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旧报纸石破天惊的发现
在加拿大卑诗省温哥华市克拉克路706号有一栋看似不起眼的两层红色建筑,为白求恩的老东家,加拿大共产党卑诗省委(又名卑诗共产党)办公所在地。在这里藏有大量关于加共历史上曾出版过的党报,例如《卑诗劳工新闻报》和《太平洋论坛报》的原始档案资料,尽管西蒙菲莎大学曾对该报部分内容进行数字化取样,但多年来一直未有人对此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
因一次机缘巧合,笔者有幸到访并查阅史料,结果在1947年1月10日出版的《太平洋论坛报》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样一则讣告:
英勇的华人战士去世
我党72岁的华人同志Wong Kwan的葬礼将于1月11日星期六下午3点在温哥华格兰维尔街2590号的爱德华殡仪馆举行。Wong Kwan在加拿大生活了数十年,他是列治文鹭岛的一位农民。
Wong Kwan是全加华人反帝同盟的成员,也是劳工进步党华人支部的一份子。Wong Kwan一直积极投身于加拿大的工人阶级运动和支援中国红军,直到病重。葬礼将由华工保障协会和其他组织共同主持,以向逝去的同志致敬。
要知道讣告中提到的劳工进步党就是加拿大共产党在1943年至1959年之间的合法马甲身份,由于白求恩的关系,国内党史研究领域对加共的研究一直比较透彻,然而翻遍所有中文公开资料,都没有提到过加共历史上曾有一个华人支部。即便是有关加共的英文资料,甚至加共自己于1976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出版的简史书籍,也未提到过加共华人支部的半点踪迹。
反观与加共华人支部相似的美国共产党中国局,其首任书记施滉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继任书记像是冀朝鼎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外贸部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负责人之一,唐明照后来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后的首任副秘书长,徐永煐之子徐庆东则是著名刑侦题材电视剧《重案六组》导演,他们大多回到新中国或者有后人,所以其父辈在美共的革命经历得以流传。
究竟谁是Wong Kwan,加共华人支部为加拿大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究竟作出了哪些贡献,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展开深入挖掘,他们不应被历史埋没,而是永远被祖籍国和人民所铭记。当然这是一项极其漫长的工作,而本文只是初步介绍,未来还需随时根据新发现的材料进行不断更新和订正,在此特别感谢加拿大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卑诗共产党领袖金博尔对笔者的答疑解惑和提供的搜寻史料帮助。
Wong Kwan:从清朝遗民成长为共产党员
事实上这位Wong Kwan 正是加共华人支部书记,通过讣告上提到的葬礼时间和殡仪馆信息,可以从公开渠道查到死亡证明,即1947年1月11日在温哥华爱德华殡仪馆出殡的Wong姓人士真名叫Wong Gun Quen,住址在列治文,身份是农民等等都能对上,不过年龄和讣告相差了两岁,疑似当时报纸编辑笔误,至于报纸原文写的Wong Kwan,笔者尝试让西人试着发音,他们将Gun 念成Kwan,而他的墓位于温哥华山景公墓。笔者又通过前往山景公墓,终于找到了他的安息之处,原来他的中文名字叫黄自生,是广东新会古井二洲里人,去世时间是采用的民国纪元加农历:农历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历1947年1月3日,而出殡的11号当天正好是他的“头七”。


从死亡证明来看,黄自生来到加拿大已有40年,即1907年登陆,而在列治文居住了27年,即1920年搬到列治文居住。通过这两个重要的时间点,加之旁证史料辅助,就不难理解为何黄自生从清朝遗民成长为共产党员。
在1900年代登陆加拿大的广东华侨先民,第一站是在温哥华岛中心城市维多利亚,而这里当时保皇氛围极其浓厚,受到康有为影响,唐人街华人大多数都支持所谓保救大清皇帝会,然后交钱入会同时寻求工作机会。
由于当年加拿大政府的种族歧视政策,华人只能从事低端劳工工作,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华人则从事洗衣做饭等家政行业,男性华人除了务农,中餐馆和小商贩外,大多都选择前往煤矿大亨邓斯缪尔的矿山工作。
然而邓斯缪尔的矿山却是拼命压榨华人劳工,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都不提供,当中在他旗下的坎伯兰煤矿曾爆发重大矿难,造成近200人死亡,死者多数为华裔。
随着工人运动思想的传播,1918年7月坎伯兰煤矿爆发了由西人矿工领袖古德温发动,英裔,华裔和原住民共同参加的大罢工,但最后却遭到加拿大皇家骑警血腥镇压,古德温被子弹击中身亡,大批华人遭到逮捕甚至驱逐,同时伴随着矿山枯竭和一场大火,幸存华人选择到温哥华另谋出路。黄自生在两年后于大温哥华地区列治文落脚,就很能说明问题。
另外从死亡证明上的死者生前住址来看,黄自生家距离列治文史蒂夫斯顿三文鱼罐头厂,不列颠尼亚造船厂和同和号商铺较近,其中三文鱼罐头厂是季节性企业,只有捕鱼季节才有活干,没有活的时候就去造船厂打工,显然这应是黄自生来到列治文后的最初工作轨迹。
然而同为劳工,当时工厂里的日裔工人有日本政府撑腰,不仅每天有一日三餐供应,住的也是独立宿舍,反观华人一日只有一到两餐,住的也是几十人一间的大工棚,对祖籍国的寄托则是悬挂清朝龙旗。尽管北洋政府领事馆曾进行交涉,但加拿大却置之不理。黄自生之所以日后支援中国革命,很大程度离不开希望祖籍国强大为海外华人做主的心愿。

不过就薪水而言,无论是造船厂还是三文鱼罐头厂,当时工作几年就可以买到基本住房和土地,同和号商铺华人大亨林同年就是这样起家,而黄自生有独立住房加上后来的身份是农民,说明他经过打拼也成为了富裕的自耕农。
1921年5月,加拿大共产党在安大略省圭尔夫市的一个农场谷仓秘密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黄自生的后半生同加共紧密联系在一起。
加共华人支部在大萧条中诞生
有关加共华人支部成立的具体时间,目前已基本不可考,但能够确定的是与大萧条有很大关系。至于国内党史资料提到的施滉曾于1928年前往加拿大和古巴华人社区建立共产党组织,金博尔认为这个党组织应为美共中国局分部,而不是独立的加共华人支部,因为加共现存档案查不到与施滉有关的记载,并且当时加共正处于内部危机中,即便是施滉来过也无暇顾及。
从加共党报来看,三十年代初曾有125名华人劳工加入由加共领导的加拿大劳工保障联盟,可以被视为加共华人支部的诞生,而黄自生为书记与他资格老有关,同时1946年以前加共党报从未提到过华人支部这个名字,也没有提到过谁是党员,另据金博尔介绍,这说明华人支部在46年以前属于地下性质,而党报上经常出现的本地华人姓名就是党员或支持者。
之所以有125名华人先侨成为加共华人支部的第一批党员,缘于大萧条期间发生在温哥华的一起惨绝人寰悲剧。原来大萧条爆发后,由于排华政策没有废除,导致失业华人劳工无法领取政府救济,三年时间竟有135人活活饿死,当中年纪最大的为82岁。只有加共和平民合作联盟(加拿大新民主党前身)为华人发声,通过教会向饥饿华工提供紧急援助,从而赢得了华工的民心。

在加共的领导下,华人支部积极投身于加拿大的工农运动洪流,其中当1935年救济营西人工人集体向首都渥太华进军,抗议加拿大政府不公的时候,就有华工与他们站在一起并提供后勤保障,当卑诗省府出台剥削农民的法案时,黄自生等人就曾发表公开信予以抗议并组织农民统一战线。
从支援红军到抗日战争:加共华人支部心系祖籍国
有关黄自生讣告里提到的支援中国红军,目前在《卑诗劳工新闻报》和美共中国局公开资料中都能找到一则共同新闻,从而证实了加共华人支部成立后是与美共中国局有互动的,因此美共中国局举行的声援中国革命行动加共华人支部也参与了其中。而这则共同新闻是1935年2月北美华人抗议张发奎访问,其中在温哥华举行的抗议活动尤为激烈,由加共领导的华裔劳工不仅广为散发中英文传单,还称其为叛徒和凶手,需对广州起义失败后遭杀害的数千名中国工人同胞负责,最后宴会大厅玻璃被打碎,张发奎只得灰溜溜离场。
此外黄自生兼任理事的全加华人反帝同盟在美国有相对应的由美共中国局领导的美洲华人反帝同盟,可以查到曾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捐款100美元和发起营救方志敏行动,此外在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外交人民委员部旧址也能查到加共曾发来贺电祝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

值得一提的是,金博尔还向笔者介绍,加共华人支部当闻讯红军长征的消息后,试图尝试各种途径搜寻即时新闻然后准备捐款支援,于是笔者就发现了一则《苏维埃中国红军获胜》的报道,原文刊登在1935年夏《卑诗劳工新闻报》,讲述的是红军进入四川并准备过雪山,消息来源是东京,要知道彼时中共中央同共产国际还处于失联状态,陈云同年10月才到莫斯科,《救国时报》向海外介绍红军事迹是1936年,而当时日本共产党也处于被镇压状态,那么加共是如何第一时间就得到消息的,成为一大谜团。
不过随着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各国共产党要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后,加共华人支部是最早在加拿大进行抗日宣传的,其中在1936年5月,他们在温哥华接待了前来举行抗日巡回演讲的中国爱国将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司令方振武,全面抗战爆发后,对蒋介石的报道也变得正面起来,并引用其对上海市民的讲话作为标题:坚决抵抗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另外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加共和美共还组建了国际援华委员会,而直接由加共领导,华人支部参与其中的是加拿大和平民主联盟对华医疗援助委员会,并同亲国民党阵营的中华慈善总会,教会团体圣公会和浸信会青年总会建立了合作关系。1937年加共接待了时任中共中央华侨委员会书记,《救国时报》负责人饶xx,是他说动了白求恩前往中国,第二年春其夫人,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的陆女士前往温哥华为白求恩在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国际和平医院筹款,最终在华人支部的配合及各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能见到的加共党报记载分数次的援助物资和款项包括1000条绷带,两箱旧衣服,罐装牛奶,基本治疗药物,手术器械以及4000加元现款等。

而参与过当年援华行动的还有一位年轻人哈里·兰金,日后他成为了温哥华资深律师和市议员,并创建了温哥华市级政党进步选民联盟,八十年代差点当选温哥华首位共产党籍市长。
1940年联邦大选,加共党员多丽丝·尼尔森以联合进步运动候选人名义当选国会议员,不久她向国会提案要求对日本实施禁运,为此加共华人支部还发起了码头抗议行动,抵制为日本货轮装船。
从加共到劳工进步党:华人支部继续斗争
1940年对于加共而言是最为困难的一年,因为同年联邦政府宣布取缔加共,令整个政党活动被迫全面转入地下。但是金博尔也指出,黄自生农民的优势在此刻得到了最大发挥,毕竟他每天都要到温哥华送菜卖菜,可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便于搜集情报,同时还可以利用身份作为掩护帮党做事,就这样加共华人支部建立了一条地下交通线。
不过一年后随着德国闪击苏联以及苏联加入盟国阵营,令加共的处境开始好转,而加共总书记蒂姆布克也审时度势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征兵委员会,呼吁加拿大人踊跃参军保卫国家并在征兵公投中投赞成票,换来了加拿大政府默许加共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1943年加拿大共产党人全国特别代表大会在多伦多召开,宣布组建劳工进步党作为合法马甲身份,选举蒂姆布克为全国委员会领袖。不久多丽丝·尼尔森宣布加入劳工进步党,而白求恩生前好友弗雷德·罗斯也当选国会议员,令加共在国会中拥有两席。
当时加拿大华人为了争取公民权也发起了当兵运动,其中的积极分子,后来入伍加入加拿大陆军136旅前往东南亚同日军作战,战后创建了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及跟随老特鲁多总理访华的马国冠,就曾经是加共华人支部的一员,笔者独家发现了一份1946年加共以劳工进步党名义开展党校活动时留下的卑诗省委委员集体签名册,当中的Roy Mah 即马国冠。

马国冠在加共期间积极配合蒂姆布克征兵委员会在温哥华唐人街开展的征兵宣传活动,并喊出了一人当兵两场胜利的口号,即华人参军不仅会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还会迎来加拿大公民权的胜利,而受马国冠影响入伍的郑天华,1958年当选加拿大首位华裔国会议员。
与此同时,加共也利用在三级政府有议席的优势,由劳工进步党全国委员会国际部长达尔斯克格,卑诗省委领袖摩根和温哥华市委领袖麦克布奇致电联邦政府,呼吁废除《中国移民法》给予华人公民权。在多方努力下,1947年加拿大华人终于迎来了投票和公民合法权利的恢复。
除了争取华人公民权外,马国冠和华人支部的另一位成员Nora Low还 一起替华人租客发声。当时温哥华唐人街上海巷的出租房全被一家美国地产公司垄断,条件极差且每月6加元的租金在那个年代也极高,即便如此华人租客还要面临驱逐和无家可归。经过加共的交涉,对方同意改善居住条件让华人租客续租,同时租金也维持在市场合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Nora Low 是加共华人支部的女性成员,而除了她以外,当时支部还有其她女性,是唐人街社区最早呼吁女性和男性权益平等的。1943年为庆祝《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一周年,加共举办了首届联合国家庆典暨选美比赛,胜出者为华人支部女性成员,中国小姐Ann Lew ,她将自己的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资助女性华裔求学深造和替女性华工维权,1945年第三届比赛参赛的中国小姐为华人支部成员,唐人街首富叶春田的孙女Dawn Yip,而她参赛的目的是为了在华人社区宣传女性权益,当届胜出的是法国小姐Margaret Shelton,日后她成为了教师,还负责过加共党报《人民之声》的发行工作,一直活跃在温哥华女权保障第一线。

解放战争爆发后,加共华人支部非常关注国内动态,而黄自生生前参与的最后一场活动为抗议加拿大政府向蒋介石政权出售战略物资并呼吁华工发起抵制货轮装船行动,此时在卑诗大学深造的Ann Lew 还勇敢地同亲国民党华裔学生进行交锋,指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并非国共冲突,而是受到美国扶持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军国主义,地主资本家集团同绝大多数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尾声:加共华人支部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可惜黄自生没有看到这一天,而是病逝于1947年1月,到了1950年新年前夜,加共华人支部外围组织华工保障协会在劳工进步党卑诗省委领袖摩根及琼斯的见证下,由马国冠和另一位成员陈女士(名字待考证)进行主持和翻译,于温哥华缅因街231号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并郑重呼吁加拿大政府承认新中国和开展双边贸易。
尽管随之而来的麦卡锡主义对加共带来打击,但相较于美共的几乎全军覆没,彼时加共仍在省市议会和教育局有民选席位。真正对加共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由赫鲁晓夫所作的秘密报告,会后加共出现了大批退党潮,马国冠等华人支部骨干也是在这一时间段离开加共的。1962年因中苏论战白热化,加共选择决裂,至此华人支部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025年6月,笔者来到温哥华山景公墓,找到了黄自生墓并为其献花,当天天空下着小雨,似乎正如同毛主席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一样:“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加拿大英文版国际歌歌词也在笔者脑海中久久回荡:
“兄弟姐妹们来吧,斗争仍在继续,
国际主义理想终将人类团结在一起。”
黄自生,马国冠,Ann Lew ,Nora Low,Dawn Yip及不知姓名的陈女士等华裔前辈,他们披荆斩棘,在北美觉醒年代带来荣光,忠诚和奉献也是那一代华人先侨的责任和使命,已经走进历史的英雄事迹,在新的时代必定会成为传奇!
全文完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