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1日
【来信】
编者同志:
最近报纸上号召大家多读点书,我们机关里好多同志每天都挤出时间来读了。可是问题也发生了,就是究竟多读点理论书好还是多读点文艺书好?有的同志认为,应该读理论书,因为读理论书才能比较系统、全面地增长知识,提高思想水平文艺是不能代替理论的。有的同志不同意这个看法,说文艺书同样可以达到增长知识、提高觉悟的目的,而且文艺书感染力比理论书还要强,书中人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人永铭心版久久不能忘去;同时,读起来也不会象理论书那么枯燥乏味。
当然,业余读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不必强求一律,但是,一个青年干部应该多读点理论书还是多读点文艺书我们总觉得还是一个问题,请你给我们回答。
读者 张君丽 夏风
【复信】
张君丽 夏风同志:
读到文汇报编辑部转来的信,觉得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
一个人业余时间,欢喜读什么书,每个人的爱好不同,自然不必强求一律。譬如有人欢喜看京戏,有人却欢喜看话剧;有人欢喜多读一些经济理论,有人却想集中精力多看哲学。这会因各人阅历、年龄、工作特点的不同而不同,不可能完全一样。对于一般的青年,恐怕是理论书和文艺书都要读,因为两者都有它的作用。如果是担任工作的青年干部,我的意见是首先要努力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多看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书。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党的重要文件,首先是毛主席的伟大的著作,是每个人都要学的。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是不对的。党教导我们:每一个干部、每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都要努力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对于提高觉悟、认识形势、指导工作、分析事物、判断是非,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连写书的作家都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才能写出好作品来,难道读书的人就不需要学理论吗?好的文艺作品自然也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但却不能代替理论学习:第一,理论书提供的是完整的理性知识;理论是把许多生活现象集中起来,经过分析研究,加以总结,去芜存菁,向我们扼要、明确而系统地指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生活的真理,什么是正确的思想和什么是错误的思想。文艺作品通过形象和故事,能够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动和深刻的教育,但它只能反映一件事、一个过程,不可能象理论书这样提供完整的理性知识。例如你可以从回忆录、小说、历史故事当中具体了解党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区的斗争生活,但如果要清晰地了解党在过去卅多年的斗争历史和主要经验,就要看《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等党史。不管什么文艺作品,也不可能把卅年革命斗争中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变化都写到。第二,学理论,除了提高觉悟外,还要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毛主席的著作,才能够使我们完整地学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正确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这是任何文艺作品所无法代替的。例如我们在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矛盾的变化,但难道有什么文艺作品能够把《矛盾论》中所分析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都写出来吗?第三,是我的一点体会:学了理论,对文艺作品就能理解得更加正确,欣赏得更加深入。就同一个蕴藏丰富的铁矿,只有当你有了地质知识,有了勘探设备和采矿设备时,才能够把铁矿石最充分地开采出来。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思想水平,碰到有的作品就会分不出精华和糟粕,甚至还可能因吸收错、理解错而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教训是很多的。

至于说“理论枯燥乏味”,那也是不对的,枯燥乏味的理论文章是有的,正同有枯燥乏味的小说一样。但好的理论书,却总是写得生动活泼,逻辑严密,有一种很吸引人的思想上的力量。毛主席的著作就有很强的文艺性,文字口语化,生动活泼,非常容易看懂。当然,读任何理论书都没有看小说那样容易,因为理性的知识已经删去了很多次要的、枝节的东西,突出了事物的本质;要比较深入地体会它就不但要看,而且还要想——动脑筋思索。只背名词,而不领会其精种实质,联系实际,作为自己思想和工作的指针,这种教条主义的读书法是不对的。如要领会精神实质,就一定要开动脑筋;要联系实际,就一定要研究书上所讲的和自己目前所处的时间、地点、条件,这当然比看小说要难一些。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每一句话含义都很深刻,要领会得深,你非仔细想一想不可。这自然不能象看《林海雪原》那样一口气看完,甚至为了要晓得杨子荣生死如何而跳过几页。不过,如果把需要动一番脑筋去倾会也叫“枯燥”,我看是不妥当的;说得严格一些,这是思想上有些偷懒。现在一般情况是:爱好文艺作品的人很多,对于青年人,这并不奇怪,青年可以多看一些文艺作品。但如果以为看小说可以代替理论,那就有些偏了。对于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要有一种迫切的要求。去年大跃进中,上海工人就有这种迫切的要求,打破了迷信,克服了困难,为什么我们干部反而不如工人,以为“枯燥”呢?象《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等理论书,每一个干部都要认真看的。目前强调认真多读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书,是很必要的。
文艺作品有不同于理论书的特点。青年人最欢喜看文艺作品,是一种合理的现象,因为文艺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显示革命的真理的。它特别适合于生动活泼的青年人的性格。社会主义的文艺作品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服务的方法,不是把生活过程抽象化,舍去一切感性的东西而只把它的“骨头”总结出来;而是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经过研究,围绕着一个主题,有选择地描写某一个生活现象和它的发展过程。通过生活现象的典型化,从生动的个别事物中体现普遍的真理。因为写的是人的活动,所以社会主义的文学作品总是根据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用艺术形象告诉读者应当做一个怎样的人,应该反对怎样的人;应当怎样生活,不应当怎样生活;怎样认识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和事,怎样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问题。文艺作品的思想意义就集中表现在教育我们应当怎样生活这一点上,最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成为“生活的教科书”。青年人正在成长的时期,生活经验是不多的,所以那充满共产主义精神、歌咏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作品,能够起巨大的教育作用,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克服种种错误思想。典型的艺术形象的确能够深深铭刻在人们心里,发生长久的影响。艺术作品不但有思想教育的意义,还能满足人们美的要求。人的文化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劳动人民不但要求不断地认识世界、懂得更多的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求用美的观念来改造世界,要求有更多美好的事物使自己获得愉快、休息和精神上的享受。美的观念有鲜明的阶级性,那些没落阶级的人,以最卑鄙、最丑恶的事物当作最“美”的事物,所以在作品里也拼命写谋杀、色情、恐怖之类的东西。劳动人民美的要求发源于对生活的爱好,美好的事物,首先就是为美好的生活而斗争的那些革命英雄的精神品质。好的文艺作品,可以使我们看到更典型、更符、合劳动人民美的理想的那种生活,比自己所经历的生活更美的那种生活,这种作品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上更加共产主义化,更加憎恶生活中丑恶卑鄙的行为,使我们的感情更加纯洁,扫除那些不健康的剥削阶级的爱好和趣味。由于文艺作品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具体深刻地理解很多理论书所概括的经验。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对理论和文艺都有很高的修养。可见读理论书和读文艺作品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推动,并不是抓住一样就一定要贬低、摔掉另外一样。

还有一样很重要的,这就是历史。现在业余读书中,有兴趣读读历史的似乎不多。其实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国一八四〇年以来的历史。历史不但可以使我们了经过去,并且使我们掌握生活发展的线索,扩大眼界,提高思想水平,使我们对今天很多现象观察更深刻、更切实。历史也是很有味道的,有丰富的、广阔的知识。
以上这些都只是个人的看法,只当作一个同志谈心时交换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讲偏了的地方,还希望指正。致
敬礼!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