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共产党人

李进同志(十)——北京和莫斯科(下)

罗克珊·维特克 · 2025-10-01 · 来源:人境网
字体: / /

(接上)李进同志(九)——北京和莫斯科(上)

当全国的目光都被对“右派分子”的追捕牢牢牵引之时,李进却再一次被迫投入到一场私人战斗之中——这一次,是与她自己的身体为敌,比任何先前的斗争都要残酷。复发来势汹汹,毫不留情。高烧昼夜不退,灼烧着她。体重急速下坠,直至形销骨立,几乎只剩下一个影子。医生们惊惶地聚集在一起会诊。妇科医生给出的结论冰冷而致命:子宫颈癌。

她记得,1955年她曾被送往苏联做体检——却一无所获。那时的苏联医生拒绝接受中国的诊断,讥讽所谓“细胞学说”,因而断然否定治疗。直到1956年,中国医生才在她日渐衰弱的身躯上发现:畸变的细胞正要突破子宫颈的屏障。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手术,或放射治疗。然而手术几乎不可能——她的腹腔仍因之前的肝脏手术而布满粘连,日日折磨着她。剩下的唯一选择,便是放疗。

随之而来的痛苦难以言表。镭植入让她痛不欲生,根本无法承受;而更强烈的钴60,则是彻底的酷刑。她的身体拒绝一切治疗,医生们也束手无策。走投无路之际,他们劝她再度赴莫斯科,把生命交给苏联医生。但对她而言,那意味着不可承受之重。重病之身,再次远离中国,生死未卜,在异国他乡任人摆布——这等同于彻底放弃意志。她拼死反抗,可医术之外的声音接连施压,将她逼入死角。最终,连毛主席和中共中央都决定强行送她出国。孤立无援的她终于屈服,踏上了第四次、也是最不情愿的一次赴苏之旅。

她至今清晰记得抵达莫斯科时的情景:虚脱、发烧、心中笼罩着死亡的阴影。苏联医生的诊断更为严峻——白细胞数量骤降至三千,这是放疗的可怕后遗症,她的免疫系统几近崩溃。起初,苏联医生拒绝接收她。绝望之中,她与中国的妇科医生及随员竭力抗争,坚持认为,只要医院有空床,就不能拒收。争执之下,医生们让步,破例允许她将中国专家留在身边。

接下来的治疗,她后来称之为野蛮行径。苏联医生用过量的钴60轰击她,那一击之下,她失去了意识,确信骨髓已被毁坏。随后输血接踵而至,但每一次输血都让她的高烧愈发炽烈。治疗与病魔几乎已无分别。最终,整个疗程被迫中止。她徘徊在死亡边缘,命运未卜。

苏联医生在治疗上陷入僵局后,决定让莫斯科郊外的新鲜空气替代市区环境,或许会更有疗效。于是,他们把她送到了一家郊区疗养院——显然,这也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方式。

那个冬天格外严酷,疗养院的治疗方法近乎残酷。医护人员试图用“疗法”来治愈她:让她暴露在零下二十度的空气中。瞬间,汗珠从她全身毛孔迸出,视力也随之紊乱,眼前的影像模糊而扭曲。双腿虚弱到无法独立站立。为了“锻炼”自己,她仍勉强坚持运动,但单凭意志力无法阻止身体的急剧衰败。在她的回忆里,那仿佛是一个噩梦般的冬天,慢慢熬成春天,又熬到夏天。医生们敷衍照料许久后,郑重宣布她患的是“佝偻病”。她听后忍不住大笑:早在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陕北,许多同志也曾患过所谓的“佝偻病”,人们当时以为是缺碘和缺钙所致。但这次诊断显然另有用意——不过是为了找个借口,把她推回市区医院。

回到市区后,医生们终于动用了他们对抗癌症的“最强武器”。第一轮钴治疗,然后第二轮、第三轮。巨量的剂量使她的身体急剧虚弱,必须持续吸氧。在第四次治疗中,她戴着氧气面罩陷入昏迷。她记忆犹新:断断续续的意识恢复,窒息般的恐惧,死亡逼近的感觉。

一旦恢复些许力气,她立即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停止钴治疗;第二,把她送回国。然而,要求是一回事,要落实却是另一回事。在苏联,医疗体系等级森严,没有上级批准,医生或教授几乎不可能自行承担责任。等到终于找到一位医学教授接手时,她已再度陷入昏迷。等到她在氧气罩下苏醒,头晕目眩、满身大汗时,再次恳求说自己迫切想回国,但无人理会。她虚弱得无法进食,身体愈发衰败。面对自身的无能为力,市区医生恼羞成怒,索性下令将她再次送回郊区疗养院,推到他们管辖范围之外。

“在那些日子里,”她满怀激情地说,毛主席始终清楚,她最渴望的莫过于回到祖国。然而,苏联医生所出的详细病情报告,他也都一清二楚。当周总理受命赴莫斯科同苏联政府谈判时,他专程到医院探望了她。正是他,转达了主席的指示:她必须留在莫斯科,直到病情确有明显好转方可归国。总理在医院期间,与医护人员详谈,并细致研读了她的病历报告,要亲自判断她的真实病况。当诊断和治疗的全貌逐渐清晰时,他对苏联医生的所为与不为大发雷霆。但她也明白,总理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同赫鲁晓夫谈判,那些冗长而艰难的交涉,难免影响了他的心情。

尽管如此,她仍为总理的来访而欣喜若狂。她竭力独自追踪国内外的政治动态,而他能告诉她的消息实在太多。但在总理眼中,最好的药方是“消遣”。有一天,他带来鲍罗廷夫人,以及以旦角著称的名伶程砚秋,他坚持要来看望她。后来又有几位友人加入,大家在病榻边逗留良久,只是总理常常要抽身去继续与赫鲁晓夫周旋。为了取悦她,程砚秋还即兴表演哑剧,讥讽党内一些同志在表演风格上,不是追随正统的梅兰芳一路,便是学他程派的创新之风。

当晚,他们相互谈笑风生,尽情调侃熟知的人与政事,直至深夜,才因饥饿而散去。医院根本没有为她准备合宜的食物以待宾客。更晚些时候,周总理与几位同志又返病房,满腹怒火,痛斥赫鲁晓夫谈判中的顽固不化:“他简直不可理喻!”总理愤然说道。她心中却颇觉难堪,因为实在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招待大家。俄国常见的粗面包、鱼和鸡蛋,在她看来根本不足以款待宾客。但总理并不在意,还极力逗她开心。他甚至还带来邓颖超写给她的信,却一时忘了交给她,结果竟一路带到印度,再带回中国,才猛然想起。

至于程砚秋——这个她本以为日后可以倚重的革新派艺术家,她说自己早就一再请求总理和主席保护他,不要让他们的共同敌人得逞。程砚秋在五十年代末首次遭到攻击时,总理尽力护持,但终究未能成功。1958年,程砚秋被“四条汉子”迫害致死。为何要迫害他?只因他开创革新的表演风格,而他的对手梅兰芳则代表正统。

她回忆说,自己在苏联滞留的时间越久,病情就越发恶化。为了纠正血小板数量的下降,医生不得不给她进行输注。在抗癌治疗开始前,她的血小板计数还很正常,大约有24万,但放射治疗后骤降至7万。输注之后,她感到一股诡异的寒意,随之而来的是麻木,继而惊觉半身不能动弹——这种半身瘫痪令苏联医生惊恐万分。她觉得头颅仿佛要炸裂,剧痛难忍,发热连连。她一再恳求,放她回国。终于,他们同意了。可是在返程航班上,她的全身又突然出现大面积皮下出血……

随着岁月带来的冷静与超然,她也对一些国际事务发表了点到即止的评论。她开头说,中国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拿出来支援受压迫的国家和民族。毛主席常常告诫国人,要教育年轻一代——这些将来要接班的人——两件事:“不要像军火商那样唯利是图”,“不要逼迫别人偿还债务。”领导层至今依然遵循着这些教诲。他们相信,应该支援奋战在前线的北越人民和民族,因为如果不支援北越,敌人就会直接攻到中国的领土。这同朝鲜战争时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到赫鲁晓夫,她的语气里满是厌恶。她说,1955年9月,西德总理阿登纳访问苏联时,赫鲁晓夫竟对他说,当时国际舞台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黄祸”,指的就是中国人,还要求西德人帮助他“对付中国”。而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苏联并没有给予他们多少帮助。朝鲜战争期间,斯大林只是借给他们三亿美元,还要收取高额利息。等到1956年波兰与匈牙利事件爆发,赫鲁晓夫政权岌岌可危时,反倒是中国主动飞去支援他,并提供了大量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历史经验的文章与文件。

1959年秋天,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表面上是来参加十月一日的国庆庆典,但整个过程既冗长又令人痛苦。就在那次访问中,他宣布要撤回在华的全部苏联专家,并强硬要求中国偿清所有债务。这一声明让人震惊,因为五十年代末对中国来说,本就是在各个领域都极为艰难的时期。可即便如此,赫鲁晓夫却还妄想中国在他面前俯首称臣!他根本无法理解,当苏联在1960年7月撤走了一千三百多名专家时,中国人会毅然站起来,自力更生,勒紧裤带继续奋斗。更有甚者,苏联人在撤走人员与设备的同时,还拒绝与中国平等交换商品。他们甚至提出要在中国建立一个远程广播电台,如果得逞,就能操纵整个中国的通讯系统。又提出要建立一支联合舰队,从而控制中国所有的水域,包括沿海与内河。实际上,毛主席原则上同意了后一个提议,但条件是必须由中国自己出钱。毛主席当面对赫鲁晓夫说:“这是原则问题,否则你们会把一切都夺走。”

“赫鲁晓夫是个蠢蛋,”她说道。主席曾以一种哲理的口吻对他说过:“(如果苏联执意那样做)那我们就重新上井冈山去。”可惜,赫鲁晓夫愚蠢到完全听不懂这句话的深意。而赫鲁晓夫也并非没有小动作,他还会以某种“游击战”的方式暗中对付他的对手。

她强调,当苏联人还能自由进入中国时,他们掠夺了许多稀有而珍贵的矿产资源,其中就包括钛矿。她是在第一次前往中国南部海岸外的海南岛,进行与文化工作相关的调查时发现这一点的。在那里,她采访了两位曾参加抗日战争的战士,并拍摄了一些照片,用以澄清1939年日本占领期间军事行动的史实。这座热带岛屿远比她想象中更加葱郁美丽。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对其赞叹不已,他与后来的许多浪漫主义者一样,将这里誉为“天涯”。

有一天,她在岛上人迹罕至的角落四处走动、拍摄风景时,不慎跌入一堆灰白色、粉状的物质中。她尴尬地爬起来,拍去身上的灰尘,问向导这奇怪的东西是什么。“钛!”他们答道。显然,这是一种珍贵的矿物,于是她进一步追问。不久前,一些岛民告诉她,一群俄罗斯人曾来到这里,宣称要占有这些钛矿。岛民们的反应呢?他们坚决抵抗,绝不向苏联的要求屈服。继续追查下去,李进发现海南岛蕴藏着丰富的钛资源。

至于勃列日涅夫,她并不怎么感兴趣。她直言不讳地说,他的思想也充满了“谬论”。他的“有限主权论”,也可以称作“社会帝国主义”,只不过意味着他们有权横行霸道。苏联人自以为代表“爱国党”,而其他国家不过是“小孩党”。这还是马克思主义吗?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能找到这样的理论吗?勃列日涅夫是“世界上最大的丑角”!因此,中国并没有承诺给予苏联任何援助。毛主席告诉人民要“支援那些支援自己的人”。美国政府和修正主义的苏联政府都在为本国的军火工业服务。没有战争,军火工业又怎么可能获利呢?

这一点让她想起了一部关于中印边界战争(1962年10月)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名印度士兵在战争结束后准备回家时攒下了一些钱。然而在激烈战斗中,这笔钱不慎遗失,他因而痛哭不已。一名中国士兵捡到钱后把它归还给了他,印度士兵欣喜若狂。

她接着说,中印边界战争的祸根应当归咎于赫鲁晓夫。正是他怂恿印度人主动挑衅中国,以扩大领土。他告诉印度人,中国人不会还手。但他大错特错了!当印度军队的考尔中将眼看就要被俘时,他伪装成普通士兵逃跑了。毫无疑问,如果中国当时继续作战,他们完全可以一路打到新德里。但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主动撤军,并将俘虏的印度士兵和暂时缴获的装备一并送还。然而,她反复强调,中国人心里清楚,他们本来完全可以一路打到新德里。

在这场中印战争中,他们很快明白,虽然印度是一个新独立的国家,但其人民仍然受压迫。印度人民之所以与中国作战,只是因为被自己的领导人所强迫。正如她父亲尼赫鲁一样,甘地夫人也奉行大国沙文主义。

与苏联的麻烦从未间断,最鲜明的例子就是珍宝岛之战(1969年3月2日),李进继续说道。这场战斗由年仅二十多岁的孙玉国指挥,他“真正懂得如何作战”,英勇果敢,指挥得当。作为嘉奖,他被选为党的九大的代表(1969年4月)。

为了说明毛主席在对待中苏论战上的民主作风,李进举了一个例子:当苏联辱骂中国时,中国报纸照样刊登他们的咒骂;但苏联却绝不会刊登中国对他们的批评。再比如,尼克松总统访问苏联(1972年5月22日至29日)时,中国没有说过一句讽刺他的话,哪怕就在同一时刻,美国政府正在越南进行着疯狂的轰炸。当然,他们清楚尼克松是“反共老手”。然而,正是他第一个迈出脚步,走上中美友谊之路。他成为第一位踏上中国的美国总统。即使如此,尼克松在美国国内仍因这些举动饱受批评——李进说到这里,语气里既带着讥讽,也带着几分感慨。

他们观察到,尼克松是个善于突然转变立场的人。曾经,他视中国为“扩张主义国家”;后来,却认为中国是“内向的”。因此,必须时刻对他外交政策的风云变幻保持警觉。如果毛主席没有对尼克松这些骤然的变化保持敏锐,又怎能主动邀请他以旅行者、游客,或者任何身份走进中国?

在谈到尼克松时,李进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线:在意识形态上,必须坚决批判美国帝国主义;但在政治礼仪上,则要尊重尼克松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尤其在缓和时期。当我对美国在印度支那的外交政策发表了几句贬低的话时,她立刻回击道:“要不是尼克松总统来了中国,你今天也不会来!”

李进强调,她的人生重心几乎完全落在公共事务领域,而这一领域又不可避免地渗入到她与毛主席的私人生活。她说,他们夫妻一直过着简朴的日子,时间主要用来读书、研究时事、写作,以及偶尔介入外部事务。她和主席几乎从不一同外出,更谈不上为了享乐而去下馆子。自他们定居北京以来,她只去过几次餐馆(那是她年轻时的嗜好)。她带着几分苦笑承认,主席对饮食并不讲究,总是狼吞虎咽,等最后一道菜端上来时,他早已吃饱,没了兴趣。这习惯让她想起宋代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只吃摆在面前的菜,忽略了桌上的其他佳肴。一次,他夫人告诉厨子“宰相最爱这些菜”,厨子就反复烹调,殊不知王安石只是因为那些菜刚好近在手边。李进把这段轶事讲给毛主席听,他哈哈大笑,打趣道:“哈哈哈,你对历史就只知道这么点儿,还拿来取笑我哩!”

待续……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毛主席晚年究竟忧虑什么?答案刺痛现实!
  2. 毛主席晚年还在和它斗争!
  3. 对二月逆流的批评
  4. 终极发问:国家到底是什么?
  5. 北京的一天
  6. 《李进同志》(九)——北京和莫斯科(上)
  7. “无人敢言,拉动消费的真正动力是增加收入、减少加班”
  8. 李昌平:建议给农村65岁以上老人月发千元养老金恢复经济自主性、人民性
  9. 追缴社保历史欠费问题考察
  10. 毛主席说,我们有不少党员变成了资产阶级分子,他们是为个人服务而不是为群众服务
  1. 人民的证言:从亲历者的怒吼,彻底粉碎《高山下的花环》对毛泽东时代的无耻栽赃
  2.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3. 现当代最伟大的人,你选谁?
  4. 质疑西方历史,就是“否定改革开放”,这个教授或许说出了她心目中的实情。
  5. 李进同志(六)——北京之路(下)
  6. 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
  7. 李进同志(五)——北京之路(上)
  8. 毛主席临终无言之托:人民政权,永不变质!
  9. 引狼入室!K字签证:这不是“招才”,是“引狼”的灾难之门!
  10. 张家兄妹,掌管上海学生餐的神
  1.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2.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3.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4.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5.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6. 岂有此理!某高中竟然将《毛泽东选集》列为“违禁品”
  7. 形式主义:一场悄无声息的巨大浪费
  8. 天眸 | 写在2025“九月九”
  9. 释永信再次“被迫出山”
  10. 《李进同志》译者序
  1. 走进南街村(6):南街村是怎么“剥削”外来工的?
  2. 新寓言故事“缺驴”!
  3. 现当代最伟大的人,你选谁?
  4. 毛主席为什么要发动人民公社运动?
  5. 浩然自传体长篇小说连载6-《乐土》第六章
  6. 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