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应村上的大伯邀约吃饭,村上的大爷老少们也都在,满满的一桌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一大伯忽然问我:“你读书比较多。如果我们群众集资,每个月给你五千,让你去跟那几颗 ‘老鼠屎’ 斗,你能斗得过吗?”
这句话来得出乎意料,却像一把埋在他们心里的苦,被他不经意地吐露出来。
我停了一下,认真地回答:“别说五千,每个月给我一万,我也斗不过啊。”
大伯愣住,随后叹了口气。
那叹息不是对我的失望,而是对现实的绝望;不是他的叹息,而是无数普通人的叹息。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一个英雄。
等一个替他们说话的人,
替他们受难的人,
替他们冲锋的人,
最好还能替他们承担所有后果的人。
但他们等不到,也永远等不到。

一、大伯那句话揭开了群众真正的心理结构
大伯不是天真,他太清楚其中的风险,他甚至比谁都现实。
他的那句话其实包含三层深意:
第一层,群众苦得太久。
所有人都看得到现实的不公,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长久的无力感压得他们必须找一个出口。
第二层,他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
不是因为我有多强,而是他找不到更可靠的人,只能把希望寄给那个“看起来懂点东西”的人。
第三层,他希望有人替他们承担第一刀。
群众往往不是不想发声,而是把风险留给“更懂的人”,把危险外包给个人。
这种心理不是懦弱,而是长年无组织状态下的本能反应:
希望有人替自己承担风险,而自己躲在安全距离之外观察。
然而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无力。
二、为什么他们都在等英雄?因为群众被分散得太久了
群众并非没有觉悟,他们不是看不见问题,只是:
他们各自忙着生计;
各自背着家庭压力;
各自害怕风险;
各自担心被针对;
各自不相信别人;
各自觉得“我一个人不重要”。
于是大家都想等别人先走一步。
沉默的人越多,沉默就越合理;
恐惧越强,行动就越不可能。
他们不是不愤怒,而是不敢行动;
不是没力量,而是没组织。
久而久之,他们只剩下一种心理:
等。
等一个敢站出来的人,
等一个替他们拼命的人。
这是群众最深的无奈,也是最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三、英雄叙事的背后,是对现实路径的绝望
群众为什么渴望英雄?
因为他们对现实的每一条“正常路径”,都失去了信心。
他们知道问题存在,
却不相信程序能解决;
他们知道现实不公,
却不相信申诉渠道能真正发挥作用;
他们知道风险巨大,
却没有资源承担任何后果。
于是他们把改变寄托在一个“强者”或“勇士”身上。
英雄,成了一种心理寄托。
越渴望英雄,越证明集体组织已经被削弱;
越希望有人替自己做事,越说明群众的力量被打散为碎片。
当群众只能依赖个体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四、英雄永远斗不赢,因为对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体系
我说“给我一万也斗不过”,不是悲观,而是清醒。
若是要论读书多,那些他们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竞争出来高材生呢?哪一个不是领着丰厚的俸禄呢?
这个情况下面对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几颗“老鼠屎”,而是:
一个由利益捆绑的集体,
一个互相保护的链条,
一个信息封闭的话语系统,
一个习惯性防御的组织网络。
他们有:
稳定的薪水与资源
制度化的位置与权限
内部保护与上下连动
完整的话语解释权
熟练的拖延、模糊、转嫁责任的技巧
他们未必聪明,但他们团结;
他们未必高明,但他们有体系;
他们未必强大,但他们是组织化的。
个人英雄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输给他们的智商,而是输给他们的结构。
这是一场个人 vs. 结构的不对称对抗。
一个英雄,对抗不了一张网。

五、我是什么?只是一个清醒但孤独的个体
我多读了一点书,看得清一点问题,有一点表达能力,有一点责任感。
这些在现实中不是优势,而是风险。
我没有组织,没有资源,没有保护; 而一旦站出来,我必须面对:
人身安全问题
舆论压力
生活压力
被孤立、被针对的风险
体系内的人最差也有一个饭碗可守;
而我一旦迈出那一步,就只能靠自己。
清醒的人比蒙昧的人更痛苦,因为他知道自己在被压制,却看不到突破口。
六、群众是什么?是最大却最分散的力量
群众人数多,力量大,但意识极为分散。
他们能骂、能抱怨、能愤怒,但真正到了行动时,他们会退缩。
不是因为他们坏,而是他们被长期驯化成了“无力的愤怒者”。
大伯愿意集资给我五千,这说明他们愿意支持,但这只是钱,不是组织;
他们愿意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但不愿承担共同风险。
他们愿意让我去斗,却不愿自己站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永远斗不过一个体系:
群众把“希望”外包了,但行动没有外包出去。

七、所有人都在等英雄,但没有人愿意成为那个英雄
因为英雄意味着:
我替你冒险
我替你承担后果
我向前冲
你在后面看
失败了,我一个人承担;
成功了,你们一起享受。
所有人都愿意往英雄身上推期待,
但没有人愿意和英雄站在一起。
于是形成了一个循环:
群众等英雄;
英雄等群众;
最后谁也不动。
八、真正的出路在哪里?不是英雄,而是联合
不是等一个人,而是让三五个人先抱成一团。
群众不会自发组织,但他们“会跟”。
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一个“最小核心”里长出来的:
两三个人互相撑着,
四五个人共同规划,
六七个人形成行动面,
十几个人就能带动更大的群众。
群众不缺力量,他们缺的只是:
方向
安全感
组织
彼此的信任
一个能看得见的结果
组织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当人被重新连在一起,力量就会从沉睡变成觉醒。
结语:人民不是缺英雄,而是缺组织
大伯问我:“我们给你五千,你能斗吗?”
我回答不能。
不是因为我不够勇敢,而是因为我知道:
一个人斗不过体系;
但一群人可以改变它。
今天的痛苦,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英雄,
而是因为我们被分散得太久。
我们知道哪里不对,却不知道如何重新连在一起。
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站出来,
而是那些愿意做长期、缓慢、艰难的事情的人:
把散沙握紧,
把孤独的人连在一起,
把沉默变成方向,
把无力变成力量。
英雄不会从天而降。
只有人民自己,才是答案。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