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6、弹性工作、灵活就业恐怕远远不止
说到双休8小时工作制,有位网友说:“不要说双休,首先要有工作,工作都找不到还谈什么双休,现在的环境下,在下说的就是何不食肉糜。”
对此,另外的网友说:“如果能严格执行劳动法会释放出多少工作岗位你算过吗?”“没有严格执行双休八小时,一个人干出三个人的工作产出,剩下两个人肯定得丢工作啊”。
还有的网友说:“如果全部严格执行劳动法,那你只能拿到当地的最低工资。周六日会有更多人跑外卖,跑滴滴。企业的利润就这么多,多招人必然降低工资标准,到那时通货急剧坍缩,除生活成本外没人敢消费。”
如果实行双休8小时,真的会这样吗?
假如全国有7亿劳动者干的是12小时工作制。那按照法定时间,是每人都干了正常工作时间的一半——4个小时。也就是说,7亿人干了10.5亿人干的活。
如果严格按照法定时间上班、干活,那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就会需要10.5亿人来工作。而我国实际的劳动人口为8.5-9亿人,这就形成了1.5-2亿人口的劳动力缺口。因此,我国的就业形势就会反转,即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
而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那劳动力的价格水平就会上涨,整体的劳动力价值水平就会向上变动。而劳动者的工资上涨,也必然带动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使整体的物价水平也向上波动。劳动者收入上涨且就业水平大幅提高,从整体上会促进有效需求的扩张,从而会形成由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态势。
中国有14亿人,其消费需求及潜力是无限的。一旦劳动者能够广泛就业,并且工资水平有较大幅度增长并随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收入预期稳定就会强化消费能力,那么现有的需求不足的状况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如果劳动者的整体收入水平有较大增长,那现在老百姓生不起孩子,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结不起婚,不敢消费的现象就会出现显著转变,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态势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如果严格执行双休8小时工作制,对劳动者就业和我国经济需求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1,企业为了在更短的工作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工作量,可能需要招聘更多的员工来填补减少的工时,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幅降低失业率。
2,双休 8 小时制带来的 “完整周末” 将重构消费时空。劳动者每周能够获得固定的两天休息时间,每天的工作时长也控制在8小时以内,这将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休息和放松,直接激活短途旅游、亲子消费、夜间经济” 等组合场景;缓解工作压力,改善身心健康,降低因过度劳累导致的职业病发病率,休息时间的充足会使员工提高工作时的专注度并提升效率。
3,劳动者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朋友,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和兴趣爱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家庭关系和社会凝聚力,也能为生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助于提高生育率,缓解由于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各种问题。
4,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劳动者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如参加培训课程、学习新技能、考取相关证书等,从而拓宽职业发展道路,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5,当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话语权也会相应增强,能够更有底气地与企业协商工资待遇、福利保障等,从而推动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
二,对我国经济需求的影响
如果普遍执行双休8小时工作制,形成了充分就业和劳动收入提高的趋势,必然对我国的需求状态产生积极影响。严格执行工时制度将倒逼企业从“低薪加班” 转向 “高薪高效”,低技能岗位薪资预计上涨。这种 “收入 - 消费” 正向循环,将推动消费结构从 “生存型” 向 “发展型” 升级。
1,劳动者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消费需要的变化。消费范围会不断扩大、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需求是无限的,劳动者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会得到提升,从而刺激消费市场的繁荣,推动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等消费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内需市场的扩大,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2,企业为了在减少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保持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将不得不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投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优化工作流程,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严格执行双休8小时工作制,体现了对劳动者正当权益的尊重和保障,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会减少因劳动纠纷引发的多种劳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4,从长期来看,劳动者身心健康状况的改善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5,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经济竞争和贸易摩擦,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三,有益于国内大循环的形成
随着贸易战的不断升级,以出口为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当国际经济形势日益走坏时,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促进内需发展,建立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但是,却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危机。
为什么中国GDP不断增长,而老百姓挣的钱越来越少?为什么投资传导不到民生?为什么放出的天量货币改变不了经济低迷的现实呢?为什么宏观调控会失效?
根本原因就是,四十多年的改革使我国形成了产权经济的一统天下。而产权经济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经济形式。当这种两极分化达到足够的程度时,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现象,于是经济下行的结果也就会变得非常明显。

但是,长期以来,一旦经济陷入困境,大家的目光便聚焦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上,动不动就从营商环境方面找原因,总是千方百计为“企业家”要政策、要待遇,甚至借此对一些网络人士挥起大棒,好象有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能决定这些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似的。这显然是隔靴搔痒,不及要害。
要真正解决我国经济下行的问题,就必须从传统的思考模式中解放出来,特别是要从国企、民营这种传统分析框架中解放出来,认识劳权经济与产权经营的基本原理,从改变劳权经济与产权经济的结构着手来解决问题。而目前特别迫切的问题是解决企业违法经营侵害劳动者正当权利的问题。其中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改变企业违背工作制的相关法律规定问题。
中国有14亿人口,有8-9亿多劳动者。每个人的消费水平增加一块钱,就是14亿人民币的经济规模;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落实双休8小时工作制,使更多人的人解决就业问题,并由此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使8-9亿多劳动者广泛就业和提升收水平,那将会促使使我国几乎所有的人口都能提高消费水平,形成庞大的的市场需求,怎么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呢?
一个有14亿人口的国家,却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一个有8、9亿劳动者的国家,却没有人倡议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经济体制;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却没有人探讨建立按劳分配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这才是投资传导不到民生、GDP不断增长而老百姓未能水涨船高地分享其成果的原因所在。
对违反劳动者的经营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又对有效需要不足的问题束手无策,完全不了解老百姓口袋无钱,消费无时间才是难以形成内循环的关键节点。
中国需要有眼睛的经济学家!那就是能看得见8-9亿劳动者的经济学家,能看得见他们提升需求和消费能力的的经济学家!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