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名字,何须人世间声声呼喊?
它早已不是简单的音节或符号,而是以一种沉、默却磅礴的方式,刻进了山河的脉络,也写在了无数百姓的心头。有人说,那段烽火岁月已经远去了;但更多人,尤其是在今日喧嚣中保持着清醒的人们,却分明感知到,那并非“过去式”,而是一种正在复苏、正在回来的力量。
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在饭桌上,在劳作的工地上,在静默的教室中,乃至在虚拟世界的评论区,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深沉地提起那位“伟人”。这股涌动,并非简单出于对逝去岁月的怀旧,而更像是一种对公道、对公平、对人类崇高信仰的重新寻找和确认。
这不是虚妄的“复古”,更不是廉价的“情绪”宣泄。这背后,是深沉的历史大势。因为那条曾经指引民族前行的道路,民心从来不曾真正偏离。
那时候的人们,纵使不富有,却挺直着脊梁
老一辈的人们回忆起那个年代,总有一句话让人心头一颤:“那时候确实穷,但人心里头亮堂。”
他们说的“亮堂”,不是物质的丰富,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正直。一间朴实的土屋,一盏微弱的煤油灯,一碗简单的红薯粥,却能从中品尝出一种堂堂正正的滋味。因为在那个刚刚翻身的世界里,尊严和权力,真正地回到了劳动者的手中。
那时的工人,挥洒完汗水,会带着一种庄严的自豪说:“我为我们国家添了一块砖。”那时的农民,挑着沉甸甸的担子回家,脸上的笑是发自内心的:“今年的集体粮仓又满啦!”在那时,没有人会嫌弃体力劳动,更没有人敢嘲笑贫穷的底色,因为“劳动”本身,就是至高无上的光荣,而劳动者,毋庸置疑地是时代的英雄。
“伟人”最伟大的功绩之一,是他让所有人都第一次彻底明白——人,绝非生来卑贱。
他将那些世代被踩在泥土里的普通人,重新赋予了响亮的名字,和不容侵犯的尊严。他以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向全世界宣布:农民可以成为国家代表,工人可以参与管理工厂的决策,贫苦家庭的孩子可以走进书院,而女性也能真正地顶起半边天。
那时候的“穷”,实际上是为了更宏大、更彻底的全体人民的“富”;那时候的“简朴”,是为了确保每一个同胞都能有饭吃、有衣穿,能够挺直腰杆做人。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丰盈,是后来无论多少堆积如山的财富,都无法等价交换的时代精魂。
那时候的理想,是照彻前路的火炬
在那个时代,“谈理想”不是一句空洞的玩笑话,而是融入生活肌理的日常。
当今时代难以想象的场景是:大学毕业生毫不犹豫地奔赴乡村,朝气蓬勃的青年报名去遥远的边疆支农支边,医生自愿跋涉入山为最贫苦的民众治病,工厂里的工人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技术。
他们很少去问“个人待遇”如何,他们只问国家和人民“最需要”什么。
有人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或许会轻蔑地称之为“傻”,甚至“狂热”,可恰恰是在这些“傻子”的身上,人类历史的精神之光闪耀得最为璀璨、最为明亮。
因为那时候的人们,真诚地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心无旁骛地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更美好的明天,就一定会到来。而这种坚不可摧的信念,绝非空中楼阁的幻觉,它是由千千万万次的实践、汗水、乃至牺牲所共同筑成的坚实现实。
“伟人”对人民的心思,有着最深的理解,因为他,真真切切地来自人民。
他用双脚走遍了大江南北,他吃过草根,睡过地铺,亲眼目睹了最底层的苦难。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绝不在那些金银财宝之上,而在于人心能够团结一致,信念能够保持纯粹。
正是在他的强力引领下,中国人才敢于、也能够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出最雄浑的宣言:我们站起来了。这句“站起来”,绝非一句简单的政治口号,它代表的是一种信仰的彻底觉醒,是千百年来被压迫阶级的彻底翻身,是中华民族无上尊严的全面回归。
那时候的孩子,是带着星光长大的
我曾听一位年届七十的老教师,缓缓讲起她遥远的童年时光,言语中充满了一种近乎神圣的平静:
她说,那时的孩子,家里没有太多的玩具,更没有如今发达的网络和电子产品,但几乎人人都对上学怀有一种饥渴般的热爱。因为那在历史上是第一次——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
“伟人”的教育思想异常清晰:教育,必须为工农大众服务。
于是,在最偏僻的山村里,夜校被点亮了;在工厂的角落,扫盲班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农民的孩子,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坐进了教室。他们一笔一划地写下“人民”二字,那种凝聚的力量,仿佛能从简陋的纸面,直通广阔的天光。
那时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狭隘的“个人出人头地”,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真正成长为国家的主人翁。那时的读书人,他们写下的诗歌、哼唱的山歌、描绘的壁画,所有的文字与色彩,都在为一个共同、伟大的理想而热烈跳动:
——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幸福安康。
时至今日,当越来越多的人再次提起那段岁月,并非仅仅是因为“复古的感伤”,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所蕴含的那份纯真、那份信念,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如此珍贵而稀有。在一个充满了计算与权衡的时代里,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那时候的简单与纯粹:一个明确的理想、一颗赤诚的心、一条清晰可见的路。
那时候的干部,敢为人民群众做主
一位老工人曾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说:“那时候的干部,可真不一样。他们是真敢拍桌子为老百姓说话的。”
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厂里的党委书记,在指导工作的同时,会带头打扫最肮脏的厕所;他记得公社的书记,会背着麻袋走遍村村户户,挨家挨户、细致入微地询问:“还有谁家没分上粮?有没有被落下?”
那时候的“官职”,不是可以高高在上的特权,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奉献。
谁若是脱离了群众,谁就必然要遭受最严厉的批评;谁若是敢于贪占公家的利益,谁就必须得立刻下台反省。那是一个真正将人民监督权置于官僚权力之上的年代,是一个政治清明、民心上下通透的年代。
“伟人”所建立和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框架,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机制:
——让一切权力,永远始终听命于人民。
因此,今天人们所怀念的,不仅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温度”,更是那种“有人替老百姓说话,有人为人民伸张正义”的磅礴正气。在那个时代,腐败不是一种可以被默许的“常态”,贪婪也绝不是一种值得称赞的“聪明”。人民的心里清楚地知道,哪怕眼前还有许多困难,但方向是正确的,人心是高度一致的。
那时候的中国,穷得干净,却昂着头走路
确实有人会轻描淡写地将那段岁月,概括为一个“穷”的年代。
是的,在物质层面上,它无疑是匮乏的——衣服需要反复地缝补,粮票需要精打细算地攒着,吃肉常常需要排很长的队。但那种穷,却洋溢着一种令人心折的庄严与底气。
因为那是彻底的自力更生的穷,是坚定不移的勤俭建国的穷,那是一种从一无所有中站立起来,敢于对整个世界说“不”的磅骨气。
那是一种渗透到骨头里的,不容置疑的民族骄傲。
在那时,没有人靠外债勉强维生,没有人向强权跪求施舍。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大工程——从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到震撼世界的“两弹一星”,从广阔农田的改造,到人民公社的建立——全部都是靠着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硬生生干出来的。
没有可以依靠的“外援”,支撑一切的,唯有纯粹的信仰、坚定的团结和不惜一切的汗水。
那种穿越时空的时代精神,今天看来,并非简单的“怀旧”二字能概括,它毋宁说是中华民族血脉深处最璀璨的高光时刻。人们所怀念的,绝不是过去的艰苦,而是那种宁折不弯、顶天立地的民族气概。
那是一个民族从百年屈辱中彻底挣脱,重新做人、自立于世界的伟大蜕变。
尾声:从未离开,像深埋土地的种子,只是孕育着春天
如今,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深层矛盾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一种深邃的目光,重新审视和思考:
我们民族曾经拥有过怎样一种伟大的时代精神?
在后来的发展中,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而在未来,我们又该带着怎样的诚意和决心,重新拾起什么?
当“伟人”的头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贴上墙壁,当稚嫩的孩子们在作文里重新写下“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当人们在日常的烟火生活里,一次次不自觉地提起那个年代的名字——
这绝不是偶然的怀旧,而是历史深层逻辑的回流。
毛泽东思想的回归,是必然的大势。它所回来的,是人民积压已久的呼声,是对社会公平正义最强烈的渴望,是对人类崇高理想最坚定的召唤,它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初心的再一次庄严确认。
正如那句古老的、贯穿历史的信念所揭示的:
人民,才是真正创造历史、推动时代进步的唯一力量。
而那位“伟人”,他毕生的努力,不过是把人民放回了他们本来就应有的、作为“主人”的位置上。
所以,从根本上说,他从未真正离开。
他,只是在民心最深处,静静地,带着一种充满希望的目光,孕育着下一次春天的到来。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