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本人是某大城市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编外工作人员,即俗称的“临时工”。该城市9成以上是外来人口,但根据我国现有的公务员制度,一个地方的公务员职数是依据当地的户籍人口来安排,这就造成了该地的公务员严重稀缺,在机关单位,9成以上都是“临时工”,本人就是“临时工”大军里的一员。
在工作量上,由于身份关系,凡是公务员,无论是刚考入的年轻人还是不干活的老油条,在本地都是领导身份,手下分管一滩事、一群人,具体的业务性工作,全部由临时工负责。这种差距不在于能力、经验,仅仅因为“身份”。
在待遇方面,仅工资性收入,一个公务员的待遇大约相当于三个临时工的待遇;而在职务晋升、培训、休假等方面,公务员的隐性福利又要多出不少,“同工不同酬”现象极为夸张。
以上现象导致了在做临时工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学历低或年龄大失去公务员考试资格,且能力不足,只能在机关单位“混日子”的;二是本地人,不在乎工资待遇,只是需要一份体面工作的;三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尚未考上公务员但是有志于公共事业的。本人正属于第三类,这种队伍结构导致了机关单位的大部分工作,特别是急难险重的任务,都是由笔者这一类人在承担。
二、逐渐僵化的系统造成的阶层压迫
当公务人员成为一个固定的身份,由一群特定的人群长期把持的时候,既得利益者会设置屏障,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阻碍新生血液,以保持这个系统的稳定性,但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体系逐渐僵化,队伍越来越庞大,但是组织性越来越低,只能不断压迫年轻人或想上进的人来维护整个系统。
(一)冷门单位里年轻人的“冷遇”
本人刚毕业时尚不清楚机关单位的工作情况,在同学的推荐下,稀里糊涂的进入某街道的“宣传工作部”。宣传是比较冷门的单位之一,责任不大,无非是拍照、写新闻,没有太多考核任务,也出不了特别严重的事故。宣传系统最大的事是创文,只是作为牵头部门,创文是全市的大事,通常由一把手亲自抓,工作人员只需照章执行即可。
宣传工作部大概有10人左右,干活的主要是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年轻人,以及一个负责人。剩余的都是在单位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老人”,大部分只负责一些简单的内勤工作,唯有一位骨干,负责摄影和新闻,大多时间只是简单指导一下,本人正是在跟着他学习。由于本人学历较高,且文笔尚可,被负责人“委以重任”,负责了宣传系统平时最多的几个活,摄影、新闻还有写材料(写材料是机关最一言难尽的工作,下一部分会详细描述)。
由于工作量巨大,几乎每天都在加班,更令人焦虑的是,负责人难以指挥老同志,便将所有工作都安排给年轻人,以至于工作越做越多,几乎没有尽头。由于本人刚毕业,经验不足,经常碰的灰头土脸,内心的焦灼与不满与日俱增,矛盾终于在一次连续加班后爆发,愤然从原单位离职,前后工作只有2个月时间。
作为冷门部门的“临时工”,工资待遇十分低,只有5000左右,算上所有福利,全年合计大概10万。这正是大部分“临时工”的工资,在这个大城市而言,尤其是现在本科生乃至研究生而言,这是相当低的薪资水平。
除了宣传,还有团委、妇联、工会等更加冷门的部门,通常是安排能力比较差的公务员去负责,安排上了年纪且不愿意干活的“临时工”去干活,一旦有一个年轻人,必然将所有的工作压在他的肩上,但好在总体任务不重,也能得过且过的混下去。但是因为这些部门远离权力中心,视野比较狭隘,几乎没办法了解整个党政系统的运转情况,对提升自己的帮助小之又小,据本人观察,单位中比较能干的年轻人绝少出自这些冷门部门。薪资低、杂事多、提升小,是这些冷门部门的年轻人的现状。
(二)强势单位里年轻人的“水深火热”
由于文笔尚可,经人推荐,本人后来进入到另外一个街道的党政办专门从事写材料工作。写材料是通俗的讲法,规范一点是叫公文写作,这可以说是机关单位里最重要的工作,因为机关单位里的工作万事都离不开公文,请示、纪要、通知等相对而言只是简单的公文,更复杂的在于报告、汇报、讲话稿等,加班加点是常态,十个材料人里九个有办公室病。都说写材料是脑力活,但首先是体力活,超过35岁还在写材料的几乎没有,公务员肯沉下心来学习写材料的也没有,实在是过于辛苦。
党政办是机关单位的中枢系统,相当于领导的秘书,相对于宣传部门而言,这是个相当强势的部门,由于离一把手“近”,即便是“临时工”也能拥有不小的权力。党政办下面分为好几个功能组,本人所在的材料组大概八九个人,几乎都是年轻人,部门负责人一般也不超过40,与宣传部门比可谓阵容强大,但随着阵容强大而来的是高强度的工作。别的部门通常是6点下班,但是我这个组机会没有准时下班的时间,时刻要准备应对突发任务,周六周末难得有完整的休息时间。
材料工作最大的压力不是加班,而是精神压力。由于单位一把手有着绝对的权威,如果遇到一个比较较真且脾气不好的一把手,材料组的精神压力将无比巨大,很不巧,我恰好遇到了这样一位领导。这位领导也是写材料出身,文本水平很高,对材料要求也高,经常带着一群干部加班加点的在会议室研究材料,十几二十个人坐在会议室,无人敢提意见,这种精神压力是无比巨大的。挨得了骂、抗得了压是材料人员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当时从部门负责人到下面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挨过骂。尽管有些错误原因不在我们,但是仍要挨骂,且不能辩解,不能有损一把手的权威,不然以后的日子会非常难过。机关单位里是有强制性的,许多工作不能像企业那样灵活处理,不允许下属有太多的个人意志,很多领导惟上是从,不在乎下面的感受,导致了机关单位的临时工被压迫的相当厉害。
材料工作格外辛苦,薪资待遇相对而言也稍微高一点,但与从事软件行业的同学相比,差距仍然巨大,特别是在付出的体力与脑力比软件行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情况下,这种落差更显巨大。付出与收获的强烈不对等也导致了人才断层,所有单位都在招写材料的人员,不乏有开高价挖人的单位;但是极大的工作强度导致能适应或有意愿学习的人少之又少,在工作的这几年能本人再也没有发现能接手这个工作的新鲜血液。
强势单位之所以强势,原因在于其所掌握的资源巨大,如财政经费、人员职数或是与领导的亲密程度,这些单位的工作往往是领导高度重视的工作,也导致各种考核、督导、会议十分频繁,造成的压力十分巨大,但工资待遇往往会让人十分失望。这种“水深火热”的环境导致了这些部门人员流动的速度特别快,能够工作两年三年以上的基本都是业务骨干,一旦岁数上来又会成为“老油条”,这已经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不得不说,有些地方公务员系统已经开始显得臃肿而僵硬。当前公务员系统没有退出一说,一朝为官,只要不违法终生都是官,绩效考核等只影响工资,不影响身份,人数是越来越多。限制公务员职数,限制了财政支出,剥夺“临时工”应得的待遇补贴。相对临时工而言,公务员待遇更好,不能指望他们主动削减自己的福利补贴临时工。但是单位里干活的人始终就几个,大部分人没有上升空间,35岁后还愿意从事骨干业务的几乎,这也导致许多正处于黄金工作年纪的人员实际上提前退休。
这种制度体系与基层实际极度不相称,干活的人没有话语权,有话语权的人却在牢牢守护自己的利益。有时候,似乎觉得,这里只有集中没有民主,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我不知道前途何在,脑子里充满了困惑。不知其他行业的朋友是否有类似困惑,如果有,希望与大家交流。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z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