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传》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带有根本性质"?
毛主席在文章中说:"《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诬蔑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宣传"。
而仅仅半年前(1950年11月25日),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战死朝鲜沙场。刚刚得到消息的毛主席说:"中国的历史是由革命者的鲜血写成的。"
这个“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以劣绅侮蔑农民,以个人奋斗侮蔑组织起来,以改良侮蔑革命,因而实质上是"侮蔑土地革命,污蔑历史"--毛主席反复运用"诬蔑"这个词,表述的不仅是他本人--而是刚刚以千百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得发言权的革命本身受到的,来自知识、社会和历史舆论方面的伤害。这就是毛主席作为人民领袖的胸怀,更是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清醒和远见。
中国王朝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的基础是土地制度。而中国历来王朝统治阶级都是“率兵之土,莫非王城”,农民是被剥削压迫的群体,农民运动要解决的也是土地问题,不解决土地问题就无法解决农民问题,也无法撼动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而中国历史上的这种土地制度的演化,到最后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统治体系,至少自明以来,乡绅和地主阶级成为王朝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的主要承载者。这样的权力体系和结构,就使得 地方豪绅力量竭力镇压各种形式的农民运动,他们就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帮凶和统治阶级文化的传承者。到了后来,这些地方乡绅在革命面前就成为了改良主义的有力支持者。
包括毛主席在土地革命中打倒军阀,本质上还是根本上解决中国土地问题。因为军阀的根子就是地方上的土豪劣绅,所谓军阀不过是最大的几个土豪劣绅罢了,国民革命要成功,之所以需要一场农民革命、农村革命、土地革命,就是因为农民革命、农村革命所针对的就是军阀统治的根子,军阀统治的根子在基层、在地方,它是通过榨取、控制地方起来的,而离开了对于地方和农村的掠夺,离开了地方和农村在财政和人力上的支持,军阀的统治就必然会瓦解。
所以毛主席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凡40年都没有成功,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认识到:打倒军阀就必须打倒地方势力和土豪劣绅,从而铲除军阀的根子。而这就是农民革命、农村革命在中国现代国民革命中的意义所在。所以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中国的农民革命,就能更好地理解毛主席说的"好得很"和"糟得很"的问题,也就明白了农民革命不是打家劫舍,不是痞子造反,而是从基层去建立一个现代新国家的必由之路。更能理解为何毛主席一定要批判《武训传》,而且严重地提出《武训传》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
毛主席批判的电影《武训传》所讲述的故事:武训以兴办"义学"为名,购置大量田产、收取田租、放高利贷的活动,正是以一种“恩施”的名义遮住了其为地主阶级服务,剥削压迫农民,甚至给农民和农民子弟灌输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文化的实质,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千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历史上一切中国社会改革和改良的目标也都是围绕着土地制度而展开的。毛主席在其著作《毛选》中,开篇和第二篇都在谈中国革命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足以看出毛主席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透彻深刻——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谁掌握了农民,谁就将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将赢得农民"。
所以批判《武训传》这个“带有根本性问题”根本上就是关于两条道路的斗争—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因为:
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人,就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
具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人,就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就是资产阶级要按照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无产阶级要按照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而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必须强调向社会主义的目标前进,因为后退到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毛主席才说:"个体农民,一家一户,增产有限。难道可以说(过渡时期)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又不走资本主义道路吗?"
往后发展,《武训传》就是修正主义者在文化艺术领域上的前奏!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