的蒙哥马利元帅介绍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林彪称赞“粟裕尽打神仙仗”、“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刘伯承对他高度评价:“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因战功卓著、受人尊重,粟裕是唯一与朱德、彭德怀、徐向前、贺龙、陈毅、聂荣臻、林彪七大元帅并列称为“某总”的大将,其中,前六位可被称为“总、老总”,他和林彪因为比较年轻,只能称为“总”,连叶剑英元帅和江青都客气地称他“粟总”。而刘伯承、罗荣桓、叶剑英三个元帅一般不被称“老总”或“总”,而称“帅”。
二是一生淡泊名利。粟裕低调谦虚、内敛寡言、淡泊名利,他两让司令、一辞元帅,堪称共产党人当之无愧的楷模。如在授衔前,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后由衷地称赞他:“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
三是受到错误批判。由于战功卓著、性格直爽,与彭德怀、聂荣臻等人在工作中产生矛盾,1958年5—7月受到错误批判,后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逐渐被边缘化,从此门前冷落,故旧踟蹰,正如楚青回忆所说:“这时鬼都不上门啊。”
四是仕途比较坎坷。1975年1月,除粟裕外的国务院业务组长甚至连谷牧这样的副组长都被任命为副总理,唯有粟裕原地踏步。文革结束后随着一系列复杂的人事调整,他进一步被边缘化,如1979年3月被免军委常委,原先在叶剑英力荐下内定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后来却阴差阳错改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提前退居二线。
粟裕虽有大才,但自始至终未进入政治局、出任副总理或担任国防部长等核心部门的领导职务,这对于一个人品好、能力强、战功卓著的军事家很不公平,也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而他的手下却有多人入主中枢,如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宋任穷任中组部长、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副参谋长张震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二纵司令员韦国清任第十至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七纵政委陈丕显曾任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九纵司令员许世友曾任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一纵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姬鹏飞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等职;被粟裕推荐为华东海军司令员的张爱萍曾任第十一届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
五是惨遭刻意隐藏。由于粟裕一直未被平反且仕途坎坷,因此在多人回忆录及修史过程中被刻意隐藏甚至抹黑。如陈毅在提及粟裕指挥的“七战七捷”信件中批示“这并不好,也无必要”;以正直著称的张爱萍为“七战七捷纪念馆”题写馆名,却又交代“不要突出个人(粟裕)”; 1985年推出的电影《黄桥决战》,在总政主任韦国清等人的干预下,粟裕用“谷盈”代替;1986年出版的许世友回忆录,从未提及粟裕是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也从未提及陈毅自1948年5月起便不在华野;1988年出版的叶飞回忆录,对粟裕很少提及,却对陈毅大书特书;1995年出版的陈士榘回忆录,多次将自己与直接领导粟裕并列。粟裕对此心知肚明,曾对夫人楚青表示:“准海战役的文章我不读,准海战役的书我不写,准海战役的戏我不看!”
六是最后郁郁而终。文革后,粟裕在萧克、李达等人平反的情况下,2次申请平反一直没有结果,加上回忆录、影视剧对他刻意隐藏,使他深感郁闷,最终含恨离世,年仅77岁。老部下王必成曾为他打抱不平,叹息道:“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直到1994年,刘华清、张震二位军委副主席通过在《人民日报》发文的特殊方式,变相地为已故10年的粟裕平反,可惜因种种原因,至今未见正式发文平反,这对于一位战功卓著的军事家,实在令人惋惜。(2022-8-11)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