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论》解说第二章第二节
第七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介绍了一下十七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哲学发展的概况。
在对待哲学基本问题上,虽然一切唯物主义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即都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都认为人是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哲学的唯物主义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在下面几段中,恩格斯就对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
为了批判这一时期中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哲学,恩格斯在这一段中先把这一时期以来资产阶级哲学发展的情况说明了一下。恩格斯指出,在这个时期中,推动哲学发展的力量,并不是哲学家们的思维,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不仅从霍布斯(1588—1679)到费尔巴哈(1804—1872)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如此,而且从笛卡儿(1596—1650)到黑格尔(1770—1831)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封建主义制度瓦解和崩溃的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自然科学和工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时候望远镜、气压计、空气唧筒等为科学上观察和实验用的仪器,都相继发明了,大机器在工业中也开始使用了。同时,由于航海造船、城市建筑以及军事发展的需要,力学、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例如,托里拆利用实验证实了空气压力的存在,波义耳发现了气体压力的定律,笛卡儿提出了解析几何学,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了微积分学,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制定了力学中的三个基本规律,还创立了天体力学。
这一时期中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巨大发展,对当时哲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恩格斯指出,不仅当时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随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就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也由于受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工业发展的影响,而渐渐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内容。恩格斯在这里还举了当时唯心主义哲学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恩格斯指出:这个时候“唯心主义者的体系也越来越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力图用泛神论的观点来调和精神和物质的对立”。
什么是泛神论呢?泛神论是一种早期的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学说。它的代表有意大利的哲学家布鲁诺和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这种学说由于受了时代的影响,还不得不带有神学的色彩,但他们所讲的神,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东西,而是自然界的本身。因此他们的学说实质上乃是一种把神融化在自然中的唯物主义学说。如果说泛神论这种披着神学外衣的唯物主义学说,是用“神即自然、自然即神”的观点来调和物质与精神对立的话,那末这时候的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和工业发展的影响下,也越来越充满唯物主义的内容了。例如,笛卡儿、莱布尼茨、黑格尔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笛卡儿是法国著名的二元论的哲学家。在他的哲学中,既有唯心主义的倾向也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他不仅怀疑客观事物的存在,而且也怀疑“万能的神”的存在。他提倡天赋观念,维护宗教,这是他的唯心主义倾向。他在物理学中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粒子的连续不断的总和,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力学的规律永恒运动着的,这又是唯物主义的倾向。马克思在《神圣的家族》中说明笛卡儿在自然科学影响下,产生出唯物主义倾向的时候写道:“笛卡儿在其物理学中认为物质具有独立的创造力,并把机械运动看做是物质生命的表现。他把他的物理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完全分开。在他的物理学的范围内,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0页。]
莱布尼茨(1646—1716)是德国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观点是直接和宗教相结合的,他用神的意志来解释人们所遭到的灾难。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是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而拥护科学的,他在数学、物理学上都有着不小的贡献。但他力图调和宗教和科学,他既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主义,也反对反动的僧侣阶级。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由一些独立的精神实体“单子”组成的,但是在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中,却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看到了世界万物的联系,看到了个别和无限的联系。他写道:“笛卡儿曾经承认灵魂不能给予形体以力量,因为在物质中永远有着同样数量的力。然而他认为灵魂可以改变形体的动向,不过这是由于在他的时代人们还不知道一条自然律,即物质中的全部动向本身也是守恒的。如果他知道了这条规律,他是会投入我的预定和谐体系的。”[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06页。]
因此,列宁指出:“……莱布尼茨通过神学而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普遍的、绝对的)联系的原则。”[ 《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27页。]
黑格尔也是如此。黑格尔在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发现了辩证法。不过,黑格尔辩证法所讲的并不是自然和社会本身的发展,而是绝对精神的发展,所以恩格斯才把黑格尔这种本末倒置的辩证法,叫作用头站着的辩证法。但是,黑格尔还是天才地臆测到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他的辩证法还是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正象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所指出的:“黑格尔在一切概念的更换、相互依赖中,在它们的对立面的同一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中,在概念的永恒的更换、运动中,天才地猜测到了的正是事物,自然的这样的关系。”[ 同上,第210页。]因此,我们只要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改造一下——把它的头和脚颠倒过来,叫它用脚站着,即不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规律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发展规律,而把它看作是自然和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这样,黑格尔的哲学就能象唯物主义一样地去说明世界了。所以恩格斯在这里才指出:“……黑格尔的体系,不论就方法或就内容来说,竟不过是按照唯心主义倒置起来的唯物主义罢了。”
总之,在十七世纪以后的这个时期里,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八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通过对施达克所著《费尔巴哈》一书的评论,说明施达克不了解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恩格斯在说明了十七世纪以来哲学发展的情况以后,紧接着就来说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谁都知道,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可是施达克却把费尔巴哈说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恩格斯在这里评论了施达克的《费尔巴哈》这本小册子时,指出了它的优缺点。恩格斯指出,施达克在评述费尔巴哈的时候,还是不自觉地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的。他把费尔巴哈与康德、黑格尔等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还是分开来加以叙述的。在导言部分说明了从康德以来唯心主义的发展,在正文中则说明了费尔巴哈哲学发展的过程。导言部分的缺点就是文字晦涩难懂,并且对黑格尔在哲学发展中的成就估价不足。正文部分的缺点就是他采用了过多的哲学术语,而且这些哲学术语又是各派都有,极不统一,以致使他自己发生混乱,把费尔巴哈这样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者说成是唯心主义者了。
第九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费尔巴哈本人不承认他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原来是一个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但是自从1836年起他就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在1839年的时候,他又写了《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从此他就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完全决裂,而成为一个卓越的唯物主义者了。在费尔巴哈看来,作为黑格尔全部哲学基础的“绝对精神”,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上帝”的代名词而已。黑格尔在他《逻辑学》中所讲的那些“存在”、“非存在”、“生存”、“质”、“量”、“度”等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存在的逻辑范畴,不过是宗教幻想的残余而已。
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费尔巴哈还提出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费尔巴哈认为,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除了这个物质世界之外并不存在任何其他的精神世界。至于人的意识,那不过是人脑的产物而已。这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思想,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正如恩格斯在这里所指出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倒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不言而喻,这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虽然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但他却反对别人管他叫作唯物主义者。何以见得呢?我们从恩格斯在这里所引费尔巴哈的一段话中就可以看出。
在费尔巴哈看来,唯物主义应当是一种世界观,而且这种世界观应当是人类的本质和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为什么说唯物主义是人类的本质呢?这就是因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够根据自己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得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来,即都能承认世界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着的,人是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因此,人类按其本质说来,都是自发的唯物主义者,而不是唯心主义者。为什么说唯物主义是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呢?因为任何一门具体科学,不管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必须以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个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它的基础。不管哪一门科学,如果它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原则,那它本身也就不成其为科学了。总之,费尔巴哈主张唯物主义应当是一种作为人的本质和各门具体科学基础的世界观。
可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德国出现了一批庸俗唯物主义者,如毕希纳、伏格特、摩莱肖特等。这些庸俗唯物主义者都是一些医学家、生理学家和其他的自然科学家,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说明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物质,就连思想也是一种物质。例如,伏格特曾经说过,深刻表现的思想乃是脑髓底分泌物,正如胆汁是肝脏底分泌物或尿是肾脏的分泌物一样。费尔巴哈是不同意这种唯物主义观点的,所以他表示,向后退时,即如果把唯物主义了解成一种作为人类本质和人类知识大厦基础的世界观时,那我就可以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可是向前进时,即如果象庸俗唯物主义者那样,把唯物主义了解为生理学里面的某种具体观点,把思想也看成是一种物质时,那我就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了。因为按照费尔巴哈的观点看来,唯物主义只是人类全部知识大厦的基础,而不是大厦的本身,换句话说,唯物主义只是医学、生理学等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不是医学、生理学等具体科学的本身。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反对别人管他叫唯物主义者,这并不是因为他本人不是唯物主义者,不同意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是不愿意把自己和庸俗唯物主义者们混在一起,怕别人把自己也看成是和庸俗唯物主义者一样的人物。所以恩格斯才在这里指出:“他不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即不反对事情本质而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偏见。”
第十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了费尔巴哈拒绝唯物主义这个称号的原因。
为什么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不愿意别人管他叫唯物主义者呢?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把一般的东西和个别的东西混为一谈了,把作为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样一个一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和十九世纪的德国庸俗唯物主义等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混为一谈了。我们知道,费尔巴哈是不同意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十九世纪德国庸俗唯物主义的。他认为既然这些人的学说就叫唯物主义,那末我又和他们不一样,所以他就不愿意别人管他叫唯物主义者了。其实这是很可笑的。如果有一个人因为自己不爱吃李子和杏,而反对别人说他是爱吃水果的话,那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个人很可笑,但是费尔巴哈在这个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恰好就是这样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般的东西和个别的东西虽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但它们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一般的东西虽然包括个别的东西,但个别的东西却不能代替一般的东西。例如,上面所讲的水果,就是一般的东西,苹果、香蕉、李子、杏等就是个别的东西。水果虽然包括苹果、香蕉、李子、杏等具体的东西,但苹果、香蕉、李子、杏等具体的东西却不能代替水果这个一般的东西。因此,我们决不可以因为不爱吃李子和杏,就得出不爱吃水果的结论来。在水果这个问题上如此,在唯物主义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
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这种错误时指出,唯物主义虽然都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和意识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虽然都是承认意识是第一性的和物质是第二性的,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就拿唯物主义来说,它在人类实践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就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九世纪的庸俗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等。不管这些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些什么不同,但它们在基本观点上却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在对待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基本态度都是一致的:它们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因此,承认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决不决定于你同意不同意唯物主义的哪一种具体形式,而是决定于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态度如何。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它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但这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是唯物主义的哲学了,相反它却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第十一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第一个根本缺点——机械性。
恩格斯在肯定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之后,紧接着就来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恩格斯在这里指出,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根本缺点: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所批判的就是其中的第一个缺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形式。因此,我们决不可以把这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归结为某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同时,各种物质运动的形式之间还存在着质上的区别,它们各有各的特殊运动规律,因此我们也不可以把某一种物质运动的规律,硬加到另一种物质运动的身上去。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虽然包括物质运动的低级形式,但它并不归结为物质运动的低级形式。例如,生物运动和化学运动中虽然包括有机械运动,但是生物运动中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和化学运动中原子的化合与分解,决不就是机械运动,决不能用机械运动的规律去说明它,必须用生物运动和化学运动本身的特殊规律才能加以说明。恩格斯在这里所讲的,在生物和化学领域中,“力学定律虽然也继续起作用,但在其他较高的定律面前却退居于次要地位”了,这句话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并不了解物质运动的多种多样性,更不了解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有着质的区别,他们把一切运动都看成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他们用纯粹的机械原因去解释生物、化学等复杂现象。例如,十七世纪初,法国的学者哈维就制定了血液循环的学说,认为心脏、静脉和动脉就是一个输送血液的机械系统。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二元论者笛卡儿又发展了哈维的思想,他在自己的著作《动物的运动》中,进一步把动物看成是一架机器。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在以后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1709—1751)那里,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展。拉美特利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作《人是机器》,在这本书里他索性把人就看成是一架机器。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唯物主义有这样一个重大的缺点呢?这是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分不开的。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这个时期里,自然科学中只有机械力学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牛顿的力学在当时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机械观点的形成上,可以说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时期里,化学和生物学等其他自然科学,还是不很发展的。在当时的自然科学中,还流行着“燃素说”、“热素说”、“光素说”、“声素说”、“电液说”、“磁液说”、“活力说”等唯心主义的理论。“燃素说”是斯太尔(1660—1734)在1723年正式创立的理论。斯太尔在他自己的著作《基本化学》中指出,存在着一种无重量、无形状的“燃素”。物体中有燃素就能燃烧,没有燃素就不能燃烧,燃素多就很容易燃烧,燃素少就不大容易燃烧。这样,斯太尔就提出了一个公式:“可燃物=灰烬+燃素”。自从斯太尔创立了燃素说以后,那些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热素”、“光素”、“声素”、“电液”、“磁液”、“活力”等东西也就相继被创造出来了;那些“热素多就热”、“光素多就亮”、“活力多生命力就强”等唯心主义的理论也就陆续出现了。
总之,在当时的自然科学中,除力学之外其他的科学是非常不发展的。恩格斯在说明当时自然科学的状况时写道:“在那时的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了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而且只有固体(地上的和天空的物体)力学,简言之,即重力的力学。化学还处于幼稚形态,它还信奉燃素说。生物学尚处在襁褓中:对动植物的有机体还只作过极粗浅的研究,当时人们用纯粹机械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由此看来,机械性虽然是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一个严重的缺点,但是,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条件下,它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
第十二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第二个根本缺点——形而上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任何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前进过程。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则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它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看成是静止不变的。它否认事物发展中的质变,否认事物发展的上升前进性质,它把事物的发展说成是单纯的量变过程,看成是重复的循环过程。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有这样一个缺点呢?恩格斯指出:“这是跟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和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
当时自然科学的状况究竟怎样呢?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只是停留在对自然界现状的说明上,而没有进一步去说明自然界的发展。这种自然科学的状况,就影响了当时的唯物主义哲学,使它不能用发展的观点去对待自然界。例如,在当时的生物学中,那种能够说明生物变化和发展的进化论,还没有出现。在生物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一种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预成论”。按照这种观点看来,生物个体的一切特征,早在它产生以前的胚胎中就完全具备了,生物以后的生长,只不过是这些在胚胎中早已具备的特征,在量上的扩张而已,它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在质上全新的特征出现的。当然,在当时的自然科学中,能够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的科学,不能说是绝对没有,但是这些科学都是刚刚出现的,它们都是一些处于萌芽状态中的科学。正象恩格斯在这里所讲的:“康德的太阳系发生说刚刚出现,看来还只是一种奇谈。地球发展史,即地质学,还完全没有人知道。认为现今的生物是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发展过程而产生的思想,一般地说,还不能科学地加以确定。”
在自然科学发展的这种条件下,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自然界,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因此,我们就不要过分地去责备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这个缺点,因为这个缺点就是在十九世纪自然科学较比发展的条件下,在辩证法大家黑格尔的身上,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我们知道,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十九世纪的初叶。这时自然科学已经开始发展了,那些能够辩证地说明自然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都先后出现了。在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有很多人冲破了形而上学的束缚,预测到了很多发展的观点。例如,德国的诗人和学者歌德就发现了人的上颌间骨,这种发现就证明了人和动物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什么不可越过的鸿沟,两者之间是有着历史的联系的。以后法国的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居维叶,又研究了动植物的化石,并向我们指出现在的动植物种和以前的动植物种是有所不同的。到了十九世纪初,法国的生物学家拉马克又在达尔文之前发表了生物进化的学说,从而给当时生物学中的“预成论”以严重的打击。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辩证法大家黑格尔还认为自然界“它在时间上是不能发展的;它只能在空间展开自己的多样性”。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中原来有多少品种的东西,它就永远有多少品种。它只能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在空间中扩大或缩小自己的范围,增加或减少自己的数量,而不能随着时间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品种来。换句话说,黑格尔只承认自然界有量上的变化,而不承认自然界有质上的变化。显然,这种只承认自然界有量变而否认自然界有质变的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自然科学发展的条件下,在辩证法大家黑格尔的身上,还会有形而上学的思想呢?恩格斯指出,这“是体系要求这样,为了体系的缘故,方法就不能不背叛自己了”。
由此看来,形而上学性,虽然是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一个严重的缺点,但这也是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条件下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
第十三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第三个根本缺点——不彻底性。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不仅在自然领域中缺乏辩证的观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缺乏辩证的观点。这些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者,既然不能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当然也就不能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对待社会历史。他们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他们把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各个阶段看成是互不联系的碎片。
为什么他们不能用辩证的观点去对待社会历史现象呢?恩格斯指出,这是和当时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分不开的。因为在反对封建残余的斗争中,人们都把中世纪看作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断,而看不到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在反对封建残余的斗争中,往往看不到中世纪在文化的发展上、在民族的繁荣上、在技术的进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然更不能进一步认识到,正是中世纪的这些成就,才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当然,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哲学,还有一个另外的根本缺点,这个缺点就是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哲学,不仅不能运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社会历史现象,而且也没能把他们在自然领域中的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他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他们不是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是用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存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第三个根本缺点。在这里,恩格斯对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这个缺点,没有进行具体的批判,不过恩格斯在下面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观点进行批判的时候,就把这个批判工作更加彻底、更加具体地完成了。
第十四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是有缺点的,但是他的缺点与庸俗唯物主义者的错误还是不同的。
恩格斯在批判了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之后,紧接着又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进行了具体的批判。恩格斯在没有具体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之前,先说明了一下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并不在于他犯了和庸俗唯物主义者一样的错误。
我们知道,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德国出现了一批庸俗唯物主义者,如毕希纳、伏格特、摩莱肖特等。他们的唯物主义学说丝毫也没有超过他们导师的范围,即没有超过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的水平,他们和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一样,仍然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这三个根本缺点;他们并没有根据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材料把唯物主义的理论向前推进一步,他们只是用这些自然科学的材料简单地重复他们导师关于世界是物质的、上帝是不存在的等唯物主义和无神主义的学说。列宁指出:“恩格斯责备毕希纳一伙……是因为他们没有推进唯物主义,甚至想也没有想到要使〔唯物主义的〕理论向前发展'。恩格斯责备毕希纳一伙,仅仅是因为这一点。”[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2页。]
这些庸俗唯物主义者不但没有把唯物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相反却把唯物主义的理论拖向后退了。这些庸俗唯物主义者都是些自然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狭隘的自然科学知识去解释唯物主义,从而把唯物主义简单化、庸俗化了。他们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说什么意识也是物质,大脑分泌思想,就好象肝脏分泌胆汁、胃脏分泌胃液、肾脏分泌尿一样;说什么人的思维能力、文化水平完全是被人们的吃、穿、住等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等等。由此看来,庸俗唯物主义的出现非但不是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进步,相反却是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倒退。
为什么说庸俗唯物主义的出现,比起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说来是一个倒退呢?
第一,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还是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尖锐地对立起来的,而庸俗唯物主义则抹杀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取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庸俗唯物主义者既然把意识也说成是物质,那末意识和物质就没有区别了,因而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没有意义了。列宁在批判庸俗唯物主义的时候指出:“这是糊涂思想,它只能在‘扩大’唯物主义的名义下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混淆起来。”[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8页。]
第二,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关于意识是可以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谬论的,而庸俗唯物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是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支持了唯心主义的谬论。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庸俗唯物主义既然把意识也说成是物质,那末意识就不是对物质的反映了,意识就是能够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了。
唯心主义对于唯物主义的这种倒退倒是非常感觉兴趣的。因为唯心主义在十九世纪这样一个自然科学比较发展的年代里,早已智穷才尽而不能自圆其说了,尤其是在1848年革命的。过程中,它又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因此这时候的唯心主义真可以说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了。但是他们看到这个时候唯物主义的情况比起自己来,也不甚佳。所以,庸俗唯物主义的出现,倒使那些日暮途突的唯心主义者可以聊以自慰了。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有缺点的,但是费尔巴哈的缺点并不是他跟毕希纳、伏格特、摩莱肖特一样把唯物主义拖向后退了,使唯心主义感到满意了。费尔巴哈对于庸俗唯物主义在德国的出现,是没有任何责任的。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费尔巴哈也有错误的话,那他的错误只是不应该把一般的唯物主义和庸俗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从而拒绝唯物主义这个光荣的称号。
费尔巴哈的缺点不是象庸俗唯物主义者那样把唯物主义拖向后退了,使唯心主义感到满意了,那末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究竟是什么呢?恩格斯在下面就具体地说明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缺点。
第十五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第一个缺点 ——他没有利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克服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我们知道,费尔巴哈是1804年生的,1872年死的,而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又都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事。因此,费尔巴哈所处的时代正是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三大发现的时代。
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本来是克服机械观点和形而上学观点的有利条件。它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各个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运动发展着的,因此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和说明自然界中的各个现象。但是,费尔巴哈却没有总结和利用这些自然科学上的新成就,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缺点。
为什么费尔巴哈不能总结并利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中的新成就,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缺点呢?这是和他长期过着乡村隐居的生活分不开的。我们知道,费尔巴哈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脱离实践。他脱离开社会中的阶级斗争,脱离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孤立地去研究哲学。而自然科学中出现三大发现的时候,又正是他在乡间隐居的时候。这位隐居在乡间的哲学家,连社会中的政治斗争都不闻不问,更不用说什么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了。
不过,我们决不可以把费尔巴哈的这个缺点完全归罪于费尔巴哈一个人的身上。我们还应当看到费尔巴哈的这个缺点是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和当时德国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为什么说费尔巴哈的这个缺点,是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分不开的呢?我们知道,在费尔巴哈生活的年代中,自然科学虽然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这时候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还没有作出比较明确、比较完善的结论来。这种比较明确、比较完善的结论是在费尔巴哈逝世前的一两年中才作出来的,至于把这些发现进一步系统化,揭示其规律,那又是费尔巴哈逝世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在费尔巴哈活着的时候,这些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就是在自然科学家们中间也还有争论,我们怎么能够把“没有利用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这个缺点,完全归咎于这位隐居在乡间的哲学家呢?
为什么说费尔巴哈的这个缺点,是和当时德国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呢?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哲学的缺点是与他长期过着乡间的隐居生活分不开的。费尔巴哈为什么要到乡间去过隐居生活呢?他是怎样跑到乡间去过隐居生活的呢?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原来是德国厄尔益根大学的一位讲师。1830年他用笔名出版了一本反宗教的著作,叫作《关于死与不朽的思想》。在这本著作中,他批判了个人不死和灵魂不死的宗教学说,揭露了牧师、神学家的丑恶面貌。这本书出版之后,引起了当时德国的反动派、牧师、神学家们的反对。以后他的笔名被揭穿了,他自己也就因为是一个无神主义者,而永远地失去了大学讲学的席位,并被德国反动派把他赶回家乡去了。从1836年起,他就迁移到远离德国科学中心的布鲁克堡村,过着务农的生活。在1839年他和别尔特·列夫结婚以后,就依靠他夫人的一个小工厂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而长期隐居在乡间。由此可见,费尔巴哈之所以长期地过着乡村隐居的生活,这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当时德国的社会制度,只允许在大学讲坛上讲授新康德主义之类的唯心主义哲学,而不允许讲授唯物主义、无神主义的学说。因此,我们也决不可以把费尔巴哈的缺点,完全算在费尔巴哈一个人的账上。
第十六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缺点 ——他没有把自己唯物主义的学说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
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过:“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是……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这说明费尔巴哈已经正确地认识到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应当成为一切具体科学的基础,即不仅应当成为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应当成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根据费尔巴哈的这种认识,就应当进一步把社会科学和唯物主义协调起来,用唯物主义的原则去改造社会科学。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他本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页。]
费尔巴哈之所以不能把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向前推进一步,把它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并建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这仍然是由于他长期被迫隐居在乡间的缘故。由于他长期脱离实践,尤其是脱离政治斗争的实践,使他不能和当时社会中的革命派发生密切联系,不能在斗争中转变自己的立场,使他不能在与敌人的论战中发展自己的学说,不能在和朋友的讨论中丰富自己的思想。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只是提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有这样一个严重的缺点,但是还没有对费尔巴哈的这个缺点进行具体的批判。这是因为在本书的第三章中,恩格斯还要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进行专门的批判。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