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资产阶级往往会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行资本主义制度之实。在社会主义政权之下,这种修正主义便成为剥削阶级主要的反革命形式。它借助“原理过时”“唯生产力”“初级阶段”“和平斗争”“阶级调和”等一系列修正理论,试图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把工人运动引向与资本主义妥协的道路,最终使社会主义制度蜕变为资本主义道路。
其中,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产生的修正主义尤为独特。“特色修正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特色资本主义”,它的典型表现便是“唯生产力论”。这种理论以生产力不足为借口,声称还不能进入社会主义,因此必须继续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一面,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存在寻找正当性。然而,事物的发展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也不是说某个社会形态之后必然自动走向下一个社会形态,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它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走向社会主义。这里的“生产力不足”,并不等于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作为一种关系会存在,但这与国家性质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确实强调生产力是根本的革命推力,但并不是把一切社会现象都简单归结为生产力因素。
更何况,在当今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早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桎梏。例如人工智能已能替代大量劳动,这本应为人类解放提供物质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却成为新的剥削工具。因此,“唯生产力论”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篡改和修正,它的真实目的就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与此紧密相关的,是所谓的“初级阶段论”。这种理论直接建立在“唯生产力论”的基础上。它宣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物质条件落后、按劳分配尚不能完全实现,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国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进入社会主义。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实际上偷换了概念。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剥削阶级作为整体被消灭,资本与市场的有限运用,根本目的仍是为了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然而“初级阶段论”却回避了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二是政权归属的问题,而空谈所谓的发展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想走资本主义。它把利用资本与市场偷换为资本主义的资本关系,实质上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更严重的是,这种“初级阶段论”把初级阶段当作一种永恒的状态。理论上它或许承认会结束,但实际操作中,它所维护的却是资本关系的长久存在。当生产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它仍然提出“初级阶段”作为借口,那么它的真实意图只能是维持资本关系,替资产阶级统治提供理论辩护。
由此可见,这种所谓“特色修正主义”,正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社会主义”为幌子,维持和巩固实际的资本主义统治。至于“外部煽动论”等,也不过是这种修正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一种理论而已。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