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拆台。
今天,咱们来说说某准抗日神剧。
先来看一段@人民日报 的评论 :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过这段评论后的感受会是如何,反正我是觉得特别眼熟——这不就是“娱乐至死”的常规套路吗?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说起来,有关抗日神剧,早在2015年的时候,我就曾刊文批评,“抗日神剧”是对抗战史实的污名化。
当时我是这么说的:
近年来,随着电视剧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但由于古装剧、涉案剧被踢出黄金档,宫斗、穿越被禁,家斗、谍战数量太多被调控,现实题材更是禁忌太多边界不清难以捉摸,唯有抗日剧这个旱涝保收的避风港可以供编剧大做文章。
可是,随着抗日剧的不断发展,一股歪风正悄然刮起,一些披上抗战的“外衣”的电视剧登上银屏,正大放异彩。这些电视剧多包含夸张、雷人的虚构场景,因此被网友戏称为“抗日神剧”。
从层出不穷的雷人桥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抗日题材的电视剧越来越边缘化。
“抗日”正逐渐演变成故事背景,而这类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往往也只是披着抗日剧的“外衣”,而其内在早已经被武侠剧、爱情剧、偶像剧所替换。
即使故事主线仍是“抗日”,但武打、偶像、爱情、时尚等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把抗日剧原本想要表达的精神消磨殆尽。
在笔者看来,这些抗日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严重偏离史实,这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肆意扭曲,更是对浴血奋战捍卫中国疆土的先烈们的不敬。
不难想象,当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被描述成唾手可得,作为后来人,作为并未切身参与到那场战争中的人,我们会很难了解和反思为何那场战争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也从略有抬头变得发展迅速。
于是,才会有邱少云事迹违背军人生理学这样的闹剧;
于是,才会有“刘胡兰是红军连长小三”这样的谣言;
于是,才会有"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这样的质疑。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雷锋的事迹是否确有其事;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董存瑞是否真的舍身炸碉堡;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国家宣扬的那些英雄事迹究竟是否真实。
就这样,一座座精神丰碑轰然倒塌;
就这样,我们心中的那份信仰瞬间消失殆尽;
就这样,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取得的最后的胜利。
于是到最后,他们的险恶目的最终达到达——我们的精神家园被彻底捣毁,我们的精神世界彻底空虚,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信仰源泉。
我们被彻彻底底的打败了。
抗日剧作为宣扬抗战精神的创作题材,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史实,而不是一味的夸大英雄、虚构化英雄。编剧首先该做到的,就是还原真相,还原出真实的英雄,而不是创作出那些不存在的英雄。
当编剧们都被赶到狭窄局促的池子里,一定不可避免地出现创作同质化的现象,同时也会无可挽回地疯狂加料博出位。
于是,偶像化抗日、谍战加抗日、武侠抗日、爱情抗日……牛鬼蛇神全都来了。
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虽然当时的文笔还略显稚嫩,但显而易见的是,从2015到2020,抗日神剧的套路压根就没变。
最为关键的还是精神内核的替换。
我看到有人试图为此狡辩:
但很显然,他根本就不了解公众为何而愤怒。
用正确的姿势宣扬抗日战争的历史,这叫主流舆论。
精英认可,大众接受,政府支持,但鲜有人会因为你把历史拍正了而去表扬你。
为什么主流舆论经常不活跃?
因为——
主流舆论往往是常识,常识无须反复提及。
主流舆论往往是常理,常理无须时时强调。
主流舆论往往是共识,共识不容易引发关注。
主流舆论的基础性认同已经完成,无须大面积争取。
不过,当面对争议又或是挑战时,比如说精英、权力组织与大众三者的步调发生不一致,出现了意见分歧或组织分裂时,主流舆论就会被迫活跃起来,强化认同,巩固地位。
以此类推,《雷霆战将》的播出,使得抗日神剧的妖风再起,再加上某军事媒体的从旁助阵,为了捍卫正确的历史,吃瓜群众自然会伴随着人民日报的评论而擂鼓呐喊。
因为,我们不想被这种“娱乐至死”的精神所荼毒。
虽然,我是说虽然,因为舆论的相关阻力,《雷霆战将》看上去已经停播。
但是,“娱乐至死”“历史虚无主义”等妖风邪气不被拔除,“雷霆战将”们就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而我们又不希望看到先烈英雄们的事迹遭遇如此污蔑,所以,我们必须趁着这个时机,对此等抗日神剧大批特批,虽然“杂草一万年还会有”。
我们从不奢望一蹴而就,“所以我们也要准备斗争一万年”。
无论如何,当我们牢牢把握住主流舆论,纵使宵小还有机会再次粉墨登场,也终将只能充当反面教员而已。
十一月十六日。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z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