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篇,我们聊了那本石破天惊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
它像一份“行动指南”,为全世界的无产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中宣告,他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那么,说完了,总得做吧?
从一个写宣言的思想家,到一个真正的革命组织者,这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
理论是纯粹的、逻辑自洽的,但现实世界,却充满了混乱、妥协、纷争,甚至背叛。
今天,我们就潜入历史的幕后,去看一看马克思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作为“国际总司令”的他,是如何在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中,与各路人马斗智斗勇,试图将写在纸上的蓝图,付诸于行动的。
Part 01“国际”的诞生:打工人,联合起来!
时间来到1864年。
此时的马克思,已经在伦敦流亡了15年。
他一边忍受着赤贫的生活,一边在大英博物馆里为《资本论》搜集资料。
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只是一个远离政治旋涡的学者。
但地下的岩浆,正在涌动。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一个新问题出现了。
比如,英国的工人们好不容易通过罢工,争取到了一点点加薪,结果资本家转头就从法国、比利时招来更廉价的工人,罢工的成果瞬间化为乌有。
工人们痛苦地发现,如果只有一个国家的工人在战斗,那他们永远都赢不了。
资本是国际性的,那么,劳动者的斗争,也必须是国际性的。
在这种背景下,1864年9月28日,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齐聚伦敦的圣马丁堂,宣告成立了一个组织——国际工人协会,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第一国际”。
马克思作为德国工人的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
他坐在主席台的一角,全程几乎一言不发,冷静地观察着。
但很快,这个组织的核心领导者们就发现,他们离不开这个沉默的德国人。
因为在场的所有人里,只有马克思,拥有一个清晰、系统、且极具说服力的理论体系。
当大家还在为起草什么样的文件而争论不休时,马克思出手了。
他以无可匹敌的才华,起草了《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
他巧妙地将自己的核心思想,融入到一份能被各派(包括英国的工会派、法国的蒲鲁东派、意大利的马志尼派等)都接受的文件中。
从此,马克思成为了“第一国际”当之无愧的灵魂和大脑。
他在伦敦的家,那间堆满书籍和手稿的小书房,成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总参谋部”。
Part 02“总司令”的烦恼: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
然而,领导一个成分复杂的国际组织,远比写文章要头疼得多。
“第一国际”就像一个“武林大会”,里面门派林立,各路人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马克思这个“总司令”,大部分精力不是用来跟敌人斗,而是用来处理内部的“路线之争”。
他最大的对手,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俄国人——米哈伊尔·巴枯宁。
巴枯宁,是一个真正的“行动派”革命家,或者说,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祖师爷”。
他精力旺盛,极富个人魅力,主张废除一切国家、一切权威,通过密谋和暴动,立刻实现一个无政府、无约束的“自由人联合体”。
如果说马克思是个严谨的“战略科学家”,那巴枯宁就是个狂热的“爆破艺术家”。
两人的矛盾,是根本性的。
马克思认为
:革命需要有组织的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必须先夺取国家政权,然后利用这个政权去改造社会。
巴枯宁认为
:任何形式的国家和权威都是邪恶的,革命就是要摧毁一切。他甚至指责马克思搞“权威主义”,想要建立一个新的“红色官僚国家”。
巴枯宁在“第一国际”内部搞小团体,组建秘密的“社会主义民主同盟”,试图架空马克思领导的总委员会,夺取领导权。
这场斗争,持续了数年,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真实的战争。
马克思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冷酷、强硬的一面。
他搜集证据,撰写报告,在大会上与巴枯宁派展开激烈辩论。
他知道,这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关系到整个工人运动的生死存亡。
如果巴枯宁那种“到处放火”式的无政府主义占了上风,那整个运动将陷入一场毫无希望的混乱和冒险。
最终,在1872年的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巴枯宁及其追随者被开除出“第一国际”。
Part 03巴黎公社:一场悲壮的“实战演习”
就在“第一国际”内部斗争得不可开交之时,1871年,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发生了——巴黎公社革命。
在普法战争失败的背景下,巴黎的工人们愤怒地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起了一个由工人阶级自己管理的政权。
虽然“第一国际”没有直接领导这场起义,但公社的许多领导人都是“国际”的成员。
远在伦敦的马克思,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巴黎发生的一切。
他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为他们提供建议,并在国际上为他们奔走呼号。
巴黎公社,就像是《共产党宣言》理论的一次“实战演习”。
它废除了官僚的高薪制,规定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它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它将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来管理……
这一切,都让马克思看到了一个未来新社会的曙光。
然而,这场伟大的尝试,仅仅持续了72天,就在凡尔赛政府军队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
“五月流血周”,数万名公社社员被屠杀。
公社的失败,给马克思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但也让他对革命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刻和成熟。
他在公社失败后立刻写下了不朽的名著《法兰西内战》,总结了公社的经验教训。

他指出,公社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打碎它,摧毁它。
这个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列宁和所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
巴黎公社的失败,以及内部斗争的消耗,让“第一国际”元气大伤。
为了防止这个组织落入阴谋家之手,马克思在1872年海牙大会上,提议将总委员会迁往纽约。
这实际上是宣告了“第一国际”的“安乐死”。
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它虽然失败了,但它第一次让全世界的工人阶级,作为一个统一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的思想,也通过“第一国际”的实践,在全世界播下了种子。
从一个思想家到一名政治领袖,马克思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他不仅要与强大的外部敌人斗争,还要应付内部的纷争与猜忌。
当他垂垂老矣,回首一生,他会如何看待自己留下的这份思想遗产?
而他死后,他的名字和学说,又将经历怎样被神化、被曲解、被利用的“罗生门”?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几个“马克思主义”?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