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理想之旅

港片黄金时代的背后,是一场对集体意识的精准安抚

茴香豆a · 2025-08-03 · 来源:小小的治愈公众号
字体: / /
你不是被说服的,你是被吸引的、愉快地接受的,这才是文化统治的真正高明之处。…整个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策略:用最好看的糖衣包裹最有效的顺民药丸。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灵幻片作为一种类型迅速发展出独特的审美语言与市场位置,其中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僵尸道长”电影,几乎代表了这个类型的顶点。

他所饰演的道士形象严谨冷峻、行事果断,既有传统民俗的法力威严,也兼具港式动作片的凌厉干练。他的影片,如《僵尸先生》《一眉道人》《灵幻先生》等,围绕着捉僵尸、化厉鬼、解风水等民俗灵异情节展开,在娱乐性与文化元素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平衡点。

这些电影的背景,扎根于香港社会对“灵异”题材的高度兴趣,同时也映照了当时城市快速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碰撞之下人们的集体心理焦虑。

林正英系列电影主要集中在1980s-1990s的香港,正值港英殖民末期及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一方面社会阶级矛盾加剧,工人阶层处境艰难;另一方面,为了维吻与转移矛盾,大量文化产品试图用“无害”的民俗娱乐掩盖社会冲突。

林正英电影的流行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与意识形态夹缝中诞生的,也正是“阶级不斗争、僵尸来斗争”这一意识形态转向的体现。

在叙事技巧与形式美感上,这些影片的确非常成功。它们的节奏紧凑,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镜头,堪称剪辑上的教科书范例;

动作设计真打真做,融合港式武打与灵异特效,充满张力;

片中的恐怖与喜剧元素交替出现,构成一种独特的情绪缓冲机制,让观众在惊吓之余也能放松一笑;

人物塑造扎实,尤其林正英本人,不仅具有深厚的武术功底,也以其沉稳、正直又略带反讽的气质,使“道士”这一职业充满魅力与权威。

这一切,再加上处于港片工业巅峰期的制作质量,共同铸就了一套高度成熟的娱乐叙事系统。

然而,一个作品可以在形式上极具魅力,在叙事上无比精彩,却在意识形态上潜藏深刻问题。

林正英的电影正是这种“形式高度成功,内容高度保守”的典型代表。

在欣赏其电影美学、娱乐效果、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影片所传递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不鼓励现实反思与社会行动,反而通过一整套“超自然解释”来遮蔽现实矛盾,从而起到了稳定现状、延续意识形态统治的作用。

我们看到,在林正英电影中,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阴气”、“冤魂”、“风水不正”或者“祖坟出事”。

社会的混乱不是由于阶级压迫、殖民统治或资本剥削,而是因为你没有请一个懂法术的道士来看一下你的命理。

电影将人们现实中的压抑、焦虑和不安转化为“灵异事件”,再用个体英雄——林正英式道长的法术与智慧——来加以解决。这种“个体化处理社会矛盾”的逻辑,恰恰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最擅长的意识形态操控方式。

在林正英的电影里,人民群众从来不是问题的主体。群众始终是无知、软弱的背景板,他们不理解阴阳五行,不具备抵抗能力,只能寄希望于道士来拯救。

而道士——作为传统文化权威与“知识持有者”——则垄断了解释世界与解决危机的全部手段。他拥有法术、道理、工具和经验,几乎是一个封建版的“救世主”。

这套叙事结构不仅拔高了个体英雄的神性,也彻底剥夺了人民群众的能动性,使观众在情感上认同“仰赖他人”、“等待他人拯救”,而不是组织自身、集体行动。

这种类型电影构成了一种“文化镇静剂”。它抚慰你,让你“暂时忘却”社会压迫的真实来源,却不揭示你为何痛苦、为何受难。

它让你相信是“祖坟风水不好”而不是“社会系统出问题”;是“前世孽缘”而不是“阶级压迫”;是“妖魔作祟”而不是“殖民者与资本家合谋掠夺”。

它的全部精巧包装——从道士形象、符咒道具,到精致剪辑与精湛武打——其实都是在将一种意识形态糖衣炮弹投送进你的认知深处。

你不是被说服的,你是被吸引的、愉快地接受的,这才是文化统治的真正高明之处。

因此,林正英电影的问题,并不是他“迷信”与否,更不是他“个人动机”的善恶,而在于他的作品在结构上、功能上、接受路径上,是否参与到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当中。

事实是:他的电影没有触及社会基本矛盾,反而提供了一种幻想性的替代逻辑;没有塑造群众作为改造社会的主体,而是制造了一种“顺从的观众”;没有鼓励现实启蒙,反而构建了一个以“封建+个人主义”为内核的解决体系。

这不是林正英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策略:用最好看的糖衣包裹最有效的顺民药丸。

电影越好看,包装越精致,统治意识形态就越能“无形而有力”地渗透你的感知系统。这也是为什么林正英现象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反思:它太成功,太深入人心,太“无害”——恰恰因此也太有效地为现存秩序续命。

真正的批判,不是一棍子打死“否定一切”的粗暴打压,而是高度敏锐的分析与立场辨析:

我们要一方面承认其艺术手法之精良,尊重林正英个人作为演员与创作者的艺术贡献。

另一方面清楚指出其作品在意识形态上的局限性与危害性,并从中总结文化工业如何塑造“顺从的观众”。

我们分析的不是导演是不是“坏人”,也不是他“想不想宣传封建迷信”,而是他所创作的作品,在结构上、效果上、受众层面,是否客观起到了维护现存阶级秩序的作用。

就像许多今天的大V、网红、热剧编剧,他们未必是刻意为资本写作、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他们创作的内容的结构逻辑、价值观传播方式、观众接受效果,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结构中起到了“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功能。

好看没有错,但我们要问的是:它好看之后,是否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觉悟?是否揭示了现实的压迫结构?是否帮助我们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林正英的电影没有做这些。

它做的是让你在现实焦虑中找到短暂出口,用符咒替代斗争,用娱乐冲淡现实矛盾,用阴气遮蔽阶级真相,用灵异幻想替代革命想象。

它好看,但它不启蒙;它精彩,但它不反抗。

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形式服从内容”的问题:形式越成功,意识形态就渗透得越深;包装越精彩,统治阶级越安全。

林正英的灵异电影,在表面上是娱乐民众、弘扬传统的民俗片,但在意识形态上却是一种文化镇静剂。它将旧社会的阴魂包装成“超自然危机”,将人民群众从社会变革的主角退化为等待道士救赎的看客。

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不在于请来更强的道士,也不在于掌握更多咒语,而在于识别谁才是真正的“阶级僵尸”——那些借尸还魂的旧制度,那些压迫人民的幽灵机器。唯有人民群众联合起来、成为斗争主体,才能从这类“文化镇静剂”的梦境中苏醒,打破这一切鬼魅魍魉般的剥削结构,真正迎来光明的新世界。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李进同志(四)
  2.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3. 人民的证言:从亲历者的怒吼,彻底粉碎《高山下的花环》对毛泽东时代的无耻栽赃
  4. 性别、性取向、性身份认同、娘化
  5. 现当代最伟大的人,你选谁?
  6. 质疑西方历史,就是“否定改革开放”,这个教授或许说出了她心目中的实情。
  7. “人民作家”的荆棘之路
  8. 毛主席临终无言之托:人民政权,永不变质!
  9.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由来
  10. 世界观不改造,人生就会停滞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7. 李进同志(三)
  8. 别再吹“大国工匠”了,我们就是“买设备送的工程师”
  9.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10. 农民“十九宗罪”:一不小心就违法的乡村生活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8.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9.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0. 评为什么中国不是修正主义!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前人: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后人:都是前人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