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主席审阅,毛主席亲笔加上了“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一语。《光明日报》曾评价:“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人民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
艾思奇从1948年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创办马列学院起,到1966年3月逝世,一直在中央党校工作。他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十八年里,除了承担许多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之外,又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讲了大量哲学课。特别是从1953年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成立,他担任主任之后,校内又陆续开办了各种学员班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研室教员又少,他是教员中一位“台柱”,讲课次数也就显著增多。《艾思奇讲稿选》所搜集、编辑、整理的讲稿,就是他当时讲课的记录。
《艾思奇讲稿选》是专门为建国初期高级干部讲马列基本原理的演讲录音文字整理稿,是不公开的党校内部出版物。它主要内容是哲学方面的,就是讲党史、讲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也是从哲学角度来讲的。《艾思奇讲稿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辅导(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艾思奇本人生前除1965年所写的三份讲学提纲外,都未审阅过。艾思奇的讲课即使是哲学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纵横宇宙,包罗万象,相当广泛、相当丰富。
《艾思奇讲稿选》是讲稿集,它不是按照一般马哲教材体例编写的教科书,讲稿的内容在思维上比较发散,因此在结构上显得不是很成体系。所以读完《艾思奇讲稿选》,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感兴趣的读者,文章后边加微信领取电子版]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今日分享“艾思奇讲稿选”第五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生产发展的规律性(上)
艾思奇
(一九五六年九月)
*这个讲课速记稿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一稿,中央党校曾铅印给学工人员学习参考,但没有标明时间,也没有注明是给哪个班讲的,只注明艾思奇本人未曾审阅。根据讲课内容所提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召开之后不久,大约在同年九月。我们这次整理,是在中央党校铅印稿的基础上,略为做了一点文字加工,改正了个别文字上明显错误之处。
生产发展的规律性准备讲三次。这个提纲比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提纲要短一些,原因是,有关社会发展历史过程这一部分,没有写进去,就是凭口来讲。
一、生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条件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根本的原则
为什么要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讲起呢?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生活里来,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领域里面的结果。所以,讲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注意到唯物主义的原则,首先不要忘记我们是用唯物主义原则来解释历史的。
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就是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这个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活里面来,首先就要肯定社会物质生活决定人的社会精神生活。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可以阅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到底表达什么思想呢?——编者注]里讲到这一点。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后一段引用了马克思这句话。所以,讲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原则讲起,这就需要先把社会存在弄清楚。
什么叫社会存在呢?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有的著作来看,始终坚持的一点:社会存在就是生产,就是生产方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生产,或者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一个东西。同样,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也是一个东西。能不能说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除了生产、生产方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呢?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来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生产,不是生产之外的东西。作为社会存在,能够决定社会意识的这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生产,就是生产方式。
对地理条件、人口条件我们怎样看法呢?
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人类社会生活经常需要的自然条件,或者叫作自然的物质条件。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最低限度的人口,任何一个社会,特别是一个国家需要有一定的地理环境,一个社会不能够建立在大海上,也不能够建立在沙漠上,经常需要一定的、适合的地理条件。所以,地理条件、人口条件是人类社会生活经常需要的一种自然条件。
能不能把这两个条件就叫作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呢?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值得研究。这种说法比较不够精密。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是这样提的,地理、人口条件也是社会生活经常需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这种提法值得考虑。首先是我自己认为这样一种提法科学性不够精密。如果说地理、人口是物质条件是可以的,但如果说是决定社会意识的,是社会自己本身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这就有值得考虑的地方。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讲到社会存在时,就是指生产,没有提到任何其他的东西。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找不出充分的根据来说明地理、人口也是一种决定社会意识的生活条件。所以在我的提纲里说:“人们的社会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存在就是生产、生产方式。生产、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条件和人口条件,是社会生活经常需要的自然条件,但不是对于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应该把地理、人口条件跟生产、生产方式加以区别。
这样加以区别有好处,就符合于辩证唯物主义内因是最后的决定原因这个原则。我们说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社会精神面貌的,是讲社会自己本身内部的原因决定一切,而这个内部原因只能够是生产。只有社会内部的物质条件能够作为决定社会面貌、社会性质最根本的原因。地理条件和人口条件对社会来说是外部 条件,是外部的自然条件。
如果我们认为地理、人口条件也是社会存在,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地理、人口条件也对社会起决定作用呢?有一些历史学家是这样的看法,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这样看。马克思认为决定社会意识的东西只能够是生产,只能够是生产方式,不能够是地理条件、人口条件。地理条件和人口条件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影响,因为它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有的时候有很重大的影响,但是不能够成为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性质、社会面貌的决定条件。这一点斯大林的著作里也讲过的。我不是说斯大林的著作有原则性的错误。不过,把地理、人口条件也叫作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概念方面有不够精密的地方。概念上有点马虎,有时也会在理论上引起一些问题。
比如,我们在报上看到有的文章认为,过去的历史学、社会学也可能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过去的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解释也可能有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斗争。在报上有冯友兰、朱伯昆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对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原则表示要考虑。这种精神是好的。不过,不管是恩格斯也好,列宁也好,他们都在许多地方反复地讲过:过去的历史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 的解释总是唯心主义的,总是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方面。这样一种讲法是不是偶然的呢?也不会是偶然的,而是经过全盘研究后得到的结论。现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就提出来一个怀疑,说这样一来是不是过去的历史学上没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这个问题了呢?是不是过去的历史学上都是唯心主义呢?他们说:也许在外国历史上是这样,但是就中国过去的历史上来看,就不是这样。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学家就可能有唯物主义观点。也许中国是特殊的。那么,是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学家有两派:一派是历史唯物主义;一派是历史唯心主义。他们对这个问题采取肯定的答复,他们认为过去历史上有人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理由在什么地方呢?
从他们的文章里来看,理由就是过去曾经有过一些研究历史的人主张决定社会发展,决定社会性质,决定历史发展过程的东西是地理条件。比如,管子讲过地理条件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条件。他们认为像这样一种了解历史的方法是跟唯心主义了解的方法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把一切了解为天命的结果。这种地理论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跟唯心主义相反,是用物质条件来说明社会,因此他们认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这种意见对不对呢?
我想如果把地理和人口也叫作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说法是对的话,那么,主张地理条件、人口条件能够决定社会的这些人就算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了。所以,如果我们说这种说法是对的话,那就要有附带条件,必须先在理论上肯定地理条件、人口条件也是社会本身的一种物质条件。可是,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够作这样理论上的肯定。因为地理条件是社会外部条件,不是社会自己本身的社会物质条件。因此,根据地理条件和人口条件去说明社会性质的变化这种观点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观点并没有摸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门径。这种观点仍然是把社会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把社会当作自然来解释,不是抓住社会自己本身的原因来解释社会,没有注意到社会本身的特点,没有抓住社会的特殊性,而用一般自然的特点来解释社会。这种观点就是和生物社会学观点没有什么区别,认为社会和生物一般的特点是一样的,最多有一些具体的不同。
所以,用地理条件和人口条件来说明社会的这种观点,最多可以说这是历史家坚持了一般的唯物主义观点,就是在自然观方面他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因此,他解释社会时也解释成一种自然,用自然物质条件来解释社会。所以,严格说来,这种观点是对自然界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并没有真正接触到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反复讲的那些原则还是对的,就是过去的历史家从来没有把唯物主义运用到历史领域中去,没有根据社会自己本身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说明社会,因为他没有找到这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我们讲过用地理和人口来说明社会生活的这种观点最多是坚持了关于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没有摸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门。我们为什么说是最多呢?因为有的时候唯心主义者讲历史问题的时候,他也会承认地理条件的作用。但是用地理条件来说明社会生活这种观点还是要转到唯心主义方面去的。冯友兰先生的文章里面讲到:管子认为地理条件决定社会。怎么样决定社会呢?他的理由是这样:地理条件规定人的性格,人生在某一种地理环境里就有某一种性格,而这个性格又决定社会发展的性质。我们看一下这个理论主要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种理论实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因为按照这种理论来讲,人的性格规定社会性质。人的性格是由地理条件决定,可是社会本身的情况是由人的性格决定的。所以,这种观点还是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把人的意识叫作性格,不同的性格规定了不同的社会。
实际上,这种观点不仅是中国有,在西洋也有,我们看到康上坦丁诺夫的教科书里就有这种例子。有一种理论叫作气候论,就是说北方冷、南方暖,因为气候不同,民族性格就有不同,因此社会情况就有所不同。有一种帝国主义学说认为南方热,物产丰富,因此这个地区人的性格就很懒散,这个地方的人都不进步,是生下来应该被统治的民族。这个理论恰恰适合帝国主义的需要,因为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多半在热带。所以说,这种理论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由表面上来看,好像是唯物主义观点,因为他用自然物质条件来说明社会,可是他不知道社会自己本身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这种观点是意识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至于人口问题也是这样,也是形式上好像是唯物主义的,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马尔萨斯首先主张人口论,认为人口情况决定社会情况。他认为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粮食是按照算数级数来增长,今年一倍,明年两倍,后年是三倍,可是人口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就是按照一、二、四、八、十六这样的比例增长的。他伪造了一个数字就得出结论说:人口总是增长得太快,粮食增长得太慢,这样社会上就经常发生人口过剩的问题。由于人口过剩,人和人就不能不竞争,强者就必须侵略弱者。这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刚取得胜利的条件下产生的理论,它完全适合于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势力的需要。一直到现在,帝国主义还把这种理论当作他们进行侵略的武器。德国、日本的法西斯主张争取生存的空间,他们说:他们的人口太多了,要在世界上争取生存的空间,这也是人口论的一种。这种观点形式上好像是用自然条件来说明社会,实际上是用人类之间生存竞争的欲望来决定社会发展的情况。由于人口过多,生存竞争的欲望就成为决定力量,就使得社会发生种种的变化。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都是用这种理论作根据。
在1947年底、1948年初,蒋介石政府快垮台的时候,美国来了一个农业考察团,到中国后被蒋介石招待了一番,回去之后按照人口论的公式作了一个结论:说中国人口太多,粮食不够,这是中国社会的情况。他们说,粮食问题是中国人没有办法解决的。怎么办呢?他们提出可以有三种办法来解决:一个办法就是节制生育。这个办法行不通,因为中国老百姓太落后,不能接受这个意见。第二个办法就是大批地由美国供给粮食。怎么样供给呢?当然是要钱,中国一定要和美国作买卖。第三个办法就是内战应该继续下去,"就是人工地减少人口的办法,也就是要向美国购买军火、粮食。这就是人口论对帝国主义的好处。帝国主义为什么需要人口论,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以,不管地理条件或是人口论,如果把它当作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就错了。我们说,这些观点就是用物质条件来说明社会,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那样看的话,马尔萨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了,美国的农业代表团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了,还有什么气候论这些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了,这么说,历史唯物主义者就太多了。
恩格斯说费尔巴哈的历史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因为费尔巴哈把自然条件也当作一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是,按照上面那种观点来看,费尔巴哈的历史观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如果这样来看,那么恩格斯就错了。我们可以找一些费尔巴哈的书来看一下。我们翻译的有《宗教的本质》这本书,这上面讲到宗教的产生是由于自然,人类宗教崇拜的对象主要是自然。他举了很多例子,他说,最古的宗教就是崇拜自然界,有的崇拜太阳,有的崇拜火,有的崇拜某一种动物,或者某一种矿物。有一个地方的宗教崇拜盐。这些宗教所以产生,就是人感到需要依赖自然,因此就把某一种自然的东西当作自己崇拜的对象。所以说,宗教是起源于自然。这个也可以算作是地理条件论。
可是,为什么恩格斯不说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点有唯物主义因素呢?相反的,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本书里,根本没有提到费尔巴哈讲到自然的问题,因为费尔巴哈的观点主要不是这一点。费尔巴哈解释宗教最主要的观点是:人有一种依赖感,因为人弱小,要依赖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关系,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有了这种感情就产生了宗教,这些才是他主要的观点。所以说,他是一种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人的感情决定宗教的性质,宗教和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感情决定的。至于自然是一种外部条件,首先是由于人有一种依赖感。如果把自然条件、地理条件、人口条件都叫作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都叫作决定社会的条件,那么很多我们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人都成为历史唯物主义者了。很多唯心主义的观点都应该翻案,而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了。
所以,我想就是由于这些原因应该把地理和人口条件叫作自然条件,不应该叫作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应该叫作社会存在,因为它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应该是有区别的,这样更科学些,这样更可以减少误解。
我们这样一种提法是初步研究的结果,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
在费尔巴哈的《宗教的本质》这本书里,开头就讲宗教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他说:“人的本质或上帝……真正说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宗教的本质》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页)在第二段里又说:“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同前书第2页)在这本书里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谈到宗教和自然的密切关系,关于自然讲了很多。
以上说明了我们对于那些认为用地理、人口条件来说明社会、历史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是不能同意的。因为这些观点形式上是用物质条件来说明社会,但实际上,一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时,它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们或者是用性格来说明社会发展的情况,或者用生存竞争的欲望来说明社会发展的情况,所以说,归根结底是唯心主义的。
我们这种说法并不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研究社会,研究历史的人,他们的思想中间一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都没有。我们只是说,马克思主义以前没有那种系统的,能够跟历史唯心主义对立起来的那种历史唯物主义路线。以前的唯物主义者总是一般在白然界方面跟唯心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一涉及到历史领域时,他们就不能拿出一套真正唯物主义的路线来跟唯心主义斗争。所以,不是说他们没有唯物主义,没有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历史的企图,以前的唯物主义者是有这种企图,想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中去,但是这种企图没有成功。他们没有找到社会本身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这种企图没有实现。
可是个别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也不是没有的。过去的历史家、哲学家中间也是有的,没有是不可能的,是不合理的。因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人的社会精神生活,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从列宁的《哲学笔记》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哲学笔记》中关于《<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的第三篇“关于概念论”中说,黑格尔也有一些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因素,比如有的地方他注意到工具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又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里讲到美国的富兰克林(美国第三任大总统,是一个大科学家)发明电现象的本质,而且用试验证明成功了。他用一根传电的线放风筝,等到打雷闪电的时候,他就用手去碰线,结果就有电花出现,他就证明闪雷是有电的。我们今年就要纪念这个人。富兰克林说: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这句话第一次由他讲出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没有说人是说话的动物,他把人的特点归结为制造工具。这种人不能说他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但是这句话里面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他没有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他懂得人会制造工具,所以他就片面地了解社会。过去的人对社会的认识有剥削阶级的偏见,只能片断地认识社会,过去只能片断地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这种人是有的。中国的地理论者管子认为地理决定人的性格,这种观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有些观点是很庸俗的。还有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人杰地灵。这就是地理论。这就是说,因为家乡的风水好,就出了英雄豪杰。安徽凤阳的风水好,结果出了一个朱皇帝,他把风水带到南京去了,凤阳的风水就不好了。所以人们唱:说凤阳,道凤阳,风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所以,从中国的历史上来看,片断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还是有的。再比如,孟子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唯心主义接近主观唯心主义,叫作“万物皆备于我”,我就代表万物。这句话是孟子第一个讲的。可是孟子讲到历史问题时,有时他有片断的唯物主义观点,他有时能够片断地看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孟子说:一个人的职业很要紧,一个人的职业如果是制造弓箭的,他的思想就有一点毛病,他就唯恐不伤人,因为他就是要制造箭来伤人的,人被杀死的多,他的生意就好,同样,帝国主义国家的军火商人唯恐不打仗。可是制造盾牌的人就唯恐伤人。两个人的职业不同,思想就不同。还说:棺材店的老板唯恐人不死。这就是说,生活条件决定人的意识,这一点就接触到历史唯物主义。总的来讲他是唯心主义,但有的时候他片断地接触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事实。
在历史上,有的时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会是交错的,所以我们批判各种哲学思想时要有分析。有的可能主要是唯心主义,但是有些唯物主义因素。有的也可能主要是唯物主义,但有唯心主义因素。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有唯心主义观点。所以,我们不能否认过去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也接触到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片断地认识到真理。马克思主义是过去人类思想的总结。马克思主义所以产生是因为过去人类思想里已经有许多片断的真理,马克思把这些东西总结起来。所以,不能说,历史唯物主义是突然产生的,以前的人根本没有接触到,这样说也是不对的。不管中国、外国,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有的,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有过阶级斗争的观点。
所以,我们否认过去的历史学上有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并不否认以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可以片断地认识一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些观点跟唯心主义观点有斗争。我想在报上对冯友兰先生提出的问题就应该这样来解决:不能够说过去历史学上有一个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斗争,但是,要承认过去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有过片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二)生产、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是什么呢?
生产是一种活动,一种人类社会的活动。这就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取得自己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一种活动。人类要维持社会生活就必须要有吃穿,必须要有种种物质生活资料。这种物质生活资料从哪里来的呢?从自然界来的。怎么样从自然界取得这些物质资料呢?就是要通过生产活动。生产活动就是人们从自然界取得自己维持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一种社会活动。
这样一种活动包含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和自然界发生关系,就是要克服自然,改造自然,要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自然界是不会把现成的生活资料提供给人类的。要从自然界找到物质生活资料就要改造自然,所以人和自然要有联系,不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关系就不能够生产。另一方面,人和人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才能够进行生产。一个人孤立地去进行生产是不可能的,要以整个社会为单位来进行生产,人和人要结合起来才能够生产。要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也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人和自然要建立生产的这种关系,那么人和人之间也要建立一定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少一方面也不行。人和自然不发生关系,那样就没有什么生产了,可是人和人没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去进行生产,这种生产也是不可能设想的。
那么,个体生产是不是个人生产呢?
个体生产是讲生产过程上可以采取个体的形式,并不是说整个生产是孤立的,个人和社会可以割裂开单独进行生产。这是说生产经营的方法可以是个人的,绝不是说人和人可以割裂开。所以,凡是生产都是以社会为单位进行生产的,面生产总是和自然发生一定的联系,这样,生产活动就包括两方面的关系。
辩证法告诉我们:活动就是一种联系,运动就是联系,运动就是在联系中的运动。生产运动有两方面的联系,一方面是人和自然的联系,一方面是人和社会的联系,这两方面是统一的,缺一方面也不行。
因此,研究人的生产就一定要研究两方面:人和自然怎么样在生产过程里联系,在生产过程里人和人怎么样联系。这种联系的方式就叫作生产方式。人和自然怎么样联系,采取什么方法联系,人和人之间又采取什么方法联系,这些具体的方法就叫作生产方式。
生产是讲一般的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讲人和自然界的联系以及人和人联系的具体方式,具体的、历史的方法。生产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生产方式,所以,不同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每一种生产方式是表明生产发展的一个阶段。所以,研究生产,研究生产活动,也就是研究生产方式的变化。所以,生产和生产方式在斯大林的著作里是并提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要研究人的生产,就一定要研究它的具体的生产方式。
研究生产活动是研究什么呢?就是研究人和自然在生产过程里是怎么联系的,人和人的相互联系又是怎么样的,就是研究这两方面的问题。所以,研究生产也就是研究生产方式,这是区别的。
首先,我们要研究生产力的问题。
生产力就是在生产过程里人和自然界的联系,就是人和自然界矛盾的运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就是人和自然的联系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性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性质又决定于什么呢?主要决定于生产工具和使用工具的人,人用什么工具来生产,用什么方法使用这种工具来进行生产,这是规定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人怎么样去解决他和自然的矛盾,首先决定于他用什么工具,其次决定于他怎么样使用这个工具。工具如果是进步的,他的生产力就高,进步的工具就规定了更高的生产力。同时,他使用工具的方法如果是进步的,生产力也能提高。
什么叫生产力呢?
生产力就是人从自然界中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也就是解决人和自然界矛盾的能力,也就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就决定于工具和人怎么样使用工具。所以,生产力的要素有两个,也就是说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能力,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工具, 一个是善于掌握工具的人。
关于生产力的要素这个问题是有过争论的,现在还没有完全一致。大多数人认为生产力的要素是两个,也有人主张生产力的要素是三个,除了人和工具之外,应该还有劳动对象。 一般来讲,劳动对象是自然的东西,但有一部分劳动对象不是自然的东西,而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比如,纺织厂的棉花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
一般来讲,劳动对象是自然的。说它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这种理论是不是对呢?不对的。虽然现在还有人坚持这种理论,但它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不对的理由之一就是把自然条件看作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一部分。生产力是社会的生产力,规定这个东西的应该是社会自己内部的因素,不能说自然条件也起决定作用。所谓要素就是起决定作用的条件。
这个理论所以不对还有另一个原因:劳动对象这个东西是生产力发生作用的对象,并不是生产力本身。把一个生产力应该发生作用的对象看作是生产力本身的一个要素,这是错误的。我们可以用一个最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部队战斗力的要素是什么呢?是武器、士兵和指挥员的品质。那么,能不能说我们战斗力的高低也决定于敌人呢?敌人是我们战斗力发生作用的对象,我们战斗力的高低是决定于我们的武器、士兵和指挥员的品质,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敌人,我们的战斗力总是这样大。敌人对我们的战斗力的发挥有一定作用。比如,遇到很弱的敌人,我们的战斗力就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如果遇到强的敌人,我们的战斗力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敌人这个对象对我们战斗力就是有这样一点作用,不能说我们战斗力的高低决定于敌人。是不是说,敌人强一点我们的战斗力就很低,敌人弱一点我们的战斗力就很高了呢?是不是遇到强的敌人就把我们吓跑了,就没有战斗力了呢? 不会有这种情况的。偶然的情况是会有的,但基本的战斗力不会决定于敌人。生产力的问题也是这样,劳动对象是生产力发挥作用的对象。地理条件好不好,劳动对象好不好,对我们生产力的发挥可以有一定的影响。条件不好,我们生产力的发挥就受到限制,条件好,生产力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有了机器、工人,但是原料运不来总是窝工,这并不等于我们的生产力降低了,而是生产力浪费了,潜力没有办法发挥,但这并不等于劳动对象决定生产力。
所谓要素,是指经常起决定作用的条件。生产力的高低,它的性质,它发展的程度只能是决定于工具和人,不能决定于劳动对象。如果说生产力可以决定于对象,为什么旧中国不能发展生产力,新中国就能够发展生产力?地大物博,过去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在旧中国也有机器,也有劳动者,可是旧中国就不能发展生产力,它不能够跟机器和人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力,原因就是地理条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一定时期也有一点作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影响。有了工具,有了劳动者,如果地理条件不好,生产力的提高就会受到限制。但这并不是说:生产力本身的水平,发展程度受地理条件的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我们否认生产力的要素是三种的说法,要肯定生产力的要素就是工具和人。这个人是一种具体的人,是善于使用工具的人。有了人,如果他根本不善于使用工具,也不能成为生产力的要素。人善于使用工具能力的大小,可以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肯定生产力有两个要素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在理论上应该这样肯定是正确的,在实际行动里肯定有两个要素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当我们肯定了这个理论原则后,可以知道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推动生产力发展时,我们应该抓住什么环节。要发展生产力,这里面就有许多环节,生产关系的改变,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经营管理也是重要的环节。但是,单就生产力本身来说,要推动生产力发展需要抓住什么环节呢?就是要抓住改进工具的环节,还要提高掌握工具的人的能力,提高他的生产技能,要抑住这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环节。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抓住这些环节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我们经常要利用劳动竞赛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方法。奴隶占有制社会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就是用鞭子鞭笞劳动者;在封建社会中也都是利用残酷压迫的办法去推动生产;资本主义社会里是利用饥饿的办法。我们社会主义推动生产力发展是依靠自觉的办法。列宁在《伟大的创举》这篇文章里说:农奴制的社会劳动组织是靠棍棒纪律来维持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是靠饥饿纪律来维持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则是依靠劳动者本身底自由自觉纪律来维持的。这就是说依靠劳动竞赛。劳动的自觉性是劳动竞赛的重要因素。
另外,我们要注意怎样使用劳动者的自觉性。过去我们企业里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总结里面有一条,就是通过劳动竞赛进行增产节约的中心环节,就是改进工具,改进劳动操作方法,改进劳动组织,要抓这三个重要的环节。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发挥这两个要素的作用。改进工具,这是发挥工具的作用,改进操作方法和劳动组织,这就是发挥劳动者自己本身的作用,就是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的问题。
苏联工业化时有两个环节:1928年时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就是改进技术装备,改进工具。到1932年又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这就是号召劳动者掌握技术。两个口号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工具问题,一个是劳动者的问题,这两个口号决定了工业化的整个过程。这两个口号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对,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撇开决定一切这个问题来看,至少首先抓改进工具,然后又抓劳动者掌握技术这一点是正确的。这也就是说必须看准生产力的两个要素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里肯定这个原则,我们就按照这个原则去抓提高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当然也不能忘记其他问题,如果只是抓住这两个问题,其他工作不管,那就不好。但是,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两个环节来进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必须明确生产力要素的实际意义。
关于生产力要素的问题,附带有一点讲一下。
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继续。所以,学 习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进一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使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作更深入的了解。本来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所以我们研究的时候应经常注意这一点。注意到这一点就有好处,可以使我们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能对辩证唯物主义有更深入的了解。因为单依靠学习辩证法要求深入了解一切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运用才能深入地了解。以后我们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过程里,就能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了解得更深刻。
上面我们讲到生产力的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中间的关系怎么样呢?
生产工具是规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生产力的性质的一个客观物质条件。掌握工具的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生产工具既然是规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的一个客观条件,那末,我们只要看使用的是什么工具,我们就可以大体上估计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所以说,对过去社会的研究,只要知道它使用什么工具,就可以大致对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其社会面貌,作出估计。
生产工具是能够规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限度的一种客观条件。在使用一种生产工具时,生产力可以低一点,也可以高一点,但是这个高低是会有一定的限制的,这是客观上规定了的。比如,使用手工工具时,生产力无论怎么样提高,总是不可能超过使用机器时生产力可能达到的水平。用手工业机器纺纱、织布,很熟练的工人可以织很多,但是无论如何它赶不上机器生产。在农业生产上也是这样。我们中国现在基本上是手工劳动,不是机械化的农业。这样也能够提高生产力,但是要提高到使用机器那样,还是有困难的。
所谓生产力发展的高低,是指劳动者在一定单位时间内能够生产多少来算的。
生产工具大体上能规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性质表现为许多特征。简单说来,有的生产力具有集体性,有的生产力具有个体性。像原始社会的生产是集体性的。封建社会的生产是个性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工业中的生产是集体性的,也叫作社会公共性的生产过程。这些生产力性质的区别,大体上是由生产工具规定的。原始社会时使用最粗的石头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不进行集体生产。封建社会中使用比较好的手工工具,这种工具就适合进行个体生产,而不适合大规模有组织地生产。使用手工工具可以进行有组织的生产,像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但是,大规模的、有精密的劳动分工的生产是手工工具所不能适合的。在使用机器时,就不能没有组织地进行生产。所以,工具就规定了生产力不同的性质,也就规定了不同的发展水平。这就是说,生产工具能规定生产力的界限。
在使用一定的工具时生产力能够增加到多大的程度,就取决于主体,即取决于劳动者。善于掌握工具的劳动者可以使这一个工具所规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到最大限度,可以把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如果不善于掌握工具,也可以使生产力降得很低。所以,技术是不是熟练在生产上有很大的作用,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能对生产发展有很大的意义。要提高生产力;或者是改进工具,或者是劳动者善于掌握工具。劳动竞赛中出现的一些模范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创造工具或改进工具的模范,一种是提高劳动技能,创造生产经验的模范,再没有其他的生产模范了。像王崇伦、张明山改进工具使劳动生产力提高很多;郝建秀,她没有改进工具,但是她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那么,劳动者和工具究竟哪个重要呢?
我们说两个都重要,各有各的作用。工具是一个客观条件,它规定了生产力发展的一定范围,要想超出一定的范围必须改进工具。可是有了工具没有人掌握也不行。有了工具要使它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就要有人掌握。当然,比较起来,人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是生产力活动的主体。但是,有了人还要有工具,没有工具,只是人也不能够生产。可是有了人就能够制造工具,人积极起来就能发挥工具的作用。
在合作化运动以前,有些干部有这样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贫农不能够发展生产力,只有中农才能发展生产力。理由是只有中农才能掌握比较好的工具,贫农没有什么好工具。所以,组织起来如果是以贫农为主,不以中农为主,生产力就不能够提高。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在《农业社会主义高潮》里毛主席推荐了一篇材料,是二十一户贫农,没有什么工具,但是他们最后可以找到工具。这就是因为有人,所以人就是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但是,生产工具也是很重要的要素,是一个最后决定生产力范围的客观条件,也不能够轻视它。
我们中国今天的农业生产不能实行机械化,这是因为事实上不可能,现在没有这样多的拖拉机。农业合作化高潮之后,我们发展生产主要是设法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生产经验,也附带地改进工具。组织起来后,就能很好地发挥劳动者的作用。单干的时候,个人有的经验不能够交换,组织起来集体劳动可以增加生产,可以交换经验,使生产力提高。毛主席在农业合作化的文章中指出:要使中国农业发生根本改变还需进一步实行技术改革。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我们的合作化是在没有机械化的条件下搞的。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的合作化运动也能够提高生产力,能够使我们的生产潜力大大发挥起来,像我们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可以使有些地方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到五百到八百斤。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没有机械化以前也可以大大地提高生产。
但是,没有机械化以前,还说不上我们社会面貌的根本改变。要想使中国社会面貌有进一步的改变,就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机械化之后,就不仅是单位面积提高的问题,而是一个生产力提高的问题。现在单位面积为什么能提高呢?是加工,增加劳动日,一亩地从前用二十个工,现在因为集体化了,就可以用三十个工,这种生产力的提高是增加劳动日得来的。当然,同一个劳动日可以增加生产,但是,这种生产的增加有一定的限制。机械化后就不同了,它不是一个单位面积的问题, 一个劳动者现在可以耕三十亩,一个大机器可以耕三百亩。所以,生产力性质要发生根本的改变,还是要改变工具。
但是,在工具没有得到根本改革的情况下,要发挥劳动者的潜力,提高劳动技能,积累生产经验,充分发挥各方面生产经验的作用,也就是发挥生产力主体的积极作用。从生产力的提高中特别可以看出劳动者的重要性。
下面讲生产关系的问题。
生产力是指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结合的方式,这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人和自然结合的方式决定于工具和劳动者这两个要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另一方面,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里人和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生产关系是解决人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矛盾。生产力是解决在生产过程里人和自然的矛盾。
生产关系有种种历史的形式。生产关系的历史形式主要是决定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决定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不同,那么人和人的相互关系就不同,人和人的矛盾关系也就不同,也就是生产方式有所不同。
生产关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生产资料是归劳动者集体所有,还是归私人所有,这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的形式。生产资料可以是劳动者集体所有,社会所有,也可以是个人所有。个人所有也有两种,一种是劳动者个人所有,一 种是剥削阶级个人占有,或者是剥削阶级集团所有。这就是生产 资料所有制的基本形式。
生产资料包括工具以及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这些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就规定了生产关系的第二个方面:社会上各个集团相互之间的关系,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生产过程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讲生产关系常常是指生产过程里人和人的关系。实际上,更根本的一方面是所有制的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就规定了生产过程里各个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人和人的相互关系。
这种在生产过程里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规定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一种是劳动成员之间同志互助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中间还有过渡的关系。这两大类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哲学上研究问题时,总是作一个最高的概括。概括的结果只有两大类:一个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一个是同志互助的关系。通常讲生产关系就是指这种生产过程里人和人的相互关系。
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就是阶级剥削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个人或者剥削阶级集团所有,才产生的。
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呢?
因为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它就利用生产资料作为一种剥削手段。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这就意味着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可是,劳动者要想进行生产,必须要跟生产资料结合。(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跟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生产资料被剥削阶级掌握,劳动者怎么跟生产资料结合呢?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劳动者要受剥削者的剥削。剥削者把这些资料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剥削的资本,剥削者要生活下去,就要使劳动者跟他的生产资料结合,就是采取剥削的方式来结合。
所以说,在生产过程里统治与服从的关系,是讲经济上统治与服从的关系。此外,还有政治上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社会成员之间同志互助的关系,是在另外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下产生的,就是生产资料不是由剥削者所占有,而是由劳动者集体所有,或者是由社会所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人可以利用生产资料来剥削人,劳动者就不需要被迫跟剥削者所掌握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而是跟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它的结合就不需要用剥削的方法,不需要通过剥削的方式来结合。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有剥削的关系,就不会有统治与服从的关系。生产资料归大家所有,劳动者在生产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被强迫、受统治的必要了。这样在劳动者中间自然就会建立同志互助的关系。
在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情况下,劳动者之间可能建立一定的同志互助关系。在旧社会里,个体农民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这种情况是有限的。因为虽然劳动者自己占有生产资料,但它是私有制,生产资料还是归个人所有,因此这里面可以产生剥削的因素。在这一范围内他不一定剥削人,可是生产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变成富农就要剥削人,统治人。所以,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建立同志互助的关系。超过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也有变成统治与服从关系的可能。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带有两重性,它本身是劳动者,但又可能成为剥削者,这是他们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不同,又由于在生产过程里人和人的关系不同,因此,生产的分配的形式也就有所不同,这就是生产关系的第三个方面。在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下,生产的分配是一种形式,在同志互助的关系下,生产的分配是另一种形式。在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下,生产品分配的形式总的说来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形式,统治者用剥削的形式来分配生产品,劳动者是在被剥削的形式下来分配的。当然,这里剥削的形式不同,那么分配的情况也就不同。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用地租的形式掌握生产品,农民就是得到地租之外很少的一些剩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所得到的是利润,是剩余价值,劳动者分配的形式是工资。不同的剥削制度下,有不同的分配形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志互助关系的分配形式里是没有剥削形式的。但是,这种同志互助间的分配形式有各种各样的。在原始社会,大体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就不是平均主义的。所以农民的平均主义要求,并不是真正社会主义的要求。社会主义的分配是按劳取酬的形式,共产主义是各取所需的形式,按劳取酬又有具体的形式,工人是得到工资, 农民是取得一部分实物和一部分工资的形式。
生产关系就包括以上这三个方面。一般来讲,生产关系就是在生产过程里人和人的关系,或者是生产过程里社会集团的关系。更深刻地来讲,这种关系是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如果更详细地讲就是上面讲的三方面。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生产关系里关于人和人相互关系这一部分,除了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和社会成员间的同志互助关系外,还有一个两者之间的过渡关系。这种过渡关系是指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在苏联哲学界有过讨论。最初一个时期有人主张这种过渡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过渡到阶级社会的关系,这就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农业公社。但是,在农业公社里已经开始使用奴隶,所以,已经开始向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过渡了。这是讲由同志互助的关系过渡到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这是由无阶级的社会过渡到有阶级的社会。另外一种是由有阶级的社会过渡到无阶级的社会。在这里就有不同的意见。以前苏联教科书上说:过渡关系就是指由个体农业过渡到集体农业的关系,我们的半社会主义合作社就相当于这种过渡的关系,个体农民经过合作社变成集体农民,就成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按照这种讲法来看,国家资本主义也是过渡关系,特别是现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已经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的了,但还有一点统治与服从的残余。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情况下,对抗性矛盾在消灭中,但是还有一点对抗的因素,资产阶级已经基本上变成劳动人民,但他还有资本主义的一方面,是跟工人阶级对抗的。这不是说资产阶级本身又是对抗的,又是不对抗的。资产阶级和工人在本质上是对抗的,但是在公私合营之后,资本家过的生活已经有一部分不是资产阶级的了。这种关系是一种过渡的关系。
我们认为这种了解是合理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是一种过渡的关系,国家资本主义是过渡的关系,这样了解是对的,我们肯定这种意见。不过,康士坦丁诺夫的新教科书也和旧教科书不同。旧书和我们的意见相同,新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就含混了。他说:过渡时期的生产关系又有资本主义的,又有社会主义的。但是,过渡的生产关系究竟是什么呢?就没有讲清楚。因为对资本主义不能够叫作过渡,这种关系我们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消灭它。社会主义本身也不是过渡,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已经形成的同志互助关系。所以,只能够说过渡时期经济里有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经济,不能笼统地说:过渡时期的经济整个来说是过渡的生产关系。我们是这样的看法。苏联没有公开写文章进行争论,但是康士坦丁诺夫的书上对这个问题讲得比较含糊,恐怕大家看了发生疑问,所以顺便提一下。
二、生产的第一个特征:生产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个题目分两部分来解释:一部分是讲生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另一部分是讲生产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的变化、发展所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首先因为生产是维持社会生活的根本源泉、根本条件。没有生产,就没有维持我们生活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人不能够生存,杜会就不能够生存,只有经常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能把生活维持下去。这种消费的需要,首先是生活消费的需要,如吃、穿等。另外,生产本身也有一定消费的需要,如工具、原料等。所以,要满足这两种消费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从自然界取得人类社会的需要。但要向自然界中取得这些资料,不是现成就有的,这就需要人进行生产。因为生产就是改造自然,就是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要把自然界所产生的各种物质改变成为适合人消费需要的物质。这是人和动物生活不同的一个特点。动物生活是依赖现成的条件来维持生活,人类就不能依赖现成的自然条件来维持生活,而必须经过生产。
资产阶级有一种社会学,叫作气候论。这种观点认为热带地方自然界的物质资料很多,所以热带的人就享受现成的自然界所产生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所以,热带的人就是不劳动,不进步的。这是对热带民族的一种污蔑,好像热带民族过的是野兽生活一样,好像他们的生活不需要通过生产来维持。这完全是一种荒谬的说法。人类生活处在任何一个环境里,要维持生活总是要进行生产,总是跟动物有原则的区别。动物可以不要改变自然,可以依赖自然界的现成条件来维持生活;而人类一定要改造自然,人类的消费是不能中断的。社会生活天天提出各种新的消费需要,所以生产不能有一刻停止。马克思写给库格曼的信里讲到这样的话,他说:人类社会只要停止劳动一个星期,全社会就可能因为饥饿而灭亡。这个道理是很容易了解的,没有生产就不能够供给人类社会消费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这样的社会就不能够存在。所以,生产首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一个不能停止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生产过程,主要表现在各个时代生产方式的变革上。生产不是永远按照同一方式进行的,这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特点。一种动物它维持生活永远就有一种方式,比如,蜜蜂维持生活永远是依靠它的酿蜜器官,它维持生活的方式是不会变化的。人类社会生活不同,人的生产方式会变化的。在历史发展过程里,生产方式由一种进入到另外一种,由比较低级的进入比较高级的。由于生产力进步,使得生产力性质发生变化。生产力性质变化了,生产关系也就跟着变了。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关系都变了,那么生产方式也就变了。
生产由量变到质变,首先是表现在生产力方面,生产力量的发展引起它性质的变化。原始公社由于劳动技能提高,生产增加了,于是由粗糙的石器生产进人到使用金属工具生产,由全氏族的集体生产进入到可以以家族或者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生产,这就是性质的变化。生产力性质变了,生产关系就跟着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机械工业大大发展起来。在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变成集体生产,集体生产又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于是,生产力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跟着,生产关系也就变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革,这就是生产方式的变化。
每一种生产方式都表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我们历史上有过五种基本生产方式,这就说明人类社会的生产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我们中国就要走入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一个阶段。
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这样一种情况:首先它本身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可是又不是简单的连续发展,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观察生产时,我们也要用辨证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研究生产过程要注意到生产如何经过量变到质变,然后由低级到高级,我们应该用辩证法观点来研究它。
现在我们国家的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里的合作化运动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上也完成了。完成这样一个变革,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全国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没有到来以前,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没有到来。
以前,在一些人的思想上有一种爬行思想。从思想方法的实质上来讲,就是缺乏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观察生产,缺乏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观点。这种思想就是没有注意到合作化运动是一个飞跃,是一个迅速的、根本的变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是这样。这些变化都是到了条件准备到相当成熟的时候,它就要发生迅速的变化。爬行思想认为这种变化应该是慢慢来的。这是一种庸俗的进化论思想。
庸俗进化论的特点就是它好像并不否认质变。一般形而上学发展的观点是否认质变,仅仅承认有量的变化,这是旧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点。到有了进化论之后,这种仅仅承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不行了,所以形而上学就不能不采取庸俗进化论的形式,表面上承认质的变化,但认为质变是一种慢慢的变化,不是迅速引起根本变化的发展过程,把质变看作是慢慢爬行的发展过程。这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二十世纪初期流行的一种发展观点,是一种变相的形而上学发展观。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里,这种爬行思想虽然不是有意识的,但是,在实质上这种思想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思想,没有把生产方式的变革看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量的准备到了足够的程度的时候,就要迅速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是把斯大林所讲的逐渐过渡这个思想公式化了。过渡时期是逐渐过渡,是经过几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过劳动互助,又经过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又经过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加工订货,又经过公私合营。逐渐过渡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总之,都有飞跃。在社会主义高潮到来以前,有的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没有用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观察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中有一个公开的右倾思想,怕合作化发展快了,要进行收缩。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在表面上是“左”但实质上是右的思想,就是不愿意接近资本家,好像是阶级立场非常稳定,对资本家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实际上是不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努力促进工商业改造高潮的到来,不注意到我们国家应该自觉地、主动地去推动这个高潮。所以,对生产发展的过程,应该也要注意到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这种辩证法的思想。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过去了,我们中国过渡时期生产关系改变的问题基本上完成了,在没有完成的地方进行工作时就要注意到以前的经验。因为我们总结以前的经验,就可以指导以后的工作。
对生产本身变化发展的过程就作这样的了解。
另一方面我们就要说明生产、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斯大林的书上说:生产、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面貌的一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对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起决定作用。因此,生产、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当然要引起整个社会的变化。
生产的变革和发展怎么样引起整个社会的变化呢?
首先,生产变化的过程引起社会精神生活变化的过程。生产发展了,生产发生变化了,那么人类社会思想也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人类思想发生变化后,就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按照他们的观点来改变各种社会制度,改变各种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社会的变化首先是生产的变化,生产的变化就是经济制度的变化。经济制度变化引起了人思想观点的变化,主要是在政治法律上的变化,然后再进一步是宗教、文艺、道德上的各种变化。思想体系发生变化之后,人就按照自己的思想体系来改变各种政治法律制度。
所以,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来。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以前,在生产过程里先有变化。生产过程发生变化之后,然后就产生一个文化革命,以新思想批判了旧思想,然后很多人在新思想下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建立新制度。比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有了工业,有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然后才“五四”文化运动。当然“五四”运动是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可是,如果中国没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引起“五四”这种文化运动,“五四”文化运动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出现。在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的时候,比如说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到欧洲去留学,孙中山也到世界各国去过,孙中山并且知道资本主义是不对的,可是辛亥革命以前没有出现“五四”文化运动。欧洲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运动,已经有了俄国革命,已经有了巴黎公社,但是这些搬到中国来也不能适用。到了中国经济发生变化后,主要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工人阶级壮大了,这时有了“五四”运动,就能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了文化运动,这个文化运动经过1918-1920年,就使得一些人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组织起来,就产生了共产党,就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制度。然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又进行革命斗争。
由“五四”运动到共产党成立,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个过程就说明生产发展如何引起整个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如何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这种基本规律到处都是一样。法国革命以前先有资本主义制度,然后有法国唯物主义的启蒙运动,然后是法国革命。这个基本过程对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适用的。
所以,生产、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是整个社会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正确地了解社会如何发展,首先就要研究生产。马克思主义者的这种观点就叫作生产的观点。要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归根结底就要从生产方面去找根源。观察任何社会问题,或者要 解决任何社会问题,总是要从生产里去找最后的根源。
这样的观点也应该成为我们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它的一些原则、观点的了解是容易的。但要紧的不是去了解,不是简单地去了解这些原则,而是要把这些原则掌握起来,变成我们的方法,就是在生产问题上,要把生产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当作我们的方法。任何时候,观察任何社会问题时,首先要从生产方面去注意。
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历史学家就不懂得这一点,不懂得观察社会问题首先要从生产、生产方式的变革观察起,所以,他们总是要犯错误。
生产、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这个原则就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或者说, 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根本上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又是生产者的历史,是劳动群众的历史。我们说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这个意思就是说:生产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全部,并不能说生产的历史就能够代表全部人类社会的生活。除了生产历史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东西。历史是各方面的。但是,我们要坚持一点就是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就是研究历史首先是研究生产的历史。不注意到历史有各方面,这是错误的,这是片面的观点。如果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把历史解释为简单的生产历史,他写历史的时候就是写生产,不写其他的东西,这个马克思主义者就犯了片面性的毛病,就犯了只注意生产不注意政治文化的片面性的毛病。如果是写经济史,可以只写生产,但是要写人类整个的历史,就不能够这样写。其实,就是学习经济学,也不能够完全脱离政治和文化。马克思的《资本论》常常涉及到政治问题和科学文化问题。就是研究经济也不能够把经济跟文化、政治脱离开。所以,不能把历史简单地了解为就是生产的历史。
可是,如果我们不强调历史首先是生产的历史,那么就不能够抓住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这里提问题要有一个分寸,一方面要反对把历史简单归结为生产这种片面性。另一方面也要反对不注意生产是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环节这种片面性。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多半是喜欢把生产、政治、文化并列起来看。比如实用主义就是想用这种并列的观点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反对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当作历史的中心的这种观点。胡适把他这种观点叫作多元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生产。胡适说:决定历史的东西不仅仅是生产,而政治、文化也决定历史,各种条件都起决定作用。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叫作经济史观。他们曲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简单地把历史归结为经济,也就叫作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者是这样的看法:当然,经济、生产是一个决定的条件。可是生产的决定作用这个原则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虽然坚持了生产和经济是决定的条件。而经济决定论就是否认政治、文化的作用,认为经济决定一切。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就是这样来曲解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叫作经济决定论,就用多元的历史观来反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要回答,我们绝对不是经济决定论,但是也决不是那种经济、文化、政治并行的所谓多元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者是把经济生产看作是首先起决定作用的东西,首先是生产发展决定历史的发展。然后,马克思主义者又承认政治、文化对经济也有它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它一定的限度,就是在历史发展的某一个环节上,在一定的范围内,政治、文化也会起一定的决定作用。比如,无产阶级发展到一定程度要进行革命运动,需要无产阶级自觉地起来,这时理论就起决定作用。 资本主义发展到没有无产阶级自觉的运动就不能使社会前进,不能使生产发生变革因而需要自觉的革命运动时,理论就起决定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所以,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认为生产是最根本的、经常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政治文化思想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在某些环节上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说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应该这样来了解。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