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tankvv · 2025-11-06 · 来源:tankvv公众号
字体: / /
只有始终以“感性实践”为原点,既认清形而上学的来源,又以实践需求衡量思想的价值,才能真正跳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让思想回归服务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

任何思想都开始于现实生活,哲学亦不例外。形而上学虽看似远离日常,却在深层束缚并影响人的生存。它与具体科学同源,最初均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只是科学聚焦于解释具体现象,而哲学始终试图探寻现象背后的“最终原因”,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诉求,正是找到这一“绝对第一的原因”,以确保人类生存的确定性。

古代朴素世界观中,人们将水、火、土、气等自然物视作宇宙本原,甚至敬拜火神、太阳神;可当人类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现自然物可被人力掌控后,便转向实体、存在、无等更抽象的概念,试图从这些范畴中寻找“绝对第一因”。但在对第一哲学与神学的思辨中,“主客对立”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渐显现:近代哲学用主客关系取代了传统形而上学对“第一因”的直接追寻,前期侧重客体,笛卡尔之后转向侧重主体,可康德之后的“主体极端化”反而掏空了主体自身,最终哲学走向“绝对同一”或“绝对精神外化”,现实的丰富性被遮蔽。黑格尔哲学虽能梳理过往思想的生成逻辑,却将未来归于“绝对精神的支配”,人沦为被动接受者,主客对立的困境不仅未解决,反而回到了原点。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本质上是对“以主客体二元论为基础的所有形而上学”的批判。但需明确的是,批判形而上学,不是要否定形而上学本身,而是认清形而上学的来源。任何一种思想都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形而上学的各类体系,本应是感性实践活动中生成的观念的系统化总结;而非反过来,让现实实践屈从于脱离感性、脱离生活的抽象形而上学框架。

马克思曾以笛卡尔为参照,笛卡尔的物理学以物质为唯一实体,建立在对外部对象的感知之上,是唯物主义的;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却脱离了这种“感知根基”,将自然界与人的思想观念割裂。这种矛盾在当时很普遍,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既是唯物主义者(在具体领域遵循物质规律),又是形而上学哲学家(在根本层面坚持主客分离),而这正是传统唯物论与观念论的共同局限——二者都从“主客体关系”出发考察认识过程,却始终未能突破二元对立的框架。

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哲学时期,观念论逐渐占据主导,它从主体(精神)出发,将包括感性在内的一切都抽象化为精神范畴;传统唯物论虽承认物质的客观性,却仅从“直观形式”“客体视角”理解感性,完全忽略了主体的能动性,导致物质与精神始终处于割裂状态。正是为了克服这种“要么偏向精神、要么偏向物质”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费尔巴哈才提出以“感性”统摄二者:在他看来,“感性”是天然连接物质与精神的桥梁,它既关联着人的肉体感知(对应唯物论所强调的物质基础),又包含着人的主体体验(对应观念论所关注的精神维度),本应能打破“主客分离”的僵局,让认识回归人的现实感知。

可遗憾的是,费尔巴哈最终未能真正把握“感性”的本质,他违背了“思想源于现实生活”的根本逻辑,将“感性”理解为观念型的东西,而非现实的、实践的感性,导致“感性”被重新精神化。这一偏差让他走向“爱的宗教”,把“爱”视作某种神秘力量赋予人的东西,而非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的情感,最终仍未跳出形而上学的框架。

这一逻辑延伸到思想学习与实践中,便指向一个核心认知:当我们学习一种思想的时候,不是要盲目认同它或全盘否定它,而是判断它是否有助于我们的学习或生活实践。一切知识的根基不在外在于人的抽象体系中,而在我们自身的实践体验里,一种思想是否有价值,关键看它是否符合我们的感性需求,是否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参与现实生活;而非要求自己削足适履,去迎合某个外在于自己的集体、观念或者思想体系。只有始终以“感性实践”为原点,既认清形而上学的来源,又以实践需求衡量思想的价值,才能真正跳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让思想回归服务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元龙:为什么用《沉默的荣耀》烈士的鲜血,敬国民党一杯?
  2. 荒谬至极! 凭什么“假设”蒋介石会比毛主席做得好?
  3. 林爱玥:如此厚此薄彼,如何服众?
  4. 洪学智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后,毛主席亲去探监:你还有什么要求?
  5. 房贷断供率翻倍了
  6. 毛主席在庐山会议上的即兴脱稿讲话(完整版)
  7. 普遍真理为什么有片面性——谈“发展是硬道理”
  8. 人们反感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虚假叙事”
  9. 从“误解”到“志愿”:我为什么不可能“唱反调”? ——致所有指控我为“境外势力”的人
  10. 杨振宁对“前三十年”研制原子弹氢弹的独特解释:兼谈邓稼先“被救”
  1. 是与非:吵了几十年,有些事该说清楚了!
  2. 德纳 | 农夫山泉事件后续:HPV宫颈疫苗背后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3. 彭胜玉:全民族满13岁女性注射HPV存在整个民族遗传被改造的重大风险,不能因小失大,这个风险不能冒不值得冒
  4. 金灿荣:为什么今年的对美斗争策略和之前不一样了?
  5. 终章:我最后的忧思
  6. 小岗村不是单干
  7. 湖北三化,让我害怕
  8. 元龙:为什么用《沉默的荣耀》烈士的鲜血,敬国民党一杯?
  9. 为什么越南是修正主义?
  10. 地方政府:我把你外婆作价一百万两卖给你自己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3. 井冈山观心 |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是否准确地预言了苏修与越修的资本主义复辟?
  4.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5.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6.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7.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8.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9. 令人“窒息”的聊天!
  10.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1. 终章:我最后的忧思
  2. 房贷断供率翻倍了
  3. 是与非:吵了几十年,有些事该说清楚了!
  4. 小岗村不是单干
  5. Ksliu肖志夫:特朗普称与中国领导人会晤取得“12分”“巨大成功”
  6. 德纳 | 农夫山泉事件后续:HPV宫颈疫苗背后你所不知道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