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内卷,汽车行业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一边疯狂地以价换量,一边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压低供应商的利润。
东西倒是卖出去了,但这条链上的所有人没一个赚钱的。
背后大量的生产者他们能挣到钱吗?显然不能!
这个时候给那些收入下降的生产者推销汽车,他们一定会问:“还能不能够再便宜一点?”
其实能够用低价换来量,就说明我们的经济层面不是需求不足,而是力不从心,大家不是不想花钱,只是没钱花。
中国有车家庭一半都不到,谈何产能过剩?
单纯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而已。
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就明白了吧,解决内卷问题的根本办法就只有一个: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
但道理大家都明白,要做到真的难度巨大。
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的重心都在供给端,而选择性地忽略需求端呢?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太难了,会面对既得利益集团激烈地对抗的。
没办法,财富再分配自古以来就是最难啃的骨头,能不碰这东西谁也不愿意去碰。
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内需不足的问题,就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财富再分配就是不能再逃避的议题。
但到目前为止,似乎我们的企业入口依旧还是在供给侧,一个是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另一个是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但有个问题是卷低价的步伐并不会因为治理而放缓,因为他们有一万种办法躲避治理。
房地产行业早就给出了答案,你不让我降价,没问题,但我买房送车位,甚至买房返现金,这都不是常规套路吗?
对于企业来讲,不卷低价不行,大家都卷他不卷,淘汰的就是他。
他的产能,他的规模在那里,他不卷能行吗?
卷起码还能多活几年,不卷可能就直接死掉了。
所以我们目前把宝其实都压在了“淘汰落后产能”这个方面,其实就是所谓的产业升级,品牌升级。
大力扶持新质生产力,全面支持品牌建设,其实目的就是鼓励高附加值的企业发展高附加值的行业。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了,当产品以高溢价卖出去的时候,这部分溢价能不能回馈到下游的供应链,能不能回补到全体生产者?
如果没有,这种产业升级是很快就会遇到瓶颈,不得不重新回到卷低价的负反馈里面的。
原因很简单,产业品牌是升级了,但买得起的人不够用了,通过直接花钱粗暴地解决需求不足的办法似乎没人敢用。
但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保证各个环节的合理利润,保障劳动者的合理收入这个应该不难吧,只要愿意去做,相信一定能做到的。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