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时候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大清早挤地铁,看着满车厢的人,一个个睡眼惺忪,脸上写着麻木,身体随着车厢摇晃,像沙丁鱼一样被运往城市的各个角落。这时候你脑子里会不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们这一大群人,这么拼命,这么折腾,到底图个啥?

你看啊,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既不希望别人浪费他们宝贵的生命来服务自己,觉得那太亏欠;同时呢,也更不乐意浪费自己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去伺候、去服务那些压根不值得的人。所以当我们睁眼看看这个世界,看到很多明明不该是这样的景象时,心里那股无名火,那个“看不过眼”,就噌噌地往上冒。
这感觉,在很多稍微读过点书、见过点世面的人心里,特别强烈。在他们眼里,底层——这里说的“底层”不光是钱多钱少,更是一种被生存压力死死按在原有轨道上的状态——的生活,活脱脱就是一场大型荒诞闹剧。
这场闹剧,不但充满了实实在在的痛苦——比如为下个月房租发愁,为孩子的学费焦心——它更内核的荒诞在于:大家永远都是一副极为认真、努力、艰苦的模样,在一个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残酷的环境里竞争,遵循着所谓的“优胜劣汰”,结果呢?结果争抢的目标,往往无聊至极,甚至无厘头。
你说,一帮人打得头破血流,就为了抢一个公司里“高级经理”的头衔,然后好换个更大的贷款买辆更贵的车,堵在早晚高峰的路上?或者,省吃俭用半年,就为了买个最新款的手机,然后在朋友圈收获几十个点赞?再或者,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逼着他去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军备竞赛式的学习,最终目标可能就是成为一个……更高级的“打工人”?
说白了,这不就是“高效率地浪费,公平地互害”吗?我们像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用极高的效率运转,消耗着自己的时间、健康和情绪,结果产出的,可能是一堆我们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要追求的东西。而这个过程里,我们还不得不互相提防、互相倾轧,因为资源就那么多,你上了我就可能下,这套规则看起来对所有人都“公平”,但导向的却是一场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
最要命的是,很多身处其中的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他们觉得,生活嘛,本来就是这样。生下来,读书,找工作,买房,结婚,生孩子,然后让孩子继续这个循环。这就是世界的常态,是天经地义。他们不会去问“为什么”,因为光是应付“怎么办”就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
但是,当一个人,他侥幸受过好一点的教育,通过书本、通过网络,瞥见过一点点更美好、更理性、更从容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样子之后,他就再也无法心安理得地待在这场闹剧里了。 他会觉得浑身别扭,像是一个清醒的人被强行按在嘈杂的酒桌上,看着周围的人群嗨,自己却只想逃离。
于是,他们看不过眼,会忍不住发声。在网上写点东西,跟朋友聚会时发发牢骚,甚至在工作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改良建议。这种发声,很多时候会被嘲笑为“矫情”、“天真”、“不识时务”。但你得理解,这不仅仅是一种批判,更是一种 “恐惧” 的外在表现。
他们害怕。 害怕自己哪一天,也会因为生活的压力——比如突然的失业,一场大病,家庭的重担——而被彻底拖回那个轨道,被迫跟着那群“傻子”(这里没有侮辱的意思,是指那些对荒诞毫无察觉的人)一起,继续演这场毫无意义的、浪费生命的闹剧。那种恐惧,是清醒地看着自己滑向沉沦,却无力挣脱的恐惧。
为什么底层人民那么容易陷入这种状态,难以产生这种清醒的认知呢?核心问题在于 “缺乏闲暇”。
闲暇,不是单纯的休息和放松。它是一种精神上的余裕。当一个人,他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处在为了生存而奔波导致的麻木状态,就是处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状态,再要么就是被各种不公激起的戾气状态时,他是没有“闲心”去思考那些宏大而虚无的问题的。

他的大脑CPU一直被“生存”这个最基本的程序占满,没有多余的算力去运行“人生的意义”、“社会的结构”、“存在的荒诞”这些高级应用。再加上,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精心设计的、用来填补每一寸精神空隙的娱乐产品——短视频、肥皂剧、算法推送的无穷无尽的信息碎片……这些东西本身不可怕,偶尔还是减压阀,但当它们无孔不入时,就构成了赫胥黎预言的“美丽新世界”,成了 “娱乐至死”的温柔一刀。
深度思考是一种需要练习的习惯,也是一种奢侈的状态。当大脑长期被碎片化、高刺激度的信息喂养,它就会慢慢丧失专注和深入的能力。变得只能接受简单的、情绪化的、非黑即白的观点。
于是,结果就是,这群数量庞大、疲惫、焦虑且缺乏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成了一个极其容易被动摇、被蛊惑、被煽动、被欺骗的群体。他们的痛苦是真实的,但他们对痛苦根源的认知,以及发泄痛苦的方式,却很容易被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历史上,只要这样的人达到一定数量,就必然会有人动坏心思,把他们当枪使,把他们当韭菜割。这才是最让人感到无力和悲哀的地方。
所以,你看到的那些“看不过眼”的人,他们的愤怒和发声,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和一种自救的渴望。他们不是在居高临下地指责,而是在恐惧那个可能吞噬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的漩涡。
那我们能怎么办呢?彻底逃离这个剧场?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现实。完全装傻,沉浸其中?那颗已经清醒过的心,又不答应。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