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今天要读的是: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本章老子将颠覆我们常规的认知,带我们看清事物背后更深层的规律。
从字面上看,老子这段话可以理解为:
当“大道”被废弃了,人们才开始标榜仁义。
当巧智和计谋盛行时,巨大的虚伪和欺诈也就随之而来。
当家庭内部不和睦时,才会突显出谁是孝子,谁是慈父慈母。
当国家陷入昏庸混乱时,才能看出谁是忠臣。
这听起来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悖。难道仁义、智慧、孝慈、忠臣这些美好的东西,不好吗?因此也常有人误解老子否定仁义孝慈的价值。
这里就不得不先说说“大道”,在老子语境中,“大道”是自然秩序与人类天性的和谐统一。只有当人们背离了自然无为的大道,才需要通过标榜仁义来挽救颓势。王弼注:“甚美之名,生于大恶。” 意思是那些特别美好的名声,恰恰是因为有了巨大的丑恶才产生的。
当社会失去了“大道”的自然和谐状态,人们就开始用“仁义”等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判他人,这本身就说明自然之德已经缺失了。简单来说,就像健康的人从不会刻意强调“我在呼吸”,只有呼吸不畅时,“顺畅呼吸”才会成为一种渴求。
当人们开始用“聪明”去算计时,虚伪便会如影随形。老子并非反对智慧,而是反对将智慧异化为争斗工具。就比如现在,一些不良商家,不去钻研产品而是钻研消费心理学,设计各种营销话术、消费陷阱,用精美的包装掩盖产品的平庸。这里的“智慧”就是算计顾客的“小聪明”,而“大伪”就是整个社会弥漫的信任危机。我们学会的“防骗指南”,不正是“大伪”存在的证据吗?
而在职场上,有人钻研“办公室生存法则”,把精力用在揣摩领导心思上,而非提升工作能力;在生活中,有人擅长“话术套路”,把“真诚沟通”变成“精准洗脑”。这些无疑都在说明,当社会鼓励“聪明”胜过“真诚”,便形成了滋生“大伪”的土壤。
当六亲和睦时,孝慈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无需特意彰显;但当兄弟姐妹为了财产反目成仇时,那个独自赡养父母的孩子,就会被众人颂扬为“大孝子”。当父母离异或家庭冷漠时,那个依然关爱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才会被格外称为“慈父”或“慈母”。
“孝慈”的美名,恰恰是在家庭不和的悲剧背景下,才显得格外耀眼。老子想告诉我们:孝慈不是用来标榜的标签,而是家庭和谐的自然产物;与其突出谁更孝慈,不如修复亲情中疏离的裂痕,使家庭温馨友爱。
鱼在江湖中自在遨游时,从不会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只有身处绝境,才会渴望水源。忠臣与国家的关系亦是如此。在政治清明、国家安泰的年代,每个官员各司其职,我们很难说谁是忠臣,因为大家都在正常工作。
但到了王朝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像岳飞、文天祥这样的忠臣良将才会脱颖而出,他们的忠诚与牺牲,与时代的黑暗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可以说是国家的“昏乱”,定义了并成就了“忠臣”的千古美名。
老子的这四句箴言,警醒着我们,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问题。要解决“仁义”缺失的问题,不能只靠宣传仁义,而是要追溯其根源。比如在家庭中,不必纠结于孝慈的表面形式,而是用心经营家庭温暖有爱的氛围;在职场中,不必强化“聪明竞争”,而是多建立透明公平的上升机制;在社会中,不必过多标榜道德,而是完善基础制度保障。总之,我们要做的就是恢复那个自然和谐的“大道”。

附本章相关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纵横家盛行,苏秦、张仪凭借卓越的口才和谋略,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风光无限;张仪则以连横之策破坏合纵,为秦国扩张势力。然而,他们的行为中充满了欺诈与权谋。张仪为破坏齐楚联盟,欺骗楚怀王说只要与齐国绝交,秦国就愿献出商於六百里土地。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国断交后,张仪却只承认给六里地,导致楚国遭受重大损失。这种以智谋为手段,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正是“慧智出,有大伪”的体现,智谋被滥用,滋生了大量的虚伪和欺诈。
南宋时期,朝廷政治腐败,军事上又面临金国和后来蒙古的强大压力,国家处于昏乱状态。岳飞一心抗金,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然而,岳飞的忠诚却遭到了奸臣秦桧的陷害。秦桧为了与金国议和,迎合宋高宗的意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尽管岳飞含冤而死,但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国家昏乱,有忠臣”的生动写照。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