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雪峰的账号,忽然之间,被多家平台同步限制关注。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四家齐刷刷,理由几乎一致: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听上去堂而皇之,实则含糊其辞,仿佛一块轻轻落下的帷幕,把所有追问都遮挡在外。
我不禁要问: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是不是担心一些本不该引起过度关注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在我们的日常里,“限制关注”似乎算不上大事。毕竟账号没被封,内容还在,旧视频也能看。可若你仔细想,这招比封号更高明:你能说、能演、能表达,但你却无法再触及新的听众。你仿佛被罩在透明的玻璃罩里,可以呼喊,却难以传递得更远。
这就像集市上,有人摆摊卖瓜。瓜的好坏,总得让人看看。可突然有人来划出一个圈:摊子在,吆喝也可以,但人群被拦在外面。你能叫,你能喊,却只能在原地消磨。
这,便是“限制关注”的特殊之处。它不直接打击,却能让人慢慢失去力量。
张雪峰是谁?一个靠表达立足的老师,一个在教育行业掀起不小波澜的“考研名嘴”。有人说他是“寒门导师”,敢揭开信息差,把原本只在少数圈子流通的择校秘密告诉普通人;也有人说他是“资本玩家”,通过焦虑与咨询获利,价格高昂。
这两种声音,如同硬币的两面。可无论哪面,都有一点无法否认:他影响了很多人。
而正是这种影响力,让他“触动”了一些边界。
他曾在直播时说过:“若统一战争打响,个人捐5000万,公司捐1亿。”有人认为这是煽动情绪,有人觉得是夸张表态。细究起来,这不过是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说法,却被不断放大。究竟是他言辞不够谨慎,还是有人抓住话头做文章?
他也曾说过“文科是服务性行业”,“闭眼选专业都比新闻好”。这些话刺痛了一些人的自尊,也引来不少争议。
此外,他还卖过168元的“高考预测卷”,也推出过上万元的志愿咨询服务。这些行为被批评为“收割焦虑”。但冷静来看,类似的资料与服务市场上比比皆是,为什么只有他成为众矢之的?
也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他卖什么,而在于他影响太大,市场过于热闹,从而扰乱了某种原有的秩序。
如今,“限制关注”的决定已经落下。
有人拍手称快,说这是“规则的必然”。有人惋惜叹息,说这意味着“普通人少了一盏灯”。在我看来,这背后更像是权力与利益的一次博弈。
你以为他是教育行业的异类,其实他只是那个站在前面的人。而那支时刻瞄准的枪,并不只对着他,而是对着所有可能走出既定轨道的人。
我又想起“火鸡”这个比喻。
火鸡,本是农场里的家禽,平日被喂养、圈养,到了节日却难逃命运。它们的走向,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可倘若有一天,它们看见围墙外的天地,看见不一样的可能,会怎样?
掌控者自然会担心。于是,有人说得太多,就会被提醒;有人热度太高,就会被限制;有人跑得太快,就会被拉住。
因为害怕失去安稳的格局。
所以,张雪峰账号被限制关注,并不只是“个人言论不当”的问题,更像是一种结构性的应对。
表面上是“违规”,实质上是“维护秩序”。
表面上是“规则”,实质上是“保持稳定”。
真正让人担忧的,不是一句随口的话,不是一张错误的试卷,不是一份高价的咨询,而是——他让更多普通人开始思考:为什么信息差存在?教育的公平究竟在哪?为什么表达要被限制?
当这种思考蔓延开来,就像火种落在干草上,便会让原有的格局感到不安。

有人说:张雪峰只是“逐利的商人”,因此没有同情的必要。
也许吧。但我更想提醒:今天是他,明天可能是别人。你以为与己无关,但若有一天,你也因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触碰了某种边界,你才会明白,刀落在谁身上,并不是由“公平”来决定的。
到那时,你会想起今天,会想起那句冷冰冰的提示:
“因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该账号被限制关注。”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而我今天更愿意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冷的逻辑来推测平台的。
逻辑其实很简单:谁可能打破原有的安静,谁就要被按下暂停键。
尾声
张雪峰被限制关注,只是又一块石子落入水面,激起几道波纹,很快归于平静。可水下的暗流,仍在涌动。
这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是为了规则,还是为了平衡?我无法断言。但我知道:真正的限制,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而是那句反复出现的提示音——“限制关注”。
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才会有人认真地问:我们究竟是继续安于现状,还是尝试去探索更多可能?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