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共和国系列丛书之一——我那三十年(1952-1982)连载4童年三

美好的童年(三)
(1948年—1955年)[本章共16小节,分四次连载]
9.大黑与老黄牛
一年后,我和母亲又回到了故乡。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我们走到村西头,还没有家门时,首先跑过来迎接我的是家中的那条大黑狗。它一个劲地摇着尾巴,往我和母亲身上扑。我个子小,它扑抱着我,使我都快不能前行了。大家都很新奇:分别一年了,它竟然一点没忘记我们,而且见了我又是这般热烈地欢迎。看来,不会说话的动物感情也是极丰富的。
提到了大黑(狗的名字),我还想起了几段故事。大黑是全村最凶的,也是最懂事的。我家曾在村西头去万古的路北旁种了一片瓜园,瓜园东侧有爸爸当兵走前栽下的一行梨树。大黑常常与爷爷在瓜园看瓜。当爷爷和我回家吃饭时,给大黑指一下瓜地,叫它趴在瓜棚看瓜,它会一步不离地守候着,直到我们回来。此时,除了家人,谁也别想靠近瓜地一步。瓜熟了,赶会赶集的人过路买瓜,大黑一声也不叫,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从没乱咬过一个无辜的人。
但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母亲与邻居们凑在一起做针线活,在说笑话的过程中,有一个身材高大,外号叫“二老虎”的大娘刚要动手动脚欺负妈妈,冷不防大黑忽地一声扑上去,咬着她的衣襟把她拖倒,我和母亲急忙制止,大黑才疑惑地爬到了原处。大黑这一扑,把“二老虎”与其他邻居惊了一身冷汗。大家说:“咱们再与王家他婶说笑话可要注意了。千万别再动手动脚叫她家的大黑给咬伤了。”
村里有不少家养狗,都知道大黑是最厉害的。曾有一个晚上,海皮匠家的二条狗跑到了我家,要进厨房偷吃东西,被大黑发现了,一通猛咬。惊动了爷爷出屋,一看大黑正追着两条狗猛咬,一股子不把小偷制服决不罢休的气势。两条偷嘴狗窜出大门往东南家中逃去,大黑追着不放,爷爷好歹才把它叫了回来。
大黑后来死了,这要怪我二婶。那年秋天的下午,二婶做饭不知怎么走了神,多下了不少玉米糁,误做了大半锅的粥。按平时全家人的饭量,两顿也吃不完。二婶怕爷爷叔叔回来发现了责怪她,就把粥弄凉了喂大黑。大黑吃饱了要走,二婶一看没吃完,又几次吼着叫大黑吃,大黑不情愿地只好又回来把倒给它的粥全吃完。可能是肚子涨了口渴,它又到河边喝了不少水。结果晚饭后它汪汪直叫,死在了南场边。死时肚子老大,二婶和妈妈偷偷讲准是撑死的,又不敢说多喂粥的事。家人也只得把大黑拖出去埋了。可怜的老黑狗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我家还养着一头灰色的老黄牛。提起这事,使我想到故乡对牲畜是倍儿加关爱的。家家养牛都是在屋里,为的是怕牛冬天挨冻,也有可能是为了半夜加草料方便。我家的老牛就在爷爷住的堂屋里喂养,天天需要垫土起圈,这也是为了多积点肥。
我要说的是,牛老了也很通人性。故乡的牛不但会犁地,还能拉磨,而东北的牛是不教拉磨的。有一次它拉完了磨,家人先忙着收拾磨盘,放老牛自己出去。可能是渴了,它要去井边,这必须得从胡同走出去。而此时,斜对门邻居家的一个娃娃正在胡同趴着玩,老牛过来时大人正在大门口做针线活没注意。等发现时牛已经走到了孩子跟前了,大家吓得正要站起来抱孩子,老牛却慢慢用角把孩子拨到了一边,从很窄的另一侧慢慢走出了胡同,否则老牛一脚踏下去不知是何后果!看,老牛也知道爱护儿童,珍惜生命啊。
提起老黄牛,二十年后我在内蒙古农村学校参加工作,学校有头草白黄牛更有很多传奇故事。我还写了一篇它的故事,名字叫“可爱的忠实朋友”。草白黄牛的故事更是深深地感动着我,就连我的孩子们也都知道它的事,对它赞不绝口。
10.换糖人
想到童年的一些事很有趣。每当母亲、祖母、太祖母她们梳头时,我总是围在她们的身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她们,等待着把梳下的头发送给我。拿到这份礼物以后,我就乐颠颠地跑到墙角某处,偷偷地把头发塞到了墙角某个小砖缝里藏起来,为的是等打锣吹糖人的来时换个糖人玩和吃。吹糖人的人真神,他用小麦秆蘸上一点糖稀,边吹边捏,一会儿工夫就能做出一个孙悟空啦,武松啦等,各路英雄在他手中做得活灵活现还五颜六色的,真是绝了。那时,在故乡走街串巷的各种艺人太多啦,不像东北,三五年只能看到一个耍猴的。
比如唱木偶戏的,三尺见方的小架用布一围,一出逗人的戏就能开演,又打又唱,还有乐器伴奏,看不见里边的人是怎么忙活的。按我的想象,三五人也恐怕忙不开。这种乡村文化离开故乡我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总觉得很失望。
11.养鹌鹑的老人们
故乡有好多风土人情和农事操作都与东北是不同的。在内蒙古生活的东北人听起来会感到很新奇。
比如,锄地怕脚印多,把松过的土踩实了,所以一次要锄十条小垅,相当于东北的三条大垅。收小麦不用镰刀,也不是拔,而是用手拿一把长长的、木把的斜铁铲来把麦稞铲倒。铲得很快,一步步向前走,被铲倒的麦子斜向已收割的一边,随后的人们用耙子把它们搂起来打捆。种地用篓,一次能种三小垅。扶篓的都是农家好手,听篓上的小铃响声就可以知道种子撒得均不均。我在东北却没有见过篓。收棉秆的工具则是一根带铁钩的木棒,钩住棉秆底部,利用杠杆原理,一颗一颗地向外拔。当然,故乡的人也不知东北有搂柴的大耙,打柴的钐刀[ 一种砍柴用的农具,样子像镰刀,但刀把有近一丈长,刀长一尺多。抡开了可以一次割倒近一丈宽范围内的草。]为何物……
有趣的事还有,解放初的故乡还有斗鹌鹑、斗蟋蟀的风俗。据说,解放前,有些公子哥专以此为营生,每斗一场要下很大的赌注呢。解放初,以赌为生的人没有了,但喜欢养这些小东西,并以斗来取乐的人还有不少。我们村就有几位爱养鹌鹑的老人。他们把鸟放在一个圆底的小布袋里,聚在街上闲坐时,把鹌鹑拿出来,手握着它,让它的两腿从指间露出来,用姆指不停地顺着摸小东西的头。据讲这样做的时间越长,鹌鹑的斗性就越凶。有专抓鹌鹑卖的人,捉的方法是在棉田中事先置好一条长长的扣网,派出别人把鹌鹑往这里撵,然后扣住。我只见过一次斗的场面,和公鸡打架差不多。据说,败的永远不会再斗了,因此要被主人气得摔死。难道养鹌鹑就是为了这样杀死它吗?要是这样,鹌鹑与今天的宠物们的命运就不同了,谁能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呢?
斗蟋蟀往往是年轻人闲着没事干的游戏。捉到公蟋蟀后平时用小盒养着,斗时把两只放在同一个盒中,它们开始并不会互相撕咬,只是用触角互相试探对方。为了激起小家伙的愤怒,人们用苇秆弄成带毛的小棍碰它的触角,一碰它就一叫,叫着叫着两只都以为对方在侵犯自己,于是就开始儿猛烈地互相撕咬起来,边咬边叫,这看起来挺逗人的。但细想想,真正挑动这场战争的还是养它的主人。我小时候也玩过小昆虫[ 河南当地叫这种小飞虫的名字为卖油丁。],玩的方法是用一小段麦秆把它的一条腿放进去,一松手,它就飞了,于是我们就像追降落伞一样在后边追着玩。
想想这些童年的生活,我仿佛又有了童心,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时光并不长,但童年里叫我了解了很多精彩的世界,也学会了不少东西。
12.由小喜鹊想到大灰狼
提起一些小动物,使我回忆起一件有趣的事:故乡的房子在解放前也都是砖的。不像东北,解放后三四十年大多数农家还是住在土房里。我小时候喜欢在墙缝里藏头发换糖人,那时要找一个合适的墙缝还真得动一动脑筋呢。可是,小伙伴们都知道,鸟类也很聪明,它们竟然也知道利用墙缝储备食物。小喜鹊就有这个本领。
我童年时多次干过偷喜鹊“仓库”的坏事。在村上玩耍时,一旦看到有单个儿的喜鹊飞进村,我们总是偷偷地瞄着它。它也是很小心的,之前要仔细看一看是不是有人注意它。所以这时我们不能让它发现,等我们看它落在某个墙缝上啄时,就大喊大叫地把它撵走。等它飞远了,我们就跑过去找这个地方,准能在那个墙缝里找到一点“小食品”,比如几粒瓜籽或花生米什么的。最常见的是几粒小糖梨儿[ 一种像樱桃般大小的黑色的很甜的野果。],找到以后我们就代它享用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事有趣但也有点内疚,我们抢了它的仓库,不知道它会不会因此挨饿。
而东北的孩子们却都不知道这种事。在东北,我刚上初中时,有次在上学的路上正赶上了飞落在土围墙上的喜鹊。于是我跑过去,在那里找出了几粒葵花籽。同学们曾问我为什么会知道它会在那里埋东西,我就给他们讲了我小时在故乡做过的这种事。
童年的时候,喜鹊和乌鸦很多。几百上千的乌鸦一飞到我们的头顶,哇哇的叫声震天响。孩子们则会仰起脖子高喊:“老鸹老鸹来打场,你看家,我放羊!”
我忽地想起,这些年已经很见到这种自然景象了。记得刚来东北的头几年,我冬季去野外打柴,几乎每天都能惊飞野鸡或惊跑野兔,有时还能捡到别人套住后冻死的野兔呢。而如今,别说能捡到野兔,就是天天在野外逛,多少天也难见到一只野鸡或野兔了。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的生活圈子太窄了,它们日后的命运……,我不敢往深层去想这些事了。
提起野兔,我在内蒙古还经历过一段想起来后怕的往事。1959年冬,我才十一二岁。一天,我和另外两个比我大几岁的同学去大辽河南岸去打柴。到了南坨子[ 坨子就是科尔沁沙地的俗称,呈丘陵状分布,没有固化的就是流动沙丘。多数已经固化并长满了草和树。在爸爸小的时候还没有流动沙丘,在我出生时已经被破坏得几乎成了小沙漠了。我多年没有回去了,听爸爸说现在注意保护,植被又恢复过来了,有些地方再过几年就荫蔽(就是郁蔽,不要修改)成林了。],我们分别寻找柴点儿,我找到了一个低洼坑,见坑里的柴草很高,正要去割,突然,我见到东南坨包一侧跑过来一只野兔,样子很疲惫,似乎受过伤似的。我兴奋地举起镰刀迎了上去,准备抓住它。我刚跑了几步,突然见到跟在野兔后边有一只大灰狼,它见到了我,猛然一停,坐在了原地。兔子借机逃走了,我与狼四目相对,正准备甩向野兔的镰刀高高地停举在了空中,头发吓得好像要立起来了。只三五秒钟的时间,这只距离我只有二三十米远的狼转身向坨包的东南方跑走了。我无意中救下了兔子,狼也没有伤害我的意思。
回想起来,当时的兔子已经筋疲力竭,不知被狼赶了多远。狼的耐力是很强的,为追猎物常常可以不歇气地跑三十多里。如果不是我的出现,估计不一会兔子就会累翻在地了。事后想起这件事,如果狼当时若真的见捉兔子被我干扰而扑向我,不知道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可能是我高高举起的镰刀救了自己,吓跑了狼。狼跑走后,我飞快地找到了我的那两个伙伴,将刚才的惊险一幕讲给他们俩听。吓得我们三个没有再敢在那儿打柴,回到了大辽河北另找地点去了。
(待续)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