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首《咏梅》,抒发了毛泽东对梅花的热爱、赞赏之情。
他的一生都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爱指甲花的志坚、梅花的孤傲、雪的高洁;他爱山的坚强、水的浪漫、土的朴实……而所有这一切都陶冶、塑造着他的情操,使他从小在做人方面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原则~
毛泽东非常赞同“修身以寡欲为要”。
朱子的“货色两关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类的重义轻利、重理想轻物欲的价值观,对毛泽东的做人原则影响很深。
虽然他承认乐利乃是人之共性,但他认为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乐利追求。
“惟圣人不喜躯壳之乐利,而喜精神之乐利。”精神之乐利有两种:
一种是所谓“颜回之乐”。颜回居陋巷,箪食瓢饮,曲肱而枕,仍不改其乐,人赞其“恶饮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颐神而保年”。但这只是一种“自得其乐”。
毛泽东更为欣赏的是那种有利于他人,有功于社会的乐。如他所说:“表同情与他人,为他人谋幸福”,乃至爱国、爱世界、爱主义,“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为此吾情始快,吾意始畅”。
毛泽东之所以在理想和物欲之间作出这样的选择,乃是因为他认为过分地追求感官享受,必然冲淡革命理想,丧失革命气节。
因此,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举大义、成大业的人,就必须安贫乐道,以苦为乐,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
当他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他便和同学相约“三不”:不谈身边琐事,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并以此影响身边的同学。

《讲堂录》中记下了许多这样的警句:
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真精神,实意做事,真心求学。
人情多耽安佚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薮。
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乘疏懈之隙也,故曰怠惰者,生之坟墓。
刚乃立身之本,有嗜欲者不能刚。
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独立不惧,遁世不闷。
盖未有力不足以举天下之烦,气不足以练天下之苦,性情不足以扶持天下之一偏,而可以大有为者也。
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
当年的毛泽东绝不是想把这些名言警句写给他人看的,而是自己事事处处躬身践履,以规范自己的言行。
正是由于毛泽东的好学不倦,善于钻研;由于他的克己极严,言行一致作风谦逊和有伟大抱负,他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在1917年一师的“人物互选”活动中名列前茅。
当时,学校当局设有一种考查学生学业与操行的办法,称作“人物互选”。选举的范围包括三个项目:
(一)德育:敦品(敦廉耻、尚气节、慎交游、摒外诱之类),自治(守秩序、重礼节、慎言笑之类),好学(不缺课、勤温习、好参考之类),克己(绝嗜欲、耐劳苦之类),俭朴(菲衣食、尚俭约之类),服务(重公益、勤服务之类);
(二)体育:胆识(冒险进取、警备非常之类),及卫生、体操、竞技等;
(三)智育:才具(应变有方、办事精细之类),言语(长于演讲、论辩、应对之类)及文学、科学、美育等。
选举的办法是在学期中的一天课后,各班学生在各自的教室举行。每人至多可以投三票,每票选举一个人。
全校约四百余人,最后有34人当选,毛泽东的票数最多。
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他讲话从容,从不慌忙、急躁和疾言厉色,遇有紧急事情也是如此。
每当开会时,无论做主席或会员,他都不轻于发言,尤其没有冗长而庞杂的演说。
大家在纷纷议论或者争论剧烈的时候,他总是保持沉静,细心倾听;听完了大家的意见之后,他才开口。
他在一师读书五年半,没有跟任何人发生过口角之类的冲突。
他平易近人,最肯在析疑纠谬上帮助别人。他常以幽默语调谈论问题,谈得入情入理,动人心坎。
他主持学友会工作,为同学们办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但从不居功,从来不说哪件事是他出的主意或是他做的。
他的同班同学周世钊这样回忆读书时期的毛泽东:“在班上是一个很规矩、很正派、很温雅的人。他走路不蹦跳,说话不粗率,时常正襟危坐,沉默寡言。”
他的另一个同学陈赞周则说:“润之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之奇士,但择友甚严,居恒鹜高远而卑流俗,有九天俯视之概。观其所为诗文戛戛独造,言为心声,其修养有素不可臻比!”

他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他和他的同学们讨论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
有一次,毛泽东和张昆弟畅谈人生,感慨而道:“西人物质文明极甚,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只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
衣食住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但人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此三点,而应有更高的追求。
“相约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
为了“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等人组织新民学会时规定:
“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
后来他又把做人的原则进一步总结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上文摘自雷国珍、吴珏所著的《毛泽东大成智慧》。
“读书熏陶思想,思想指引行动,行动改变未来”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