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重视民族精气神,强调文艺方向正
在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放言: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自然,这不仅需要厚实的基础文化教育,还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作品。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个博学多才的文化人,与同时代多数文化人一样,也很喜欢小说、戏剧之类的文艺作品。不过,作为心怀天下、志在改天换地的政治家,毛泽东更看重文艺作品对民众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因为,从国家民族的生命力的角度来看,最温和且最致命的,就是文化导向。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道义导向,审美导向。
事实上,各类文化艺术产品都可以通过设计的内涵展现出这两个导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败类”,等等。既可以弘扬正道、高歌大仁大义,也可以颠倒黑白、颂扬颓废堕落。
而且,不管内涵是什么,通过艺术的魅力,借助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效果,逐渐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改变国家民族的风气,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
因此,毛泽东认为,要引领中华民族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就需要有足够高度的文化艺术作品,大力向社会传导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所以,延安时期开始,他就对文化艺术工作很重视,要求文艺作品引领大家追求高尚、激发奋斗热情。
但是,由于数千年封建文化“附庸风雅”的强大惯性,文化人高人一等的普遍心态,来自西方的“创作自由”思想,诗情画意小资情调的魅力,加上对文艺作品的强大社会效应缺乏认识,诸多原因使得文艺界的大多数人、包括亲近共产党的文化人,“不愿意歌功颂德”、“要揭露现实的黑暗之处”,因此对作品内涵和社会效应不在意、不上心,对使命有抵触。
为了突破现实的困境,端正文艺工作的大方向,毛泽东下了很大的功夫,做看很多工作。其中,延安文艺座谈会影响最大。
那是1942年5月,为化解当时文艺工作方面的种种矛盾,引导大家积极地“扶正固本”,毛泽东倡导并全程参与了这个座谈会。座谈期间,针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工作与学习、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问题、歌功颂德问题,等等,毛泽东逐一作了精要阐述。同时,对当时有一定影响的那些错误观点逐一进行了剖析,大力呼吁文艺工作者创作充满正气的作品。
当然,这份良苦用心不局限于那次座谈会。事实上,各时期、各场合,毛泽东都倡导文艺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产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对此,他明确了文艺工作的社会价值。
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一首歌曲、一部电影,实际上就是一场政治课。文艺作品和舞台作为宣传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
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
......
他还提出了原则性的质量标准。
毛泽东提出并倡导文化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方针,同时明确提出了辨别香花和毒草有“六个有利于”的政治标准。
(一)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三)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四)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
显然,毛泽东对文艺工作十分上心,期望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至于这份良苦用心的价值,两句话可以解读:
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精神和剑;最终说来,剑还是要被精神所征服!——拿破仑
文艺作品是塑造榜样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