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马克思的洞见:在思想的尽头,是实践

芳华居 · 2025-10-31 · 来源:芳华居公众号
字体: / /
不要沉溺于概念的自我循环,也不要满足于口号的政治正确,更要超越于对物质匮乏的简单抱怨。要将思想的锋芒,转向对现实社会结构的深刻批判与实实在在的改造行动。解放,最终不是在思辨中完成的,而是在历史的具体实践中被锻造出来的。

平等不过是译成了法语亦即政治语言的德国公式“自我=自我”。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乃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根据。这同德国人把人理解为普遍的自我意识,借以为自己论证共产主义,是同一回事。不言而喻,异化的扬弃总是要以作为统治力量的那种异化形式为出发点:在德国是自我意识,在法国是平等(因为政治在这里占统治地位),在英国是现实的、物质的、仅仅以自身来衡量自身的实际需要。对于蒲鲁东,就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加以批判和承认。——如果我们甚至把共产主义本身——因为它是否定之否定——称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这种占有是通过私有财产之否定而以自身为中介的,因而还不是真正的从自己本身开始的肯定,而只是从私有财产开始的肯定,……。因而,尽管……,人的生命的现实的异化仍然保持着,并且人们越是意识到它是异化,这种异化就越是成为更大的异化;所以,(这种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际实现才能完成。有了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足以扬弃私有财产思想。而为了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的行动。历史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的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那个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则实际上将经历一个极其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把我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一历史运动的局限性和目的,并且在自己的意识中超越了它们这一事实,看作是一个真正的进步。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谈论“异化”,德、法、英三国的学者,如同从不同路径攀登同一座迷雾的山峰,起点和沿途所见的风景,全然不同。

德国人在思想的顶峰上做“精神的体操”。他们将异化视为意识的迷障,坚信通过“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在概念上达到“自我=自我”的纯粹统一,便能实现人的解放。这是一种在哲学体系内部完成的革命,精深,却可能不染尘埃。

法国人在政治的平原上摇旗呐喊。他们的旗帜是“平等”。他们敏锐地指出法律条文下的实质不平等,并将共产主义视为这种政治理想的彻底实现。他们的批判充满力量,但有时也止步于口号与权利的范畴。

英国人在工业的泥沼中切身感受。他们的起点是国民经济学的数据与工厂的现实。异化于他们,不是思辨的困境,而是工资的剥削、劳动条件的残酷与生存资料的匮乏。他们的诉求因此最为直接和具体。

至于蒲鲁东,他抓住了法国传统中的“平等”武器来抨击私有制,方向正确,但其批判仍固于法式的政治与法律视角,未能深入至英式洞察所揭示的、私有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造成的全面异化根源。

——马克思的深刻在于,他看穿了这三条路径的局限。他指出,共产主义并非一个等待被“发现”的完美思想状态,也不是一个仅靠政治呐喊就能实现的乌托邦。

马克思揭示了一个尖锐的悖论:在私有制下,单纯在思想中意识到自身的异化状态,非但不能立即获得解放,反而可能加剧痛苦。

你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劳动产品与自己对立,劳动过程本身是一种自我折磨,你与自己的“类本质”(自由、有意识的创造性)相疏离,与他人的关系也沦为冰冷的竞争或利用。

然而,若仅有这种思想上的清醒,却无力改变现实,那么这种“清醒”本身就成了一种新的痛苦来源。你明知自己是“工具”,却不得不继续充当“工具”。思想跑得太前,身体却仍在枷锁之中。这便是“越意识到异化,异化越严重”的现实困境。

因此,马克思的答案石破天惊:思想的尽头,便是实践的开始。

共产主义于他,不是一套精美的理论摆设,而是“现实的历史运动”。它不是在书斋里构想出的终极答案,而是在批判和改变旧世界的斗争中,一步步生成的新社会形态。

对异化的批判意识,如同一张准确标示出困境所在的地图。它至关重要,能让我们看清自身处境与私有制的病根。但拿着地图,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抵达了目的地。

要真正从异化中解放出来,不能只靠内心的顿悟或政治口号的更迭,必须通过实际的行动,去改变造成异化的社会关系与经济基础——即变革私有财产制度与旧有的分工模式。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无比艰巨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是一个干净利落的“切换”,而是一个新质在旧壳中挣扎、生成并最终取代的“过渡”。

马克思想告诉我们:不要沉溺于概念的自我循环,也不要满足于口号的政治正确,更要超越于对物质匮乏的简单抱怨。要将思想的锋芒,转向对现实社会结构的深刻批判与实实在在的改造行动。解放,最终不是在思辨中完成的,而是在历史的具体实践中被锻造出来的。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2.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3. 历史不容睁眼说瞎话!
  4. 张文木:“内战”还是“解放战争”,一点思考
  5. 彭德怀的小气与大方
  6. 吴铭:就金融问题就教于李先生
  7. “走苏联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
  8. 几道数学题
  9. 大恩养仇:过渡帮扶下的怨恨滋生
  10. 【朝花夕拾】金日成在1962年发表的这段论修正主义的讲话非常到位!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井冈山观心 |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是否准确地预言了苏修与越修的资本主义复辟?
  3. 令人“窒息”的聊天!
  4.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5.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的谎言,从哪儿来的?
  6.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7. 欧洲金靴:切莫误做历史嫁衣
  8. 真理派缺真理,凡是派不凡是
  9. 从“卖地”到“卖权”:财政模式的结构性异化与无产阶级立场的辩证反思
  10.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1.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2.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3.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4.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5.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6. 1988年,杨振宁痛批那部纪录片
  7. 吴石将军的牺牲并非偶然!违背了基本原则!
  8.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9. 国庆日,毛主席与邓小平的时空对话
  10. 谁在扮演赫鲁晓夫?——对“非毛化”思潮的唯物史观批判
  1. 吴石长女吴兰成严守父亲身份秘密扎根边疆25年!
  2.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3.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4. 杨振宁的贡献有多大?
  5. 为什么城里捡垃圾的老人越来越多?
  6. 几道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