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步入世界霸权国家以来,美元的战略支点就是美国亚太外交政策的战略起点和终点。20世纪军工美元支撑美国经济,美国冷战外交的亚太政策就从50年代杜勒斯反华开始和70年代尼克松与中国和解结束;80年代后迄今,支撑美元的战略支点转向石油美元,此后美国亚太外交重心就从远东移至中东:从1973年10月以色列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开始,到2025年5月13日特朗普在利雅得讲话与阿拉伯国家和解结束。如果说,1969年尼克松的关岛讲话只是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地区收缩的关键标志,那么,2025年特朗普在利稚得的讲话,则是其世界霸权全球战略收缩关键标志。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11至13世纪罗马人发动“十字军东征”,其扩张的回退、收缩和终结都在今天的叙利亚至埃及一线;13世纪蒙古人的全球扩张的回退和收缩也在叙利亚至埃及一线;19世纪初拿破仑欧洲帝国扩张的回退点在叙利亚至埃及一线,其终结点则在北方莫斯科;20世纪英帝国扩张的回退和收缩点在阿富汗——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三次侵略阿富汗失败,终结点就在埃及——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1】后英国被美、苏联袂逐出中东,其世界霸权地位彻底终结。
21世纪20年代中东再次暴发的冲突,此时,以色列的战力已呈颓势,美国在支撑美元的关键地区对中东人民向美国航母发起的反复打击已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洲人看准了这一点,2025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上,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6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而就在一天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也作出同样决定。9月18日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当14个理事国一致支持加沙永久停火决议草案时,美国再次动用“一票否决权”。这是美国在安理会关于加沙冲突的表决中第六次行使否决权。面对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浪潮,美国仅轻描淡写地表示“优先关注人质释放和以色列安全”。有分析认为,如今西方多国“集体转向”,既是对美国领导力缺失的回应,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尝试重构和平框架的努力。由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1956年美苏借苏伊士运河事件中利用联合国联手将英法逐出中东的旧影。
“势落无圣人,潮起小人非。”【2】1897年7月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与来访的德国威廉二世皇帝谈到美国对欧洲的新威胁时断言:“要不了多久,欧洲就会变成一个被文人雅士仰慕过的曾经美似天仙而现在已经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妇人了。”【3】时隔一百多年后,维特这句话放在今天的美国身上也是合适的。
今天的美国人也是明白这一点的。特朗普第二任伊始便来到利雅得发表讲话,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肯定不是一般的“特没谱”的权宜考虑,而只能是被上述大国兴衰历史规律压迫下不得已做出的要么收缩,要么被开除出“球籍”的两难,但却是理性的抉择。
————
【1】苏伊士运河事件是指,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英国和法国实际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回。英、法国为了重新占领苏伊士运河,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对埃及进行的军事行动。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拒绝西方调停。10月31日,英国和法国宣布它们将在陆地上军事介入,11月2日,联合国大会以64票对5票要求当事国中止交战。11月3~4日,联合国大会通宵开会,讨论组建一只联合国维和部队。11月5日,联合国维和部队组建完成。同一天,英法表示,当联合国部队到达驻地,英法军队将立刻退出。
【2】张文木:《潮起》《花甲懂事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第153页。
【3】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著,张开译:《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维特伯爵的回忆》,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6页;另可参见同书第383、36页。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