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傅聪去世,惹得中国互联网这边一片披麻戴孝,盛世奇景让人错愕。
这是一番令你说不得、责不得的景观,因为这关乎“艺术”!你懂吗?“尊重艺术家”,你懂吗?“艺术无国界”,你懂吗?
胆敢多逼逼一句,一帮音乐雅士立刻哭着鼻子叫嚷“今夜我们都是傅家人!愣着干嘛,快和我们一起磕头……”
好好好好好,艺术万岁,艺术至上,艺术牛逼。
艺术是一把尚方宝剑,上可赦叛国流贼、公知走狗,下可慰跟风脑残、装逼网民。
这把宝剑厉害到什么地步呢?
2014年11月16日的上午,首都北京曾举行过一场万众瞩目的画展。画展的主人当天从自己100多幅画作中精选出了12幅呈现给到场的观众——这是这位艺术家“转型成为画家”后首次在大陆展出作品。
她的名字叫胡娜,前中国网球国家队国手,1982年7月被策反、叛逃至美国并改籍。
史称“胡娜事件”。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一出外交灾难,也是中国体育界至今挥之不去的一道阴影。其阴影烙刻长史之深,堪比2020年6月4日搞事情的那位前中国男足巨猩。
今天的很多人谈论傅聪时喜欢装逼:“人家不是叛逃啦,人家只是追求音乐”巴拉巴拉……就像很多年来,后世者在评价胡娜时也是一副“人家只是想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网球大赛……”
然而,傅聪半个世纪前遁身英国,包括美国合众新闻社在内的一帮西方媒体,所打出的标题是明晃晃的“政治胜利”、“中国钢琴家傅聪叛逃伦敦”(1959年1月7日刊)。
正如1982年7月胡娜在美国加州随中国代表队参加联合会杯时不告而别、只身向美方“寻求政治庇护”后,美国媒体聒噪的“中国女网球运动员突破政治的枷锁”,以及她在80年代后期投奔台湾后(还受到过老贼李deng辉的接见),台岛媒体又争相将其塑造成“投奔自由的反gong义士”……
傅聪是单纯的音乐事件吗?胡娜是单纯的体育事件吗?
这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政治而已。
只有一帮居心叵测的公知,以及一群圣母脑瘫的文艺小清新,会天真地在朋友圈、在微博、在各个可以敲键盘的地方,为傅聪和胡娜这样的“无国界文体人士”泪目滢滢。
胡娜曾经狡辩:“我又没拿台湾一毛钱,凭什么这么说我?”
但其实她受台湾鸿禧大溪及地中海国际中心的聘请,出任高端网球顾问,同时还为香港Star TV担任资深网球球评。
2014年5月18日,胡娜在接受udn tv《面对关键人物》专访时也提到,80年代她在美国打球时曾得到台湾企业的金钱援助,并让她得以在美国买了房。
就像她一直在塑造自己“反举国体制、冲破举国体制束缚”的所谓“放飞派”体育运动员那样,其始终强调自己当年背叛国家不过是为了有机会去参加世界一流网球公开赛——可事实上,这位当年只有19岁的丫头,不过是中了美国中情局和台湾特工组为她精心安排的一出美男计罢了。
早在1979年,顺着中国新领导人风尘仆仆跨过太平洋去和美国交好的“春风”,中国网球国家队造访美国。当时小队员男女各选了一个,男的是刘树华,女的是胡娜。
1979年的那次访问,让彼时年仅16岁的胡娜眼界大开,她彻底被美国繁华的商品经济和奢侈的赛事条件被迷倒。
这一切,美国人都看在眼里。
两年后,胡娜参加白宫杯并勇夺女单冠军,美国网协立刻借这个由头给中国方面发函,邀请胡娜去美国训练。
起初我方因为美方的邀请名单里有中国台北队员等原因,不予批准。
多年以后,队友李心意说胡娜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告诉李心意说:“国家不让去,咱们自己找赞助去美国怎么样?”
看吧,脱离国家的意识已经萌发。
一年后的7月2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联合会杯中德之战一触即发。
当天早上,中方队员们和教练沈建球照例在酒店吃早餐,领队金恕先去了组委会递交出场队员名单。可是吃饭的时候,大家发现就缺胡娜一人,等了5、6分钟还没见出来。
沈建球就让同屋的李心意回房去叫,李心意却说早上起床就没看见胡娜,此时金恕已经递完名单回来吃早餐,还没见胡娜回来。
沈建球指导登时觉得不对劲,就让腿快的王萍赶紧去房间看。王萍很快就回来了说,“沈指导,房间没人!”
那个时候,胡娜本人已经通过赛事组委会向美国政府递交了政治庇护的申请。
回想一年前,1981年中国代表队在日本打联合会杯,中国队和中国台北队相遇,有一个吴岱勋的家伙与18岁的胡娜接近到了一起。
此人明面上是中国台北网球队的领队,暗地里是台湾特工组选中的花美男,目标就是策反中国网球那时候的希望之星胡娜。
美男子一来二去的魅惑,加上还答应帮助胡娜寻亲(胡娜的叔公在台北),就把情窦初开的胡娜钓上船了。
其实这吴岱勋本身就是有家室的人,有老婆有小孩,可是他完全瞒着胡娜,一副痴男爱欲的纯情样,小小胡娜顷刻沦陷。
胡娜事件,直接导致了中国网球在亚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推迟了4年,当时国家队1963年出生的这一批是阵容最为齐整的一拨。
一个被色诱的无知少女,偏要在日后自我洗白为一颗“政治明星”;同时在事实上确实成为一颗政治明星之后,又反过头来拼了命地“去政治化”,转型做了画家。
又当又立,信哉斯言。
更无耻的是,从90年代开始这位胡娜女士层层破冰、步步越界,最终成功重回中国大陆,成为各地体育部门与文艺部门的座上宾。
实乃咲哉!
小平同志在胡娜事件发生后,一度气愤地表示:“美国人拐骗了我的干女儿!”
因为刚好胡娜也是四川人,而且里根也曾说“胡娜是小平同志的干女儿。”
胡娜自己更是投桃报李地公开说过:“小平时代比以往开明许多,我的出走并未给她仍在中国大陆的父母亲人带来太多麻烦。”
祖国母亲对这位“小平的干女儿”、“开明时代叛逃的体育人才”,是多么的仁慈啊。
仁慈到以致于2002年竟以美籍及台籍身份,给予了胡娜前往中国大陆的签证;
仁慈到以致于2003年连堂堂新华社都出手,为其撰写名篇《人生,也有第二次发球》;
仁慈到以致于2011年10月胡娜在新浪微博明目张胆地注册并加V认证时,所有人都枉顾她公然宣称自己“爱大陆也爱台湾”、“台湾是我的祖国”……
2014年,胡娜高调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顶着中国网友磅礴的抵制浪潮,她无所畏惧。
因为她的背后是西方媒体的一致支持。
其中,以BBC中文网2014年11月26日的评论最为典型、精彩、曼妙:
“1982年胡娜出逃后,中国发生的剧变除了在经济领域外,在政治方面当局在放弃过去意识形态的同时,也采取了同样的‘摸石头过河’的试错方法。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曾一度令当局难堪的‘胡娜事件’也被置于‘不争论’的冷处理范畴。
胡娜说‘过去我不懂政治’、‘没有任何政治意图’。但时过境迁,胡娜现在的作为倒似乎没有偏离中国改开以来的政治主题:‘不争论’、‘摸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就是胡娜事件的始末。
希望所有人记住她对国家的伤害,记住她的极端狡黠,记住她的身份和她的名字:一个球技精湛的网球女运动员,单名一个“娜”。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z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