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理想之旅

《资本论》与夭折的孩子:马克思在伦敦,究竟有多惨?

伊峰 · 2025-09-11 · 来源:逍遥柳下月弄影公众号
字体: / /

本文讲述了马克思流亡伦敦期间的贫困生活,家庭悲剧,以及他在大英博物馆中坚持学术研究,最终完成《资本论》的历程,展现了思想巨人在现实苦难中的坚韧与伟大。

大家好,我是伊峰。

在上一篇的结尾,我们看到26岁的马克思,带着新婚的妻子燕妮,被自己的祖国驱逐,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流亡之路。

他几乎一无所有,口袋空空,前途未卜。

但在巴黎这个革命的熔炉里,他将迎来一生中最重要的相遇。

这场相遇,不仅将缔造一段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友谊,也将深刻地改变未来世界的格局。

Part 01

巴黎:思想史上的“最强CP”诞生

1844年的巴黎,是全欧洲的“心脏”。

空气中弥漫着骚动、激情与密谋。

来自各国的流亡者、革命家、思想家、工匠聚集在这里,讨论着如何“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马克思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一切。

也正是在这里,他见到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男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这其实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但却是第一次“看对眼”。

之前的会面,彼此都觉得对方有点“高冷”。

但这一次,当他们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再次坐下时,奇迹发生了。

他们从哲学聊到政治,从英国的工人状况聊到德国的思想界,越聊越投机,越聊越兴奋。

他们震惊地发现,他们俩,一个是通过哲学思辨,一个是通过对现实工厂的观察,竟然得出了几乎完全相同的结论!

这场谈话,据说持续了整整十天十夜。

你能想象吗?两个顶级的头脑,在十天里,不眠不休地交换着彼此的思想,那种火花四溅、智力激荡的快感,足以点燃整个世界。

恩格斯,这位“资本家的儿子”,成了马克思最完美的“思想合伙人”。

恩格斯和马克思简直是天作之合。

马克思深邃、系统、极具穿透力,能构建宏伟的理论大厦;而恩格斯则敏锐、清晰、文笔极佳,并且对现实世界的运转有着第一手的了解。

他父亲在英国曼彻斯特有工厂,恩格斯亲眼目睹了工人阶级在工业革命下的悲惨生活,这为马克思的理论提供了最坚实的“弹药”。

更重要的是,恩格斯家里有钱。

非常有钱。

这段友谊,从此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马克思负责思考世界,而恩格斯,则负责思考如何“养活”马克思。

但很快,马克思的激进活动又惹恼了法国政府。

应普鲁士政府的要求,他又被驱逐了。

之后辗转布鲁塞尔,最终,在1849年,31岁的马克思踏上了他最后的流亡地——伦敦。

他以为这只是暂时的落脚点,却没想到,在这里,他将度过余下34年的人生。

在这里,他将写出震撼世界的巨著,也将品尝到人生中最深重的苦难。

Part 02

伦敦:贫民窟里的思想巨人

19世纪中叶的伦敦,是日不落帝国的“心脏”,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

它拥有无与伦比的财富、最先进的工业和最强大的舰队。

但与这光鲜亮丽并存的,是狄更斯笔下最黑暗、最肮脏的贫民窟。

马克思一家,就住在这里。

他们最初住在伦敦苏豪区(Soho)迪恩街28号。

那是一栋破旧的公寓,两个小房间里,挤着马克思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有时甚至还要接济其他的流亡者。

那里的生活,用“赤贫”来形容,都显得有些苍白。

根据当时普鲁士密探的报告,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生活的惨状:“房间里陈设非常简陋,家具破损不堪……一切都又脏又乱,积满了灰尘,到处是手稿、书籍和报纸,还有孩子们的玩具、女人的针线活……总之,是一片混乱。”

他们长期拖欠房租、肉铺老板、面包店老板和送奶工的钱。

燕妮,这位曾经的贵族小姐,不得不一次次地去当铺,当掉她从娘家带来的、刻着家族徽章的银器。

有一次,因为当铺老板怀疑这东西来路不明,甚至还报了警。

对马克思来说,最大的折磨还不是贫穷本身,而是贫穷带给家人的痛苦,尤其是孩子们的夭折。

在伦敦的头几年,病魔像一个幽灵,笼罩着这个家庭。

他们的三个孩子,相继因为营养不良和恶劣的卫生条件而夭折。

打击最沉重的一次,是他们唯一的儿子,8岁的埃德加(小名“穆希”)的去世。

这个孩子聪明伶俐,是马克思的掌上明珠。

孩子病重时,家里甚至连请医生的钱都没有。

孩子去世后,他们连买一副小棺材的钱都凑不出来,最后还是靠一位流亡邻居的资助,才让孩子得以安葬。

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这位平时坚如磐石的思想家,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令人心碎的文字:

“亲爱的孩子在今天清晨五点到六点之间安然长逝了……我一生中遭受了各种不幸,但只有现在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痛苦。我感到自己完全崩溃了……在这一切可怕的痛苦中,支撑着我的,是和你之间的友谊,以及我们还能在世界上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希望。”

读到这里,我总是感到一阵心酸。我们总是在谈论马克思的理论,却很少去体会,这些理论,是在怎样非人的苦难中锻造出来的。

Part 03

图书馆里的“复仇”

那么,在如此绝望的生活中,马克思每天都在做什么?

他把一天中最好的时间,都献给了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

每天早上9点,他准时出现在那里,一直待到晚上7点阅览室关门。

他坐在自己固定的座位上,周围堆满了小山一样的书籍、报告和蓝皮书。

他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疯狂地阅读、摘录、分析。

这是一个惊人的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被资本主义的逻辑逼到墙角,连孩子的葬礼钱都付不起的失败者。

但在精神世界里,他却是这个庞大体系最冷静、最深刻的解剖者和审判官。

他研究资本的起源、积累、流通和增殖;他分析工人的劳动如何变成商品,又如何被异化;他推演这个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最终的命运。

他所写的每一个字,每一行公式,都仿佛是对那个夺走他孩子、让他妻子受尽屈辱的现实世界,进行的一场最彻底、最理性的“复仇”。

而支撑着他完成这一切的,除了他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就是恩格斯源源不断的接济。

恩格斯在曼彻斯特,做着自己厌恶的生意,把赚来的钱,一张张五英镑、十英镑的钞票,寄往伦敦,维系着马克思一家的生命,也维系着《资本论》这部巨著的生命。

恩格斯就是这场伟大事业的“天使投资人”,他投资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思想,一个未来。

在伦敦的贫民窟里,在无尽的贫病交加和丧子之痛中,马克思磨砺着他的思想。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或记者,他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一个社会学家,一个试图为人类命运画出历史坐标的思想巨人。

而他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一份文件,将在他们流亡伦敦之前,就已像一声惊雷,响彻整个欧洲。

这份文件篇幅不长,却能量巨大,它的开篇就宣告:“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这份文件是什么?

它为何会在1848年那个“革命之年”横空出世?

它又说了些什么,让整个欧洲的统治者都为之颤抖?

下一篇,我们将回到马克思的青壮年时期,聚焦于那本薄薄的、却改变了世界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

在如此的绝境中,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马克思写下那些改变世界的文字?

你觉得是友情,是爱情,还是内心的理想?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李进同志(四)
  2.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3. 人民的证言:从亲历者的怒吼,彻底粉碎《高山下的花环》对毛泽东时代的无耻栽赃
  4. 性别、性取向、性身份认同、娘化
  5. 现当代最伟大的人,你选谁?
  6. 质疑西方历史,就是“否定改革开放”,这个教授或许说出了她心目中的实情。
  7. 毛主席临终无言之托:人民政权,永不变质!
  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由来
  9. 世界观不改造,人生就会停滞
  10. 张家兄妹,掌管上海学生餐的神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7. 李进同志(三)
  8. 别再吹“大国工匠”了,我们就是“买设备送的工程师”
  9.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10. 农民“十九宗罪”:一不小心就违法的乡村生活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8.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9.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0. 评为什么中国不是修正主义!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前人: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后人:都是前人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