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老红军回忆里的 “无言英雄”

孟红 · 2025-10-23 ·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公众号
字体: / /

★  历史瞬间  ★

1936年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隆德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会师。图为将台堡。(来源:共产党员网)

在充满艰难险阻的长征路上,少不了骡马的陪伴和辅助,它们伴着红军将士爬雪山、 过草地,一同冲锋陷阵,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堪称“无言战友”。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在人与马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本文特别撷取红军领导人与马相处间发的感人故事,从中一窥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进而理解红军长征中何以从上到下团结一心、 攻无不克。

长征出发前,少数中央领导人和红军将领都配备了担架、马匹,可首长们更多的时候是把担架、马匹让出来。他们尤其舍不得骑马,更喜欢和指战员们一起步行,一是怕骡马辛苦,真心把骡马当“战友”对待;二是更愿意把马让给小战士、让给伤病员。长征路上的这群“无言战友”与红军生死与共,其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让每个参加过长征的人都可以讲几天几夜。 

董必武和“无言战友”的生死之交

年近半百参加长征的董必武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13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是不是同样地坚决想随军出发呢?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即便在出发前知道路很远,时间很久,险阻艰难很多的话,也未必能变更我随军的意念吧!’”中央红军总部为董必武等被称作“我们党的宝贵财富”的老同志每人配备了一匹马。可是,董必武却很少骑马,总是拄着一根棍子步行,那匹马不是用来驮书,就是用来驮粮食,要不就是让伤病员骑。 

红军长征途中(油画)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渡过赤水,又渡过金沙江,然后继续北上,将要强渡大渡河。一天,董必武随部队急行军,让患重病的饲养员骑上他的马,自己提着一根木棍拨着蒿草,牵着马前进。此时,大渡河对岸追赶红军的国民党杨森部,一心幻想让红军上演一次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悲剧,下令部队拼命追堵红军。董必武随所属连队走的路恰在半山腰上,小路十分崎岖狭窄,下边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稍不留心滑倒就有掉下去被河水卷走的危险。行军要求很急,可当走到一处悬崖前时,董必武的马大概是看到大渡河的激流而生恐惧,不敢前行了。董必武焦急地猛劲往前一拉,不知怎的一下子滑倒在地,连人带马都滚了下去。幸好,河岸的斜坡上长着许多小树,阻挡了董必武、伤员和马的下滑。而这马儿特别通人性,凭着求生欲,一面自己往上攀,一面配合大家拉董必武和伤员上来。这一惊险事件过后,“无言战友” 和董老更亲密了。 

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之前,董必武对翻山可能遇到的情况作了详细了解,并做好思想动员和必要的物资准备。翌日翻越夹金山时,董必武与徐特立、谢觉哉每人拄着一根木棍,一步步向上爬行,实在没有力气了,就拉着马尾巴往上爬。正是与“无言战友”的相互扶持和守护下,他们才得以顺利登顶。 

徐特立发明了 “拉着马尾巴行军”妙方 

长征出发时,徐特立已经57岁。虽已年近花甲,他却处处以普通一兵的姿态行进在长征路上,年纪大不畏苦,职位高不自矜。每天,徐特立背着几斤炒麦子干粮,拿着自己亲手做的竹杖,和大家一同行军。到了宿营地,主动打水、做饭,衣服破了自己补,草鞋坏了自己编。看见因病掉队的战友时,徐特立一定会停住脚步用湖南口音鼓劲加油说:“同志!努力跟上呀!快到宿营地了。”徐特立原本分配有一匹马骑行,可是他总会让给伤病员。长征两万余里的征途中,徐特立骑马顶多不过2000里。难怪战士们编出两句顺口溜:“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 

然而,毕竟年纪不饶人。老山界是长征途中遇到的第一座陡峭的山峰。在翻山的过程中,徐特立真正感到了力不从心。在一个陡坡前,他实在走不动了。怎么办?他突然想到,能否揪住马尾巴,借助马的力量?但又想,马会不会尥蹶子呢?精疲力尽的徐特立顾不了那么多,伸出手紧紧抓住了马尾巴。马通人性,不仅没有乱踢,而是温顺地继续攀登。于是,一 项“伟大的发明”诞生了!拉着马尾巴行军,既可以省些力气,又可以让马能多驮些物品。于是,年老体弱者或女战士纷纷效仿,在过雪山草地的时候,拉着马尾巴行军竟蔚然成风。徐特立的这项“发明”救了多少人,没人统计过,但靠这项“发明”渡过最艰难的时刻、坚持走到陕北的红军战士肯定不少。

彭德怀命令杀掉自己的坐骑解饥荒

1935年8月,红三军团艰难地跋涉在川西北泥泞的草地上。与战士们一起行进的彭德怀深知,比行军更困难、更危急的是全军已经断粮。部队开始以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甚至连野菜、树皮也可能吃不上了。因为饥饿,已有无数的硬汉子倒在了渺无人烟的草地里。望着长征路上一个个饿倒的战士,彭德怀心如刀割,绞尽脑汁地想着如何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粮草问题。一天傍晚,望着空空如也的行军锅,彭德怀找来了老饲养员。一脸凝重的神情问:“总共还有几头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 。” 彭德怀把手一挥,下令:“杀掉,全部杀掉!” “把大黑骡子留下吧,它伴你走了多少路, 为革命立过功呀!”老饲养员说这话时,流出了眼泪。 

长征到达陕北后的彭德怀

彭德怀何尝不爱他的“无言战友”。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有时还会悄悄地从自己的那份干粮里分出一块,塞到它的嘴里,高兴地看着它吃完。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主人骑上去再慢慢站起来。打仗时,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长征以来,大黑骡子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的;过雪山时,一些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拽过来的。老饲养员不止一次心疼地说:“这样下去,骡子也要累死的呀!” 

彭德怀的命令虽然下了,但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都默默地站着,谁都不忍心动手。直至彭德怀再次下命令,一名干部才抓过一挺机枪,对准6匹骡马,一闭眼就是一阵扫射。5匹骡马倒下去了,唯有大黑骡子还在那里站着,好像在等待执行任务。“把大黑骡子给军团长留下!”老饲养员叫喊着就要扑过去。“人比牲口重要,不要留下它!”又是彭德怀的命令。“砰!”一个点射,大黑骡子慢慢地倒下了。老饲养员扑上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失声痛哭起来……大黑骡子作了自己最后的奉献。最终, 军团部只留下了一些杂碎补充自己,把6匹骡马的肉都留给了后面的部队。这些马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啊!

戴季英把马让给负伤的刘华清

长征第10天时的独树镇之战, 关系到红二十五军的生死存亡。那一仗,刘华清负了伤,死里逃生。 

11月26日下午,我军正准备从方城独树镇附近越过许南公路,突然遭到预先抵达该地区的敌一个旅和一个骑兵团的阻击。同时敌“追剿”纵队5个支队和1个师也随后紧追,形势相当严峻。我军发现敌人较迟,一时陷入被动。刘华清后来回忆道:“在这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冲到最前线,发出‘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的命令,使我军很快稳住了阵脚。在他的率领下,指战员们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与敌军展开白刃格斗。”就在带着部队冲锋之中,刘华清被一颗子弹击穿左踝骨上侧,鲜血直流。刘华清说:“当时也不觉痛,还要冲。但刚一站起又摔倒,被后面的人抬了下去。”经过一番恶战,我军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负伤的人不少。刘华清的伤经过处理,虽然血止了,仍无法走路。天黑以后,风雪大作,接着转为大雨,部队行动极为困难。数倍于我的敌军仍在附近,天亮后必将发动新的进攻。因此,军领导果断决定: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带领部队迅速脱离危险区。紧急集合的命令一下,大家忍着极度的饥饿和疲劳,顶风冒雪踏上征程。后来刘华清感慨地回忆说:“这次战斗后,为了使部队迅速摆脱敌人,军领导决定让我和部分伤病员留在当地养伤,可是我不愿意离开部队,那时想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坚决要求跟随大部队转移,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就把自己的马让给我骑。”靠了这匹小马,刘华清跟随大部队转移,才有了自己后来的人生,老将军一生感激戴季英和那匹小马。

王震一次次让马, 自己则变成拄着拐杖的“步兵”

王震走在长征大部队的尾部,负责收容工作。一天,姚祖惠感到自己已无望走出草地,只好对着王震说:“首长,我不行了,9天未沾一粒米,实在走不动啦,再这样下去,一定会把同志们也拖累垮的。”一向爱说爱笑的王震沉默了,让警卫员把自己的马牵过来,对姚祖惠说:“同志,骑上这匹马吧,你会走出草地的。” 姚祖惠知道这是整个收容队的最后一匹马,首长军务繁重,还要同战士们一道行军,怎么能骑他的马呢!可是,王震不由分说,便和警卫员一起将他扶上马背。可姚祖惠浑身像散了架一样,连马鬃都抓不住。王震就让牵马的同志把缰绳递给姚祖惠,自己跟在马后,尽力保护着他。一路上,姚祖惠曾经十几次请求下马,可是王震执意不从。就这样姚祖惠骑着王震的马,最终追上了大部队。 

红军进入草地后的一天,王震忽然发现红十七师政委汤祥峰坐在担架上,由两个士兵抬着往前走。因体力不支,那两个士兵也走得很慢,渐渐有掉队之势。得知汤祥峰正发着高烧,骑不得马,只能坐担架,王震二话不说立即跳下骡子,强行将其中一个抬担架的士兵替换下来。汤祥峰感到很不安,几次想从担架上下来,都被王震按住了。就这样,王震一直坚持将其抬了很长一段路。 另有一次,王震看见一位连长倒在泥泞的草地上,连长的通讯员正在艰难地想把连长扶起来。一问才知是患了病,身上带的干粮也仅剩下一点了。王震便向自己的警卫员贺劲南问道:“还有没有牛肉了?”警卫员悄声地对他说:“吃光了,你吃什么?”王震毫不犹豫地说:“快到没办法的时候,就把我的骡子杀了吃,救人要紧!”警卫员只得将仅有的一块牛肉干给了那位连长。不仅如此,王震还让饲养员牵过他那头骡子,将连长扶上去,而他自己又变成了拄着一根拐杖的“步兵”。

王平宁要生病的唐亮骑马, 也不要10挺机枪

红军中的著名将领唐亮一向生活朴实,为人诚实,工作扎实,人称军中“老实人”。他于1926年参加赤卫队,可是在随后的每次填写履历时,他总是很实在地写上自己是“1930年8月参加革命”,仅仅以参加红军之日算起。低调、 谦逊之风范不言而喻。见状,有好心人善意提醒唐亮说:“你应该从参加赤卫队那个时候算起呀,相差4年,少算了4年,可就差了一个时代喽。”唐亮“嘻嘻”一笑,简洁回应一句:“够了!够了!” 

在红军长征路上,唐亮不幸浑身长满大如黄豆的疱疹,既痒又痛,致使行走十分困难,更何况是在充满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有一天,红四师十一团政委王平见到唐亮正一步一挪带病前行极为困难,便关切地问:“你的马呢?” 唐亮将软弱疲惫的身体使劲挺了一下,站住回答:“早丢了。”王平当即命令警卫员将驮机枪的马匹让给唐亮来骑。警卫员疑惑地请示王平说:“政委,那些机枪……怎么办?”王平毫不犹豫地大手一挥,坚决地说:“我宁要唐亮一人,也不要机枪十挺!” 

翻开老红军们的回忆录,关于长征路上“无言战友”的故事真是太多太多,笔者撷取的仅仅是九牛一毛。长征是一本大书,让我们多些时间去阅读那段历史,更多地了解长征精神何以伟大吧!

(原题:《长征路上的“无言战友”》)

(原文刊载于《炎黄春秋》2022年第1期)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2. 俄乌战争,我支持谁?
  3. 郭松民 | 评何新关于中美关系的“私见六点”
  4.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5. 调休的真相
  6. 中书侍郎会见一个学院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7. 将毛主席与“真理”对立,本身就是对真理最可耻的背叛!
  8. 天津中医药大学发布严正声明
  9. 不敬伟人者,无魂;辱伟人者,无耻
  10. 道德的塌陷与体系的必然:论资本主义如何系统性地腐蚀社会风气
  1.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2. 吴石将军的牺牲并非偶然!违背了基本原则!
  3. 1988年,杨振宁痛批那部纪录片
  4.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5.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6.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7.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8. 谁在扮演赫鲁晓夫?——对“非毛化”思潮的唯物史观批判
  9. 一个医生痛述:“体检”是怎样把正常人“干掉”的?
  10. 老田:鞍钢宪法幕后的故事:为什么人民日报八年不宣传鞍钢宪法
  1.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2. 吴石将军的牺牲并非偶然!违背了基本原则!
  3. 1988年,杨振宁痛批那部纪录片
  4.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5. 郭松民 | 叛徒最凶残
  6.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7.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8. 某作家笔下“中国第二次解放”,解放了谁?
  9.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10. 谁在扮演赫鲁晓夫?——对“非毛化”思潮的唯物史观批判
  1. 对舅爷吴石将军的回忆,周总理临终念念不忘的人
  2. 崇拜与纪念
  3.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4. 俄乌战争,我支持谁?
  5. 工友来稿:《车窗上的泪痕与冲破雾霾的红日》
  6. 关于“只生一个”决策的一则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