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年轻人为什么不生了?——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与家庭结构性危机

马小哲 · 2025-11-24 · 来源:心聿思政公众号
字体: / /
当代的生育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爆发。资本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雇佣劳动,它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然而,资本无限追求积累的本性,又驱使它不断地破坏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它在生产领域压榨劳动者,在消费领域剥夺劳动者,最终使得劳动者无力承担繁衍后代的重负。这构成了体制自身一个巨大的、难以克服的悖论

眼下,年轻人不爱生孩子这事儿,已经成了全社会最焦虑的话题之一。看着出生率数据断崖式下跌,主流舆论都急了,都在道德层面上找原因:是不是这届年轻人太自私了?是不是被消费主义带坏了,不顾家了?还是单纯缺乏责任感?但是,如果我们跳出这些表面的文化心理,去看看更现实的经济基础,就会发现这些道德指责根本站不住脚。换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你得承认:年轻人选择“不生”,真不是什么突发的文化反叛,而是一次被迫的、非常现实的经济计算。说白了,这是在当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里,劳动力再生产这条链子,出了结构性的大问题。

要理解这一危机,我们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生产的最基本前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深刻地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生产表现为双重形态: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而另一方面,则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漫长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家庭不仅是消费单位,更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人口的繁衍直接对应着劳动力和家族财富的增加,此时的“再生产”与“生产”在家庭内部是统一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这二者发生了历史性的分离。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为了生存,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在这里,一个关键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浮出水面:劳动力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换言之,一个工人的工资,理论上不仅要能够维持他自己每天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还必须包含他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只有这样,当老一代工人因衰老、疾病或死亡退出生产领域时,新一代的工人才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继续为资本创造剩余价值。这本是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内在逻辑要求。

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晚近几十年来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以及金融资本的深度渗透,正在根本性地破坏这一逻辑。我们目睹了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资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有着内在的动力去极力压低作为成本的工资,或者至少是阻滞工资的实际增长;另一方面,资本为了寻找新的增殖空间,又将触角伸向了原本属于公共福利或家庭内部消化的领域,将住房、教育、医疗等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要素进行了彻底的商品化和金融化。这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指数级攀升。住房问题无疑是这一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在马克思的时代,住房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工人阶级居住环境的恶劣与拥挤,而今天,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金融化的剥削机制。在许多当代大都市中,房地产早已脱离了单纯的居住属性,变成了吸纳超额货币、实现资本增殖的重要金融工具。土地财政与金融资本的合谋,使得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甩开了工资的增长速度。对于年轻一代的劳动者而言,一套仅仅用于安身立命的住房,往往需要透支乃至掏空整个家庭——包括父母一代甚至祖父母一代——积累的财富六个钱包才能勉强支撑。当一个人为了获得一个物理上的再生产空间(婚房)就必须背负长达数十年的沉重债务时,他用于抚育下一代的资源和信心便被提前透支了。在这里,资本通过高房价这一机制,实际上是对劳动者进行了一种二次剥削:它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榨取剩余价值,还在消费和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地租和利息的形式,将劳动者微薄工资中的很大一部分再次回收到资本手中。

紧随其后的是教育成本的异化。在高度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为了让下一代将来能够有资格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是有竞争力的“高级劳动力”,家庭必须在教育上投入惊人的资源。从昂贵的学区房到无休止的课外辅导班,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而变成了一场这种军备竞赛式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的压力完全转嫁给了个体家庭。这种现象在马克思看来,实质上是资本将培养复杂劳动力所需的培训成本,通过社会竞争机制巧妙地转嫁给了劳动者自身。父母为了让孩子不沦为“产业后备军”(失业者或底层劳动者),不得不倾尽所有。这使得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变得高不可攀,孩子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极其昂贵的“奢侈品”,而非传统意义上能够分担家庭责任的未来劳动力。除了物质成本的飙升,我们还不能忽视再生产过程中的“时间贫困”。资本对于剩余价值的追逐是无止境的,这必然表现为对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的各种形式的占有。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被彻底打破,“996”工作制、随时待命的隐形加班,使得劳动者在完成了物质生产领域的繁重劳动后,已经精疲力竭。然而,人的再生产——生育、抚养、教育、情感陪伴——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情感的复杂过程,它无法像机器生产那样通过流水线来加速。当资本无情地挤占了劳动者的非工作时间,年轻一代实际上丧失了进行再生产的物理条件和心理空间。他们在职场上是随时待命的原子化个体,回到狭小的出租屋里,他们是被榨干了能量的疲惫躯壳,哪里还有余力去承担另一个生命的重量?

因此,当代家庭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危机。传统的家庭功能被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撕裂了。一方面,家庭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承担着极其沉重的经济压力,它必须像一个小型的企业一样精打细算,甚至负债经营来维持自身的运转和后代的培养;另一方面,家庭作为情感港湾和避风港的功能,在过度劳累和经济焦虑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婚姻越来越像是一场为了抵御风险而进行的资产合并,而生育则变成了一项风险极高、回报周期极长的不确定投资。在这种背景下,年轻人选择“不生”,甚至“不婚”,绝非什么道德堕落或观念偏差,而是一种在严酷经济现实面前被迫做出的防御性反应,是一种近乎悲壮的理性计算。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劳动者阶层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一种消极抵抗——既然由于工资过低和生活成本过高,我无法维持自身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那么我就拒绝提供新的劳动力商品。这就像一场发生在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罢工”。

综上,当代的生育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爆发。资本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雇佣劳动,它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然而,资本无限追求积累的本性,又驱使它不断地破坏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它在生产领域压榨劳动者,在消费领域剥夺劳动者,最终使得劳动者无力承担繁衍后代的重负。这构成了体制自身一个巨大的、难以克服的悖论:它正在吞噬掉维持其未来运转的最关键要素——人。面对这一深刻的结构性危机,任何仅仅停留在口号呼吁、道德说教或是隔靴搔痒式的微调政策层面的努力,注定都是徒劳的。只要劳动力的商品属性不发生改变,只要居住、教育等基本生存需求依然是被资本逐利逻辑所主导的商品领域,那么劳动力再生产链条的紧张与断裂就将是一个无法逆转的长期趋势。这并非年轻人的错,而是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经济基础运行逻辑的必然映射。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问题出在国内!
  2. 市场经济严重偏离社会主义路线
  3. 他们在背后打的黑枪,我们会一笔一笔记着!
  4. 山雨欲来——那年,一个七十三岁老人的孤注一掷
  5. 日本正在恐惧
  6. 下午察:提防“返乡滞乡”意味着什么?
  7. 周恩来:戴季陶是右派中最危险的一个家伙,毛主席如何批判戴?
  8. 在琉球教书十年,发现当地人对几个敏感问题非常谨慎
  9. 刘振起:市场啦,经济啦,我们还有啥?
  10. 下架五年期存款,银行也受不了
  1. 元龙:丢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国民党化,才会引来日本侵犯!
  2. 关于耿、黄集团和九十一人大字报事件的历史考察
  3. 谁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4. 分田单干的恶果与实事求是
  5. 【!】娼妓业的存在状况是阶级剥削程度的指示器
  6. 人民群众开始进入“觉醒时代”,让哪些人惊恐万状?
  7. 学生荒,提前三年到来?
  8. 就业形势现在到底有多严峻
  9. 骗子怎么成了首席科学家,大学通报不能语焉不详 | 新京报快评
  10. 吴铭:金融,只会祸乱,不会造福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是与非:吵了几十年,有些事该说清楚了!
  3.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4.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5. 令人“窒息”的聊天!
  6. 郝贵生 | “不要独尊马术”说明了什么?
  7.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8. 严重后果正在显现
  9. 争鸣:刘道玉的真实遗产
  10. 吴铭:就金融问题就教于李先生
  1. 毛主席: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2. 智利共产党的回归?
  3. 元龙:丢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国民党化,才会引来日本侵犯!
  4. 日本正在恐惧
  5. 工作在高处,生活在底层——工地农民工的吃喝拉撒睡
  6. 骗子怎么成了首席科学家,大学通报不能语焉不详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