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2页)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所作的最概括、最精辟的阐述。这一简明的原理,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区别开来。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者,虽然也承认客观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他们的唯物论只限于对自然界的认识,而对于社会现象,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解释却是唯心主义的;他们把精神、思想、观念等看作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的根源,认为社会发展的原因是人们的思想动机引起的,是某些英雄人物决定的。马克思第一次把唯物论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认识上。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这一极其重要的发现,宣告了唯心主义在理论上的彻底破产。“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性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第37—38页)所以,“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第37页)。恩格斯的这一高度评价,充分说明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政治、法律、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政权的变革起着决定作用。但上层建筑的变革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冲突的反映和解决矛盾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第3页)。
既然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群众的历史。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把社会发展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意志的唯心史观。
毛主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毛主席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论》)又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毛主席反复强调人的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性,强调参加三大革命实践对于形成人的正确认识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对唯物论的反映论的重大发展。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这是千百年来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哲学领域斗争的根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那末,生产方式的变革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呢?马克思进一步阐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原理。
197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解说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