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僚主义的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
毛主席曾经明确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始终警惕党内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作风的滋长,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其提到了防止人民政权蜕变的高度。
他曾尖锐地指出,我们所有经济机关的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义。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
建国以后,有些干部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群众面前摆架子,翘尾巴,不同程度地沾染了资产阶级思想。
1956年11月,毛主席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掉很好,应当革掉。

毛主席对“摆老爷架子”、“摆官僚架子”和不顾群众死活的干部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要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他说: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势必要挨打。有些人如果活得不耐烦了,搞官僚主义,见了群众一句好话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
他极力反对干群之间不平等的“猫鼠关系”,要求干部必须改正。
由此可见,毛主席反对官僚主义的主张,是同他一贯的捍卫人民主权思想相一致的。
毛主席对官僚主义作风早有预料,革命胜利后党内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
所以,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时,他就告诫全党不当李自成。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着重提出了“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果然,建国以后,官僚主义问题随之凸现出来。在资产阶级的腐蚀和影响下,政府机关里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严重滋长,有的干部堕落变质。
毛主席对这种现象十分重视,1950年,在一份意见中特别指出:“整训干部已经成了极端迫切的任务,各阶层人民工作中的上述作风,如不及时加以整顿,即将脱离群众。”
1951年,经过严密部署,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同时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然而,官僚主义就像毒品一样,不停地诱惑和腐蚀着党的各级干部的思想,稍不注意就滋生蔓延。

1952年11月,中央收到山东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意见的报告》。说乡村一些干部中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的现象,已发展到极为普遍和极为严重的程度,但是不少领导机关,对于基层干部这些严重的错误,采取了官僚主义的态度,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有些党政领导机关,在群众向他们控诉或采取其他办法向那些违法乱纪的干部作斗争时,还无原则地姑息,替干部辩护。
毛主席看后十分重视,在转发这份报告时作了批示:“这件事应当唤起我们各级领导机关的注意。这个问题,不但是山东的,而且是全国的。”
他同时指出:“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其违法情形严重者必须给以法律的制裁,如是党员必须执行党纪。”
毛主席十分痛恨官僚主义, 在他的眼里,官僚主义是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在处理官僚主义的问题上,是绝不手软的。他曾警告全党:
“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所以,当时人民政府惩治贪污浪费的措施是十分严厉的,从警告、调职、撤职、开除党籍到判处各种徒刑直至枪决,典型案件还进行公审。
毛主席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了一项 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1953年1月,他在一份题为《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批示中指出:“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
60年代初期,有些乡村干部摆官架子,并存在着多吃多占、账目不清的问题,被群众检举揭发。问题虽然不大,但毛主席却极为担心。于是,1963年至1966年5月在部分农村、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开展了一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
“四清”在农村中最初是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 ,在城市中最初是“五反”,即: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后来统一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随着‘四清’运动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毛主席对不少干部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以至同群众相对立的问题越来越感到忧虑。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对他的担忧有如此表述:“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继续发展下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便不能巩固,甚至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危险。”
毛主席认为:“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
显然,他对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已十分严重,担心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的状况蔓延起来,会变成官僚主义者阶级,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

1963年5月29日,毛主席亲自为中央撰写了《论反对官僚主义》。
他指出:官僚主义,思想上表现和个人主义、分散主义、本位主义、自由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自由主义相结合的,因此官僚主义也必然联系到这些主义。总之,要集中的反对剥削阶级的思想作风。三月一日,中央五反指示中说:“官僚主义在抬头”。我看带有普遍性。
我尝归纳官僚主义二十种表现:
一、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下情,不作调查研究,因而脱离实际,脱离领导。不作政治思想工作,不抓具体政策,上脱离领导,下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然祸国殃民。这是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二、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空谈政策,不抓业务,主观片面,不听人言,蛮横专断,强迫命令,不顾实际,盲目指挥。这是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
三、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但是作事不调查,对人不考察,发言无准备,工作无计划。这是无头无脑,迷失方向的官僚主义。
四、官气熏天,唯我独尊,不可亲近,望而生畏,对干部颐指气使,作风粗暴,动辄骂人。这是官老爷式的官僚主义。
五、不学无术,耻于下问,浮夸谎报,弄虚作暇,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功则归己,过则归人。这是不老实的官僚主义。
六、不学政治,不钻业务,遇事推委,怕负责任,办事拖拉,长期不决,工作上讨价还价,政治上麻木不仁。这是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
七、遇事敷衍,得过且过,与人为争,老于事故,上捧下拉,两面俱圆,八面玲珑。这是作官混饭吃的官僚主义。
八、政治学不成,业务钻不进,人云亦云,语气无味,尸位素餐。领导无方,滥竿充数。这是满预无能的官僚主义。
九、糊糊涂涂,混混沌沌,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是糊涂无用的官僚主义。
十、送文件不看就批,批错了不承认,文件听别人读,别人读他睡着了,心中无数,不和人商量事情推来推去不负责,对下不懂装懂,指手划脚,对同级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这是懒汉误事的官僚主义。
十一、机构庞大,人事庞杂,层次重迭,浪费资产,人多事乱,遇事团团转,不务正业,
人多事少,工作效率低。这是机关式的官僚主义。
十二、指示多不看,报告多不批,会议多不传,报表多不用,往来多不谈。这叫“五多”的官僚主义。
十三、图享受,好伸手,走“后门”,怕艰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作官全家享福,内外不一请客送礼。这是特殊化的官僚主义。
十四、官越作越大,脾气越来越坏,房子越来越大,陈设越来越好,生活要求越高,供应越多,分配东西越多,价钱越低。这是摆官架子的官僚主义。
十五、自私自利,假公济私,以私作公,监守自盗,知法犯法,多吃多占,不退不还。这是自私自利的官僚主义。
十六、争名夺利,向党伸手,对待遇斤斤计较,对工作挑肥拣瘦,对同志拉拉扯扯,对群众漠不关心。这是争权夺利的官僚主义。
十七、多头领导,互不团结,政出多门,工作散乱,上下隔离,互相排挤,既不集中,又不民主。这是闹不团结的官僚主义。
十八、目无组织,任用私人,结党营私,互相包庇,个人利益、派别利益高于一切,损大公肥小私。这是闹宗派的官僚主义。
十九、革命意志衰颓,政治生活蜕化,靠老资格吃饭,摆官架子,好逸恶劳,游山玩水,既不用脑,又不动手,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利益。这是蜕化的官僚主义。
二十、助长歪风邪气,纵容坏人坏事,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压群众,包庇坏人,敌我不分,作奸犯科。这是助长歪风邪气的官僚主义。
总之,使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利益,使党的路线政策受损失,不作为普通劳动者,不同群众同甘共苦,政治上空谈,不老实,不负责任,不能、无用,埋头于事务主义,搞特殊化,自私自利,闹不团结,搞宗派,最后发展蜕化变质。
毛主席对官僚主义作风不但抓得实,而且摸得清,看得透,分得细。他一生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并与其做着坚决的斗争。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