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2025年治理欠薪冬季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
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出席会议并讲话。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到,加大欠薪整治力度。此次会议强调,要“强化使命担当,全力以赴打赢冬季行动攻坚战”。
11月6日,上述国务院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通知,明确自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春节前,在全国开展治理欠薪冬季行动。
在我国庞大的劳动者队伍中,近3亿农民工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增长0.7%。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劳有所得,天经地义。对于他们而言,工资不仅仅是劳动所得,更是养家糊口的“保命钱”、改善生活的“希望钱”。保证他们辛苦付出后能及时拿到足额报酬,关系到一个个农民工家庭的生计与幸福,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根治欠薪也有助于提振消费信心、畅通经济循环,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近年来,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2020年5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的专门性法规,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欠薪零容忍的制度体系、监管有效的工作格局、惩处有力的执法机制。
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办法》明确,考核工作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考核工作从2023年到2027年,每年开展一次。
在全链条监管和超常规举措之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多发高发态势已被明显遏制。今年9月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公布和处置重大欠薪违法行为1万多件,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超过1.4万件。
然而,治理欠薪是一场持久战。
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和个人拖欠劳动报酬,甚至恶意欠薪、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顽固情况仍然存在。
11月24日,《半月谈》发文提到,有老板“躲猫猫”,拖延塞责;有企业“换马甲”,不认旧账;还有公司“装鸵鸟”,对抗执法等。
究其原因,既有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没钱发”的现实困境;也有用工制度执行不规范,造成劳动关系难以认定的问题。此外,工程建设领域因其特殊的发包、转包、分包等模式,始终是欠薪问题的“重灾区”,工资款易被截留、克扣。
当前,即将进入岁末年初,工资结算进入高峰期。此时开展治理欠薪冬季行动,意义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治理欠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依赖单一手段,必须打出“组合拳”。
比如,要强化制度刚性,确保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真正落地;要畅通维权渠道,让劳动者投诉有门、求助有路;还可以依托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源头治理和动态智慧监管。此外,还要不断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提高震慑力。
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提到:
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要全面摸清本地区、本领域欠薪风险;主动公开举报投诉渠道,开展部门联合接访,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做到接诉即办;结合具体案情分类施策,推动实质性化解欠薪问题;发挥政府国企项目工资支付示范带头作用,加力实施“连环清”,优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深化落实保障工资支付制度;强化基层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抓好矛盾化解和困难帮扶。
此次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提到:
要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全量接收处置投诉线索,系统施治、精准施策,加大执法力度和部门协作,开展欠薪失信联合惩戒,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违法行为,全力维护农民工工资报酬权益和岁末年初社会大局稳定。
(撰文:余晖;来源:“政知见”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