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小岗村不是单干

张之权 · 2025-11-01 · 来源:作者投稿
字体: / /
不管怎么说,树立小岗村典型的目的是达到了的,是成功的。

近来我在网上连续看到有几位先生拿大寨的集体经济和小岗村的单干进行优越性的比较,振振有词,条分缕析,头头是道,说得天花乱墜。但是他们都是唯心主义者,除了对大寨 的描述有可取之处外,其余的废话很多。言不及义,叫人听不下去。

我们整天告诉大家要搞唯物主义,不要搞唯心主义,这些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有的可能还是教师,满嘴唯心主义,怎么可以去教导别人?

小岗村不是单干,不要睁眼说瞎话。

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别的本事,主要的武器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和地主在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中组成一对矛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除了极少数躲进人迹难至的深山老林的人独自耕作勉强求生以外,大凡政府统治所及之处的农民,是不会处在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外的,也就是说纯粹的农民的单干是不存在的。土地的所有权是地主的,收获的产品支配权整体上说也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即使个别的农民有自己的土 地,他也脱离不了政权的干与,因为政权是代表地主阶级的。政权和农民的关系也是生产关系。

在这里,我们的同志要把握的是“生产关系”四个字。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都各自组成它们的生产关系。这是客观存在,摆脱不了的。这些关系都是剥削与被剥削 、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每一个革命都是改变生产关系。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为主导的封建生产关系,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上面没有了剥削者和压迫者,农民和农民是平等的关系,这时管理农民的是政府,因为政府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以,农民和政府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是,在几亿个体农民中间的平等关系是不可长存的,只需数年就会产生两极分化,这是必然的。所以党和政府迅速将农民组织起来,产生了集体和个体的生产关系,这当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说这些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向同志们表明,到目前为止的农民,是离不开生产关系的,不是在这个生产关系中,就是那个生产关系中;不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单干”是不存的。

农民“单干”这个词是新中国才有的。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根据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在全国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组织起来,将个体的农业经济变成集体经济,从而消灭农村的私有制。这也是党的“一大”纲领的要求,是共产党成立的初衷。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 、恩格斯和列宁对于消灭个体农民的私有制多有论述。例如:

——我们永远也不能许诺小农给他保持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 。【《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Ⅳ—311页】

——如果我们所许的诺言使农民哪怕有一点借口设想我们是要长期保全小块土地所有制,那就不仅对于党而且对于小农本身也是最坏不过的帮倒忙。这就简直是把农民解放的道路封闭起来并把党降低到招摇过市的反犹太主义的水平。【《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Ⅳ—312页】

——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私人的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Ⅳ—310页】

列宁也说过“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的话。

这样的语录还有一些。陈云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些马列的书还要不要遵循呢?这些理论论述是不是从社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呢?我认为,这些理论是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反复复的千万次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们的真理性是不可动摇的。如果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理论可以不坚守,可以“不唯书,只唯实”,可以随时被修改,怎么谈得上“坚持马克思主义” 呢?陈云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提法,表面上好像很重视实践,实际上更表明他是机械唯物论者,搞得不好,就是机会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真理的关系,是辩证关系。人的正确认识不是靠一次实践完成的,一次实践获得的认识还是感性认识,以此感性认识再付诸实践,能获得验证者,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经过了无数次实践验证了的理性认识,对于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这一点必须承认。自然科学的许多结论都是这样,以科学结论写成的书,不遵守是不行的,是要闯祸的。“不唯书”的提法是不妥的。社会科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支持小农个体经济的论述也是不能不遵守的。

将农民组织起来,在老解放区早已实行,那时主要是搞互助组、合作社。因为他们就全国来说是少数,单干在当时没有成为一个问题。解放以后,在全国范围推行集体化,这个集体化的发展过程是,互助组——初级合作社 ——高级合作社 ——人民公社 。党的政策是“自愿加入”,实际执行过程中,“大势所趋”是能够带来压迫感的,有些中农并不真心愿意马上入社,经不住反复动员最后都入了社。客观地说,大部分经营得好的人民公社是增产的,入社后并不吃亏,多数人心安理得。经营不好的社,农民粮食不够吃,就会要求退社。退了社就是单干。所以,农民单干,只是相对于集体而言的。小岗村的单干就是这样产生的。

入社和退社,都是农民队伍内部的问题,小岗村农民当年要求退社 ,不是敌我矛盾,没有深仇大恨。据传有写血书、盖手印、发誓言的激烈行为,也不能说这是敌我矛盾的表现。农民是没有错误的。一家大小要吃饱饭,只能是怎么好就怎么来。

当年安徽是穷省,我的战友转业到安徽,按级别应该拿70多元的工资,报到时领导强调安徽财政困难,只给每月50元。吃皇粮的都如此,农村的困难更大。虽然走了集体化道 路,底子太薄,短时间还是难以翻身。小岗村农民急了,要求退社单干。

关于农民的生产力高低的问题,是单干的生产力高呢,还是集体的生产力高?在组织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党的高级干部分歧很大,这些人集中在政府部门,支持毛主席的人少,受毛主席批评的人多。如,农业部长邓子恢提出了对于雇工、贸易、借贷、租地不加限制的“四大自由”,即雇工自由、贸易自由、借贷自由、租地自由。毛主席尖锐批评这是依靠富人即依靠资产阶级 的纲领性提法(注:1981年决议肯定了邓子恢的意见)。在三年困难时期,刘少奇提出了“三自一包”,即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理由是农民单干积极性高,产量高,有利于渡过困难。

我们知道,毛主席最重视一切从实际出发,他知道农民集体生产的困难,也说过单干暂时有增产的可能性的话,1959年他还向全党发过《党内通讯》,支持农民对粮食的瞒产私分,为什么要那么坚决地反对四大自由和三自一包呢?有一次毛主席说了这样一番话:

“有些同志,对于党的决议和党长时期中提倡的政策,差不多根本不理,似乎没有看过,也没有听过,不晓得什么道理。比如互助合作这件事,多少年以来,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延安,在那一个根据地都搞过,却等于没有看见,没有听见。”“有些同志对于党的决议或长期提倡的一些政策,一些纲领,根本不理,自己单另搞一套。”(《毛选》五卷209页)

这不得不从共产党的战略上进行考量。不论如何强调单干,不论如何强调单干能够增产,客观上农民单干的增产是极其有限的,个体农民的土地是小块土地,既不利于大机械化的展开,不适于现代化的飞机播种和施肥,也不利于灌溉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的农业必然走向大机械化和现代化,社会主义不改造它,资本主义必然也会吃掉它,不会让它像“钉子户”那样在大片农田中存留他一亩三分地。更难回避的是,遇有天灾颗粒无收怎么办?主要劳动力有病甚或死亡濒临倾家荡产怎么办?从长远考虑,共产党人是搞社会主义的,是消灭私有制的,是入党时有过宣誓的,不宜于顽固地支持农民的单干。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高级干部的心不齐,是单干问题长期纠缠的主要原因。1953年到1957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难度非常大,超过农业。但那时干部心齐,刘少奇 、邓小平、陈云、薄一波等个个都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家,个个都是能人,原定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的任务,一个五年计划就完成了。建国初期的资产阶级捣乱,囤积居奇 ,物价飞涨,经过陈云等人一顿操作,几个月就搞定了。这都是我们亲眼所见的。人心齐则无往不胜。

小岗村单干问题的出现,巧在时间点上。如果要求退社的时间是在毛主席生前,就不会有太大的动静。问题发生在毛主席去世之后,邓小平登上了权力顶峰,而他从建国以来在如何发展经济问题上和毛主席是有分歧的,于是小岗村适时被树立为典型。这是冲着毛主席来的,这是冲着要解散人民公社来的。

既然小岗村被树立为典型肩负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国家就不能让其自生自灭。而小岗村十分孱弱,让他们搞纯粹的单干必定撑不下去,必须在保留他们的单干之名的同时,剥去他们的单干之实,给他们注入强身剂。具体做法是安徽省财政厅和小岗村建立合资公司,由财政厅的人任总经理,财政厅出资金,小岗村出土地、出劳动力。

这样做有两个不合理之处。

既然作为全国农民的典型,农民的首要品质是勤劳。小岗村农民肯定是勤劳的,那么勤劳致富应该是它的内因,小岗村现在展现的一切建设成果,高楼、道路、会堂、场馆等等,主要都应该是他们的内因完成的,全国人民要学的应该是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典型单干的生命力不够,小岗农民就凭每家几亩地单干是无论如何盖不起公益性质的高楼大厦的!

共产党发展农村经济的最终目的,不是解决农民每餐几个窝窝头管饱的问题,而是要消灭三大差别,实现更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 。要消灭的三大差别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现在的河北周家庄人民公社、河南的南街村人民公社和大寨公社据说都做得很有成绩,他们做到了乡村城市化,公社 发展了工业,农民也是工人,这就是毛主席当年说的亦工亦农。毛主席当年要的就是这个前景,而且还有更高的前景。只是苏联逼债,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投资两弹一星和国防重工业,没有别的来源,只有靠农业支撑,农民付出太多,缓不过劲来。毛主席没有等到这一天。我常常想,当年那么大的困难和任务,如果不是毛主席威信高压住阵脚及调配得当,我们还要吃更大的亏。

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小岗村个体农民是做不到的,他们不是神仙,邓小平也不是玉皇大帝赐给他们神力。要它冠冕堂皇存在下去,外因成为主要因素。安徽的领导人特地从安徽省财政厅(注意是财政厅不是文化厅)安排了一个名叫沈浩的干部去小岗村当支部书记,目的是便于从财政拨款上支援小岗。到目前为止究竟给小岗拨了多少钱?有人做过调查,我们已知的是千万元以上。沈浩为了拉财政帮助,到处干杯,五十来岁累死加醉死在小岗村。(我从内心认为沈浩是个好同志。)被宣传为穷得要饭的小岗村,要写血书进行控诉了,他们的支部书记有钱能够到处请客干杯,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心术不正之徒 ,至今 还在嚷嚷“写血书”,你们为什么不嚷嚷请客干杯的壮举和豪华呢?每次的请客干杯应该有写血书的人到场,他们可现身说法呀!“哀兵必胜”有求必应呀!想想那些写过血书的农民,饿得要死的农民,能够举着酒杯向阔老们求施舍,这也叫单干的优越性吗?

小岗村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这时宣传他们是单干典型,就不符合事实了,他们和公社脱离了生产关系,却和安徽省财政厅结成了新的生产关系,成为特保户。这不是单干,是和安徽省财政厅打伙干。这种情况相当于部队作战时,领导给自己喜欢的人先宣布为战斗英雄,然后将整个部队的战果拨一部分记在他的功劳簿上。当然在部队谁也不敢这么做,这只是打个比方。但是安徽的胆子大得很,他们就敢这样做,先宣布为典型,省里给小岗拨款搞建设,然后让全国来参观小岗的单干勤劳致富。

到目前为止,无论小岗村变得多么漂亮,都不算小岗那几户农民靠其内因自己挣来的,不宜为颂。因为,实际上,小岗村和省财政厅结成了不挂牌的“个体单干公司”,现在人们在小岗看到的一切成果,都是整个公司的成果,不是纯粹的小岗成果。这才符合实际。

农村支部书记是党内最小的职务,不是战争时期,也不是地下党特别的需要,按照党章规定,应该就地从农民党员中选举产生。为了伪造先进典型,他们竟违背党章规定,特地从省里派人到村当书记,而且是明目张胆地派财政厅干部包办一切,这是不是很可笑?那些管党务的同志,你们熟悉党章规定,你们说呢?

同志们,先生们!你们看:小岗是单干吗?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呢?在政治家那里,每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因果联系的,互相之间是环环紧扣的。问题的根源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我们看到,在1949年3月 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有人主张建国后主要是帮助私营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帮助国营企业的发展。农民不需要组织起来,而是让其自流。毛主席当时批判了这种观点(请看《毛选 》第4卷),并且在建国后给他们取了个名字叫“走资派”。毛主席去世后,他们推倒了毛主席建立的人民公社,树立小岗村典型是推倒人民公社计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私营企业的发展解决它们的劳动力问题。如果不解散人民公社,农村劳动力限制在公社,城市劳动力不够用,私营企业发展不起来。公社解散了,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廉价的农民工蜂拥入城,帮助了私营经济的大发展。

因此,公社解散后,中国的资本主义有一个迅猛的发展,国家和企业主们实现了暴富,成为当代世界一大奇迹。国家的暴富,这一块是农民对国家的贡献,应该的,值得高兴的。不应该的是,暴富的中国人,有数以万亿计的财富流向了国外,而这都是亿万农民工创造的,白白地流入了他们的口袋,还不承担任何风险。资产阶级这一块,要具体分析,有一小部分实业家思想进步,有的甚至有共产主义思想 ,他们是为国尽忠的,我的批评不包括他们。

最后,不管怎么说,树立小岗村典型的目的是达到了的,是成功的。

(2025年10月15日)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王卧龙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是与非:吵了几十年,有些事该说清楚了!
  2. 欧洲金靴:《澎湖海战》,并不符合「新中国价值观」
  3. 德纳 | 农夫山泉事件后续:HPV宫颈疫苗背后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4. 伟大之上的伟大
  5. 彭胜玉:全民族满13岁女性注射HPV存在整个民族遗传被改造的重大风险,不能因小失大,这个风险不能冒不值得冒
  6. 当疫苗成为“宗教”:我们为何痴迷于向全民注射?
  7. 吴铭:何谓“收割”
  8. 子午 | 被民族主义反噬的《澎湖海战》
  9. 请谨慎对待疫苗:了解风险,守护健康!
  10. 胡伟武:鲜活的毛泽东思想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令人“窒息”的聊天!
  3.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4.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5.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6.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的谎言,从哪儿来的?
  7. 欧洲金靴:切莫误做历史嫁衣
  8. 真理派缺真理,凡是派不凡是
  9. 是与非:吵了几十年,有些事该说清楚了!
  10. 从“卖地”到“卖权”:财政模式的结构性异化与无产阶级立场的辩证反思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3.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4.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5.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6. 1988年,杨振宁痛批那部纪录片
  7.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8. 吴石将军的牺牲并非偶然!违背了基本原则!
  9.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10. 谁在扮演赫鲁晓夫?——对“非毛化”思潮的唯物史观批判
  1.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2.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3.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4. 杨振宁的贡献有多大?
  5. 为什么城里捡垃圾的老人越来越多?
  6. 几道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