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风华正茂

“资本”到底是什么?

茴香豆a · 2025-10-31 · 来源:小小的治愈公众号
字体: / /
当资本成为社会的中心,人便逐渐失去了自我。在这种体系中,每个人都被迫成为某种“角色”——老板要逐利,工人要卖力,消费者要掏钱,程序员要卷算法,学生要卷简历。大家看似在自由选择,其实都在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走。

人们常常以为,“资本”就是钱、有钱人、老板、企业家,似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穿西装、抽雪茄、坐在写字楼里的那种人;他们掌握着企业、工厂、土地,是社会财富的拥有者。

于是,当人们说“反对资本”时,脑海里常常浮现出这些人的模样,似乎只要把他们换掉,社会问题就能解决。

但其实,资本并不只是某个有钱人的代号,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个逻辑体系,是一套支配社会运作的方式。

这套逻辑的核心是:

>“ 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以利润为最终目的。”

换句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哪种劳动、哪种创新、哪种文化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的。

它们必须“值钱”,必须能带来“回报”,才能存活。

于是教育成了“投资”,艺术成了“流量”,人际关系成了“资源”,乃至爱情、理想、善意,都在被量化、被包装、被出售。

这就是“增值逻辑”的现实化:

社会的一切角落都被纳入了利润的评估体系之中。

举个通俗的例子。

假设一个人开了家工厂,他起初或许也只是普通人,贷款买机器、招工、生产、销售。

可一旦他把这套“资本运转”的机制跑起来,就会被这个机制所裹挟。他必须让工人更努力、更长时间工作,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即使他心地善良,不想剥削工人,市场竞争也会逼迫他去这么做。

这时候,决定他行为的,不是他的良心,而是那套资本逻辑。

资本是一种自我增殖的力量。

它的核心目标不是让谁过得好,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多。

资本买进劳动力、机器、原料,目的是卖出后能赚到更多的钱——这是它的唯一准则。只要能增值,资本就会去做;不能增值的,就会被淘汰。

所以,当我们说“资本压榨工人”时,其实不是在说某个坏老板在压榨,而是在说整个系统逻辑在逼着每个老板、每个工厂都这么做。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普通人“逆袭”成老板后,他往往也会变成当初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不是因为他变坏了,而是因为角色变了。

在资本体系下,只要你坐在那个位置上,你的行为方式、思维逻辑都会被这套机制塑造。

就像齿轮上的每一颗齿,无论谁被换上去,都得顺着机器的方向转。

这正是马克思指出的本质:

资本不是人,而是关系;不是某个恶人制造的剥削,而是制度自动生成的剥削。

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也不只是两种人的对立,而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对立——一种是靠出卖劳动力生存的人,一种是靠占有生产资料获利的体系。

很多人看待社会问题时,容易把焦点放在个体身上,比如抱怨“某某老板太黑”“某某富人太贪”,却看不到真正的问题在结构上。

资本主义社会最强的地方就在于——它让剥削变得“自然化”。

老板可以说:“我没逼你加班,是你愿意加班”;

公司可以说:“我们遵守法律”;

而工人虽然心里知道不公平,却又找不到具体的“坏人”去指责。

因为坏的不是人,而是规则本身。

所以,马克思说,真正的解放,不是让资本家变好,而是改变那套让资本统治人的逻辑。

当生产资料重新归属于劳动者,当劳动不再是被迫的谋生手段,而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自主行动,那时候资本的力量才会真正失效。

在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这种“无形的资本力量”在运转。

不管是打工人被算法支配的工时,还是农民工被层层外包压榨的工资,抑或是青年在内卷中被迫“卖力不卖命”,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资本的逻辑在统治整个社会,而人反而成了它的附庸。

资本不是谁,而是“它”。

它无形无影,却存在于每一份劳动合同、每一场绩效考核、每一次价格战之中。

当资本成为社会的中心,人便逐渐失去了自我。

在这种体系中,每个人都被迫成为某种“角色”——老板要逐利,工人要卖力,消费者要掏钱,程序员要卷算法,学生要卷简历。

大家看似在自由选择,其实都在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走。

资本的力量,恰恰在于它不需要命令你,它只需要让你相信“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你以为是你在加班,其实是资本在透过你延长它的增值时间;

你以为是你在“搞副业”,其实是资本在利用你的焦虑榨取更多剩余劳动;

你以为是你在“投资自己”,其实是资本在让你成为更好用、更高效的工具。

它并不一定用铁链来束缚你,而是用“梦想”“成功”“自由”这些美丽的词语包裹着枷锁。

于是,剥削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裸,而是变得“温柔”“合理”“有激励机制”。

这就是资本的高明之处:它不靠压迫,而靠同化。

它让你觉得,为它工作,是在为自己奋斗;

让你相信,竞争是公平的,只要足够努力就能翻身;

让你在疲惫中还要自我激励,说“我不能躺平”。

但仔细想一想——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拼命,却仍然买不起房、看不起病?

为什么生产力越来越高,工人却越来越累?

为什么一边是裁员潮,一边是股市上涨?

因为劳动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那套资本逻辑吞噬了。劳动者付出的越多,资本积累得越快,反而更容易反噬劳动者本身。

这是一种循环的掠夺机制。

工人制造的产品要靠工资买回来;

房奴造的城市,自己却住不起;

互联网打工人创造的流量,被平台算法分走大半;

哪怕你不打工,你也逃不掉,因为商品价格、生活成本、教育体系、医疗体系,全都被资本渗透了。

在这样的社会里,连“活着”都成了一笔账。

人慢慢变得冷漠,彼此竞争、彼此踩踏,因为这套体系教会我们——别人是你的对手,而不是你的同伴。

但事实恰恰相反:

资本最害怕的,不是个体的抱怨,而是人们重新团结起来。

当工人、农民、底层青年意识到自己处在同一条链上,意识到他们的困境不是“个人失败”,而是“结构问题”,那种觉醒才是真正的危险。

真正的觉醒,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心灵鸡汤式的正能量”。

而是看穿那层包装,看清是谁在让我们互相竞争、疲于奔命。

觉醒是当一个打工人明白:“我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被榨得太干”;

是当一个农民明白:“我种地的辛苦被市场体系压价,不是因为我笨”;

是当一个学生明白:“我拼命卷学历,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在社会缝隙中活下来”。

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资本的神话才会崩塌。

它并不无敌,它依赖的正是人们的沉默与顺从。

一旦人不再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竞争法则”,而开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资本那套以分化、竞争为基础的体系就会动摇。

所以,反抗资本的第一步,从来不是“去恨一个富人”,而是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让人重新变成“人”——有尊严的、能决定自己劳动去向的、能与他人共同生活的存在。

这一步走出来,哪怕微小,却意味着新的开始。

资本用冷冰冰的逻辑统治世界,而人必须用温度去夺回它。

那温度,是理解、是团结、是对真实生活的热爱。

当这种温度重新流动起来,资本那座看似坚固的铁塔,终有一天会被阳光融化。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2.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3. 历史不容睁眼说瞎话!
  4. 张文木:“内战”还是“解放战争”,一点思考
  5. 吴铭:就金融问题就教于李先生
  6. 彭德怀的小气与大方
  7. 欧洲金靴:《澎湖海战》,并不符合「新中国价值观」
  8. “勤劳致富”是这个世界最大的谎言
  9. 当华人移民成为“剥削者”
  10. 几道数学题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令人“窒息”的聊天!
  3.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4.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的谎言,从哪儿来的?
  5.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6. 欧洲金靴:切莫误做历史嫁衣
  7.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8. 真理派缺真理,凡是派不凡是
  9. 从“卖地”到“卖权”:财政模式的结构性异化与无产阶级立场的辩证反思
  10. 为什么城里捡垃圾的老人越来越多?
  1.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2.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3.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4.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5.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6. 1988年,杨振宁痛批那部纪录片
  7. 吴石将军的牺牲并非偶然!违背了基本原则!
  8.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9. 谁在扮演赫鲁晓夫?——对“非毛化”思潮的唯物史观批判
  10.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1. 吴石长女吴兰成严守父亲身份秘密扎根边疆25年!
  2.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3.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4. 杨振宁的贡献有多大?
  5. 为什么城里捡垃圾的老人越来越多?
  6. 几道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