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尔巴哈论》解说
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的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不仅已经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还扫除了封建主义的残余,经历了工业革命。英国早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初就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在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越来越扩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了。在这个时期里,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工厂的劳动条件急剧恶化,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物价不断上涨,工资不断减少,工作日不断延长,生产中伤亡事故日渐增多,疾病和死亡率日益提高,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就日益加剧。
总之,十九世纪的上半叶是一个无产阶级处境不断恶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的时期。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虽然早在工业革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只有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时候,才开始走上了有组织斗争的道路。
例如,英国工人阶级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初就开始了为改革选举制度的斗争。在斗争中,工人们逐渐组织起来了,并建立了全国性的组织。1832年成立了“全国生产协会”,1834年又成立了“全国生产大联合会”,当时参加的人数有50万之多。
从1835年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即历史上著名的宪章运动。英国的工人领袖之一洛维特(1800—1877年)创立了“伦敦工人协会”,投入了为争取普遍选举权的斗争,并起草了“人民宪章”,向国会提出了六点要求:“(1)精神正常并且没有犯过罪的一切成年男子都有普选权;(2)议会每年改选一次;(3)议会议员支薪,使没有财产的人也能够当代表;(4)为了消除资产阶级方面的贿买和恐吓,选举采用秘密投票的方式;(5)设立平等的选区以保证平等的代表权;(6)取消纯属形式的300英镑地产的代表资格限制,使每个选民都同样有被选举权。”[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16—517页。]
在“人民宪章”的影响下,1838年夏天英国各地都纷纷召开了群众大会,热烈地拥护宪章。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格拉斯哥的群众大会,参加的人数有20万,曼彻斯特的群众大会,参加的人数有40万。许多人在会上还宣传:只靠抗议还不能消灭暴政,要想消灭暴政,必须运用武器。
1839年2月4日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宪章运动全体代表大会,即“全英工业阶级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的成分虽然还包括其他的社会阶层,但它的基本群众还是工人阶级。1839年5月在宪章派的领导下,进行了第一次请愿。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25万人,但是这个请愿书很快就被国会否决了。“人民宪章”被国会否决之后,各地工人就纷纷举行起义和罢工,但是由于这些群众运动是自发的,无组织无领导的,不久就被政府的军队镇压下去了。
1842年前后,宪章运动又出现了第二次高潮。这次高潮比起上一次高潮来有许多显著的特点:第一,如果说上次参加运动的成分比较复杂,那末这次高潮便具有纯粹的无产阶级的性质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上次运动中除了有工人阶级参加之外,还有一些急进的资产阶级和小业主也参加了。在这次运动中那些急进的资产阶级和小业主由于害怕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式,先后都退出了宪章运动。因此恩格斯才说:“从这时起,宪章主义就成为没有任何资产阶级分子参加的纯粹的工人运动了。”[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3页。]第二,如果说上次运动还是自发的,那末这次斗争就是有组织有领导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次斗争中出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萌芽组织——“全国宪章派协会”。“全国宪章派协会”是1840年7月在曼彻斯特建立的。它是一个具有工人阶级政党形式的组织。当然,严格说来它还不能算是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因为它还没有明确的斗争纲领和斗争策略。但是,它已经有了一个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四百个地方分会,会员还要交纳一定的会费,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萌芽组织。正因如此,恩格斯才把英国的“全国宪章派协会”称作是我们时代的第一个工人政党。
1842年5月2日“全国宪章派协会”向国会提出了第二次请愿书。这次请愿书不仅签名的人数比上次增加了很多,有331万多人,而且在内容上也比上一次的请愿书前进了一步。它除了坚持“人民宪章”六点外,明确地提出了减税、政教分离、取消资产阶级和地主对机器、矿山、交通工具、新闻出版的独占、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日、废除贫民法、爱尔兰与英国分离等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但是,这个请愿书又一次被国会否决了。在国会否决了宪章派的第二次请愿书之后,英国工人阶级立刻又掀起了广泛的罢工示威运动。但是由于“全国宪章派协会”的领导者惊惶失措,没有进行任何组织工作,不到一个月的工夫,那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的罢工运动,又被镇压下去了。
从1843年开始,英国宪章运动就进入了长期低落的时期。这时候工人群众由于工人领袖的被捕和领导者的无能而逐渐感到失望了,宪章派的会员人数也随之大大减少了。以后,在1848年4月的时候,宪章派又进行了第三次请愿,结果仍然失败了。
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用事实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就已经走上了政治舞台,并起了国际工人运动先锋队的作用。它使英国的宪章运动成为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而不是停留在一般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水平上。正因为英国的宪章运动标志着工人运动走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进行有组织的政治斗争的阶段,所以列宁才在《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指出:英国工人阶级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6页。]
法国工人阶级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初也走上了独立斗争的道路,并举行了多次的罢工和起义。1831年和1834年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就是当时法国工人运动中的一项最重大的事件。
1831年11月里昻纺织工人宣布罢工,进行集会,结果遭到了资产阶级军队的袭击,于是工人们就立刻举行了起义,并占领了整个城市。这次起义是在“不是工作以生,就是战斗而死”“我们争取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是我们祖国的幸福和未来的保证”等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这次起义由于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没有得到其他城市工人的支援,不但没有能够乘胜夺取政权,反而被资产阶级政府镇压下去了。
1834年4月,里昻工人又进行了一次起义。这次起义的特点是;它比前一次起义的规模更加扩大了,斗争的政治性质也更加鲜明了。参加这次起义的不仅有工人,而且还有手工业者、小商贩、职员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分子。这次起义不仅提出了增加工资的要求,而且提出了为建立共和国而斗争的口号。但是,由于政府方面早有准备,这次起义也失败了。
法国里昻工人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向人们说明:法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不仅壮大了,而且开始组织起来了。它向世界表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的历史上已开始占居首位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俄文版,第525页。]。
德国的工人运动虽然比英法的工人运动开展得晚一些,但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也不断地加强起来了。
1843—1844年德国掀起了一个反抗饥饿的浪潮。这时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举行了起义,参加这次起义的工人有数千人之多。在这次起义中有些工厂和供销处被捣毁了,有些工厂的机器也被打坏了。这次起义在德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它向人们显示了德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说明了德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个新生的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当然,这次起义的规模还不算大,它的性质也有点象产业革命初期英法工人反对使用机器的自发斗争,但它决不是一次完全自发的斗争,它还是开始带有一点组织性和自觉性的斗争。因为在短短三天的起义过程中,纺织工人就曾经企图进行过联合的行动,并提出共同的要求。正因如此,马克思才向我们指出,西里西亚的暴动恰好发生在法国和英国暴动终止的时候,这就是无产阶级意识到自我存在的表现。
总之,1836—1848年英国工人阶级的宪章运动、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昻工人的起义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等,都说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时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也已经开始走上了有组织的道路。这时候,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提高了,斗争经验丰富了,开始产生了工会和工人政党的萌芽组织,开始出现了罢工、示威游行、群众大会、武装起义等有组织的斗争形式,从而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不过,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时候,无产阶级虽然已经开始组织起来了,但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还没有把经济斗争进一步上升到政治斗争,因此这时候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早期的自发阶段。列宁在《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这篇文章中,曾经描述过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工人运动的情况,他写道:“有过一个时期,工人敌视资本还只表现为憎恨自己剥削者的模糊情感、对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模糊认识和向资本家复仇的愿望。当时的斗争还只表现为工人的个别发动,工人破坏厂房,捣毁机器,殴打厂长等等。这是工人运动最初的、开始的形式。”[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6页。]
为什么这时候的工人运动还停留在早期的自发阶段呢?这就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正确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当时的工人运动还没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
工人运动的这种已经开始组织起来但还没有走上自觉道路的状况,就迫切要求社会提供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当时社会上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反动的、保守的就是空想的、非科学的。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也是脱离工人运动,因而也是不能指导工人运动的。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 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页。]。至于他们的门徒,有的甚至变成了反动的宗派,“一贯地一再企图削弱阶级斗争,调和对立”[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01页。]。
为什么当时还没有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呢?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科学的世界观。为了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有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了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又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是根本谈不上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并推动工人运动发展的。那末,当时哲学界的情况怎样呢?
我们知道,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居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之下,当然不可能出现什么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费尔巴哈发表了一系列反对种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著作,如《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等,就宣布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哲学,但它还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能成为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武器,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革命工具。
这样,就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面前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条件下,进一步改造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无产阶级中间宣传这种新的世界观,使它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列宁在说明当时哲学界的状况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面临的任务时写道:“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意的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物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在认识论领域中只限于改正费尔巴哈的错误,讥笑唯物主义者杜林的庸俗,批判毕希纳的错误(见狄慈根的著作),强调这些在工人中间影响广名声大的著作家所特别缺少的辩证法,这是理所当然的。”[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5页。]
后来,恩格斯在谈到他和马克思在这个时期中所面临的任务时也是这样讲的。他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地参入政治运动;我们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在西德意志的知识分子中间拥有信徒,并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有相当大的联系,我们负有义务要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见解,但同时我们必须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使德国无产阶级确信我们的见解的正确。”[ 《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2卷,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中文版,第342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在当时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作的第一次尝试。
但是,马克思以后并没有把这个《提纲》进一步加工而写出一部哲学著作来。这不是因为马克思在后来放弃了这个愿望,而是因为以后又有许多比这个更为重要的革命任务,使马克思一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马克思在1858年1月14日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还表示了他的这个愿望。他说:“如几时再有工夫做这样的工作,我要发大愿,用两三个印张对黑(格尔)发见的、但同时也是神秘的方法,作出合理的部分,使普通人类的理智都能够懂得。”[ 《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24—325页。]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不到1500字,但是里面却包含着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因此,恩格斯才把它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为什么恩格斯把马克思的这个《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呢?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哲学上,他们最初都不是唯物主义者,而是接近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在政治上,他们最初都不是共产主义者,而是革命民主主义者。那末,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呢?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是在科伦城《莱茵报》工作的期间(1842—1843年3月)开始这个转变,并在巴黎创办《德法年鉴》的期间(1843年秋—1844年春)完成这个转变的。恩格斯则是从1842年11月迁居到英国之后开始这个转变,以后又和马克思一样在1843年底1844年初完成这个转变的。我们从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所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他给卢格的书信中,从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所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就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底到1844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过渡,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并坚决地站到了无产阶级的方面,而成为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了。
那末,我们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的时候就已经建立并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了呢?不能。建立新世界观的任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秋到1846年春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中完成的。因为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以明确的形式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哲学,阐明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指出了革命理论对改造社会的巨大意义。
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一切唯心史观的观点,指出了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们还进一步指出了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说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历史上各种所有制的形式,说明了从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通过阶级矛盾表现出来的,因此革命就是一种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必然现象。
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以前的革命只是改变了私有制的形式,没有消灭私有制的本身,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剥削制,建立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为了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首先必须把政权夺取过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情景,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仅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而且还消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到了那时,人就成了社会的主人,人们可以实现有目的的生产,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生产。
总之,全面地建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系统地阐明这个崭新的世界观的任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秋到1846年春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中完成的。
从时间上看,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是在他已经转变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843年秋到1844年春)之后,但还没有建立起新的完整的世界观(1845年秋到1846年春)之前写的。从内容上看,马克思的这个《提纲》已经包含了以后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所阐发的许多思想的萌芽。因此,恩格斯才把它称作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那末,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这个《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表现在它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
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一个是它的实践性。而实践问题,就好象一条红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之中。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之点。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地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才说,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所作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不过,强调实践的作用并不是马克思在这个《提纲》中第一次突然提出来的思想。这个思想,马克思在写这个《提纲》以前也曾经有过。例如,马克思在1844年1月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一方面强调了理论的重要作用,另方面也指出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 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 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 器。”[ 同上,第467页。]以后,马克思又在1844年所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解决理论上的疑难,这是实践的任务,而且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积极的理论的条件。”[ 参看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2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阐发的思想,就是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起来的。
那末,恩格斯为什么不把马克思以前所讲的实践观点叫作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而把马克思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讲的实践观点叫作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呢?这是因为马克思的这个《提纲》虽然是在以前思想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以前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过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马克思是把实践的观点第一次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点,作为新世界观的萌芽,集中地突出地提出来了。因此,恩格斯才把这个《提纲》叫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的这个天才思想,以后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在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又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是从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萌芽,但是,由于这个《提纲》是以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形式写出的,因此它不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论对我们思想战线上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都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首先,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件前人根本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我们的先辈没有而且也不可能给我们留下任何现成的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正等待着我们自己去摸索和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也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和掌握。那末,我们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怎样才能作到这一点呢?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在开始创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时候就给我们解决了。他告诉我们,人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实践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和标准。毛泽东同志也教导我们说:“……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38页。]因此,我们只要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实事求是地对客观实际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只要不是坐在屋子里从主观想象、主观愿望出发,我们就一定能够摸索出一整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法,总结出一整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来。
其次,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本身,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只要我们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我们就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就能够很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我们今天重温一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对于我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