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快节奏、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知识很多”,刷视频、看文章、听讲座,一天之内接触的信息可能比古人一辈子都多。但矛盾在于:知识的累积,并不等于世界观的进步。很多人头脑里装满了碎片化的信息,但一遇到实际问题,依然会陷入迷茫、焦虑和困惑。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改造世界观,知识就只是死的堆砌。
世界观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理解社会、如何看待矛盾、如何应对挑战,也决定着他是陷入被动,还是走向自觉。
因此,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世界观的改造。唯有不断地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世界观,才能真正“拨云见日”,找到自己在社会大潮中的方向。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的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绝对正确”,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

一个孩子,起初的世界观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进入学校后,逐渐接触社会知识,世界观开始扩展;步入社会后,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又会一次次冲击原有的认知框架。
可以说,世界观的形成与改造,是社会实践与个人反思交织的过程。它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在顺境中,我们容易用旧有的经验来解释世界;
在逆境中,我们才被迫重新思考,打破原有的认知边界;
在新的实践中,我们则会再次检验、修正和深化自己的世界观。
这就像“破茧成蝶”:没有痛苦的破裂,就没有新的飞翔。
有人会问: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为什么还要强调“改造”?
原因有三:
旧世界观的局限性
很多旧观念、旧思维,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已经无法解释问题,更无法指导行动。比如“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虽然在某些阶段有其合理性,但在当今教育普及、学历贬值的现实中,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认知,就会导致错位的期待与落差。
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今天的社会变化比以往更快,新的矛盾不断涌现。只有不断改造世界观,才能从更高的层次理解和处理这些矛盾,而不是被动地卷入。
个人成长的必然性
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阶段:从学生到职场人,从个体到家庭角色的转变。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意味着世界观的再调整。若世界观停滞不前,个人就会陷入适应不良。
因此,改造世界观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内在的必然。
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观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世界观的改造同样如此。
刚接触新事物时,我们往往只看到表象;唯有经过思考、比较和归纳,才能把零碎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这是第一步的飞跃。

理性的认识如果停留在书本或脑中,还是抽象的,唯有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发现真理的分量。比如,一个人可能读过很多管理学的书,但真正带团队时,才会发现哪些理论可行,哪些只是幻象。
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回到理论中反思,再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这个往复循环,就是世界观改造的辩证过程。
这也说明:世界观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如何在今天切实改造我们的世界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
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不断更新世界观的过程。比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记概念,而是掌握一种观察世界、分析矛盾的方法论。
劳动是人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一个人如果脱离劳动,世界观就容易虚浮。反之,只有在工作、项目、任务中直面矛盾,才会真正懂得“知行合一”。
矛盾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面对冲突与挫折时,不是逃避,而是透过矛盾去看问题的本质,从而打破旧的认知框架,生成新的理解。
世界观不是封闭的自我意识,而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多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参与社会活动,才能避免视野狭隘,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今天,最需要世界观改造的群体,或许就是青年。
因为他们站在人生的关口,从校园进入社会,旧的世界观常常会与现实产生断裂。
因为他们是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能否理解矛盾的深层结构,决定了他们能否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唯物辩证法提醒我们:青年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更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不是简单地“躺平”或“内卷”,而是通过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找到与时代合拍以及正确的方向。

世界观改造不是某个阶段的任务,而是一生的功课。
它既关乎个人的成长,也关乎社会的进步。
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而要改变世界,首先就要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所以,谈世界观的改造,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提醒我们: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唯有改造世界观,才能真正理解矛盾、超越局限,并走向自由。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