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舆论战争

五七干校的真相:到底是不是牛棚?

润之小兵 · 2025-09-22 · 来源:继续改造|微信公众号
字体: / /
五七干校不是牛棚,而是毛泽东思想下的一次伟大尝试。它击碎了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把他们拉到人民中间去。

关于“五七干校”的真相,这些年被一层层遮蔽。人们一开口就是“牛棚”,一落笔就是“伤痕”,把它描绘成黑暗、屈辱、灾难的代名词。可是真相并非如此。历史从来不是一边倒的,尤其是涉及毛泽东时代的东西,更需要拨开迷雾,还原真实。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毛主席提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于是,全国各机关大规模兴办“五七干校”。“五七”两个字,取自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这并不是临时的政治动作,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安排,目的就是让干部和知识分子真正走进工农群众,把那点书斋里的清高和优越感打碎,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湖北咸宁的向阳湖,就是文化部的“五七干校”。6000多人,从冰心、沈从文到臧克家、冯牧、张光年,几乎聚集了当时中国文艺界的一半重量级人物。正因如此,向阳湖干校成了全国干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很多人想象,这些人去了那里一定是苦大仇深、暗无天日。可事实却远不是这样。

臧克家在1978年出版了诗集《忆向阳》,里面有五十多首诗,全是干校生活的记录。他在序言里写到,初到向阳湖,住在贫农家里,社员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他们,口口声声说:“不是听毛主席话,请也请不到你们来。”这种真心话,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群众的赤诚。同志们肩并肩睡觉,一起插秧、一起收割,职位和身份都消失了,大家只有一个称号——“五七战士”。

插秧时,几百亩秧田如同明镜,人影、汗水、泥水混在一起,画出一幅生动的社会主义劳动图景。收获时,稻谷黄灿灿堆成山头,大家赤膊光脚,热火朝天,大干一场。饭碗粗糙,米饭却格外香甜。正是这种劳动,让知识分子第一次明白什么叫“与人民同甘共苦”。

臧克家写得很坦率:刚到干校时,他也怕累怕脏,心里还惦记北京,可一年下来,汗水浇透,思想变了。粪尿成了种地的宝贝,身上的老茧成了荣誉。人与人之间从隔阂到亲密,人与自然从疏远到亲近,这才是真正的改造。三年干校,他总结为:“思想变了,精神旺了,身体壮了。”

这样的声音,在1978年是极其罕见的。那时“伤痕文学”正盛行,一切都要控诉、哭诉,臧克家的《忆向阳》简直成了异类。北京出版社接到稿子时,内部争论很大,有人说这分明是在“美化五七干校”,不该出版。最后,还是张光年出面力挺,说这是臧克家的真情实感,才让诗集面世。

结果没多久,姚雪垠在《上海文学》上写文章痛批,说这诗集是按照“林彪、四人帮”的调子,是在粉饰罪恶。更讽刺的是,早在1975年,臧克家曾把这些诗给姚雪垠看过,姚当时还说好,要“更深刻地歌颂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几年后,他就反戈一击。文坛的这种“随风转舵”,正说明“政治晴雨表”的灵敏。姚雪垠自己也没想到,十年后他的《李自成》同样被贴上“极左”的标签,从褒扬到否定,跌入深渊。

但臧克家没有动摇。1995年接受采访时,他仍说:“那三年的岁月对我来说,感受大不一样呀!”他的夫人补充道:“我们就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抱着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态度下去的。”她直言,那段经历让臧克家受益极大,诗句不是虚构,而是真心流淌。

不仅臧克家,陈早春等很多知识分子都有类似感受。陈早春说:“住到农村才真正了解农民。知识分子不能老唱高调,不问民间疾苦。向阳湖让我懂得了国情民情和友情。”

毛主席自己也说过,跟工农战士长期在一起后,他才发现真正干净的,恰恰是工人农民。阶级感情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共同劳动中、在生活的摩擦中逐渐转变的。这才是“五七干校”的核心意义。

干校三年,知识分子们从象牙塔走向泥土,从自我走向集体,从傲慢走向平等。有人说这是迫害,其实这恰恰是改造和教育。痛苦的是旧习气的剥落,收获的是精神的升华。

可惜,在某些人眼里,劳动是牛棚,汗水是侮辱。他们宁愿在纸上呻吟,也不愿下田半日。他们当年极力争取“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的称号,一旦政治风向转变,就把那段经历描绘成伤疤。这种人,骨子里就是害怕工农、看不起劳动。

真正的历史,永远不止一种声音。五七干校并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一种探索、一种实践。毛主席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真正让知识分子触及灵魂,让他们知道,没有工农群众,就没有他们的一切。

今天回看,五七干校的价值正在被重新理解。那不是摧残,而是锻炼;不是羞辱,而是磨砺。它让一代人懂得了什么是集体,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

五七干校不是牛棚,而是毛泽东思想下的一次伟大尝试。它击碎了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把他们拉到人民中间去。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李进同志(四)
  2.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3. 人民的证言:从亲历者的怒吼,彻底粉碎《高山下的花环》对毛泽东时代的无耻栽赃
  4. 性别、性取向、性身份认同、娘化
  5. 现当代最伟大的人,你选谁?
  6. 质疑西方历史,就是“否定改革开放”,这个教授或许说出了她心目中的实情。
  7. 毛主席临终无言之托:人民政权,永不变质!
  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由来
  9. 张家兄妹,掌管上海学生餐的神
  10. 世界观不改造,人生就会停滞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7. 李进同志(三)
  8. 别再吹“大国工匠”了,我们就是“买设备送的工程师”
  9.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10. 农民“十九宗罪”:一不小心就违法的乡村生活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8.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9.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0. 评为什么中国不是修正主义!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前人: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后人:都是前人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