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们又见证历史了。
最近几个月,全国的城投公司,正在上演一场无声无息却又彻彻底底的大逃亡。没有硝烟,却比任何战场更残酷。
包括中交地产、南国置业等多地城投公司不惜一元大甩卖,也要把自家的房产资产包脱手——当然了,大多数资产包都包含了不少的债务或者应付款。
这已不是普通的资产处置,而是一场集体性的战略撤退。
城投公司,曾经是地方土地财政的绝对主力,在拍卖场上挥金如土,托起了一个时代的繁荣。而现在,它们却成了最坚决的撤离者。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1
要看清这场城投大逃亡的根源,可以看看西南某重点城市。
哪个城市松哥就不直接点名了,那里城投公司的遭遇堪称典型,完美诠释了整个系统如何从狂热走向崩盘。
回想2019年,那是土地财政的黄金时代,也是该城投风光无限的时候。当年这个城市卖地的收入超过900亿,而城投公司则扮演着关键角色——
它先行垫资进行土地拆迁和平整,地方政府再将平整后的“熟地”卖出高价,回笼资金后连本带利分给城投公司,形成一个看似完美的闭环。
然而,随着楼市放缓,这座城市也率先感受到了寒气。
卖地收入断崖下降,城投公司拿不到回款,垫付的资金又多是借的还不起,很快便陷入债务危机,最近甚至因为几十万欠款再度被法院打成“老赖”。
当年让它赚得盆满钵满的房地产业务,早就变成了一块越早甩掉越好的“烫手山芋”。
不止这个地方,其他地方的城投公司也差不多。
前几年为了托底土拍市场拿了大量地皮,当时还有不明真相的人吹是城投公司在“抄底”。
但现在几年过去了,最终开发成楼盘的寥寥无几,大多都砸手里了。
从2021年开始,全国重点30城城投拿的地皮,项目开工率从49%一路暴跌至去年的8.5%。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有超过4200宗地块闲置,建筑面积高达3.6亿平方米。
城投们不敢开发,是因为当初接盘的不少都是流拍地块,卖都不好卖,开发即意味着更巨大的亏损。
而沉重的融资成本,甚至逼得一些公司要靠借新还旧和地方输血度日。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摆在它们面前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断臂求生”。
于是,我们看到了云南城投、宁波城投以及开头那几家公司清仓甩卖地产资产的景象,城投公司拿地的情况也越来越少。
最典型的像南通城投,拿地金额从去年的600亿狂跌至今年的50多亿。
从疯狂接盘到集体逃亡,只需要一年时间。
2
然而,即便甩掉了地产业务,许多城投公司依然前途未卜。
其实从楼市走下坡路后,一些城投就已经开始主动寻找破局之道,但总的来说,还是影响不了大局。
以云南城投为例,人家从2022年就着手剥离地产业务,到今年6月地产收入占比已经从七成降到两成,可历史欠账依旧压得喘不过气,负债率还维持在80%的高位。
而且新拓展的业务,商业运营和物业管理这些轻资产项目,挣的钱远远不够填补空缺。
更关键的一点是,轻资产这个赛道本来就挤满了人,竞争早已白热化。
城投转过去以后,在激励制度、人才储备、运营水平等各方面,都很难超过那些专业选手。
因此,在7月份的高层会议上,上面明确提出,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注意了,这是“出清”,不是什么“逐步剥离融资职能”,而是彻底清理转不了型的平台。
该合并的合并,该破产的破产,一个都跑不了。
按照之前的时间表,所有地方融资平台最迟要在2027年6月之前完成退出,表面上看似乎还有近两年的“缓刑期”。
但从现在政策推进的力度判断,松哥认为,这场大清洗早已开始。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