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点中唯心主义杂质的批判(2)

乐燕平 · 2025-11-16 · 来源:赤竹隐客公众号
字体: / /
《费尔巴哈论》解说第三章第二节

第六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原则。

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伦理观点中唯心主义杂质的时候,首先对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原则进行了批判。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就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孤立地、抽象地去对待伦理学中的各个问题,而不是用辩证法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去对待伦理学中的一切问题。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观点和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还是根本不同的。费尔巴哈曾经借助于对斯宾诺莎的《哲学政治研究》与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著作的研究,批判了基督教。指出上帝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不过是人们虚幻中的反映而已。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因此他告诉我们不要幻想那抽象的宗教世界,而应当注意这具体的现实世界;不要研究上帝,而应当研究现实世界中现实的人。但是,费尔巴哈这种唯物主义的思想,并没有使他在伦理学中摆脱唯心主义的观点。

首先,费尔巴哈虽然主张在研究某一社会现象的时候,必须从现实世界中现实的人出发,但是他对人的了解却是非常抽象的。费尔巴哈所讲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它不是生活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社会、属于某一个阶级的具体的人,而是既不属于任何时代、也不属于任何社会、又不属于任何阶级的纯粹抽象的人。显然,费尔巴哈所讲的这种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恩格斯在谈到费尔巴哈所讲的这种人时就指出:“这个神所反映的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人,而是许多现实的人的同样的精华,这是一个抽象的人,换句话说,仍旧只是一个想象的形象而已。”

其次,费尔巴哈在自己的哲学中,虽然大谈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费尔巴哈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也是极端抽象的。我们知道,费尔巴哈是脱离开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去抽象地谈论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在费尔巴哈看来,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虽然有“人对人是狠”和“人对人是上帝”这两个公式,但是,“人对人是上帝”这个公式,应该在社会中占优势。显然,费尔巴哈这种脱离开社会中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孤立地、抽象地去谈论道德关系,并把道德关系说成是社会发展中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用这种观点去观察社会历史,当然不能正确地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来。

由此看来,费尔巴哈在自然观方面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但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他仍然和马克思主义以前其他一切唯物主义者一样,不能不是一个唯心史观者。

第七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通过费尔巴哈伦理学和黑格尔伦理学的对比,进一步揭露了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抽象性,指出费尔巴哈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抽象化了。

恩格斯在这里指出:黑格尔的伦理学就其形式讲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就其内容讲却是十分现实的。与之相反,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就其形式讲虽然是现实的,但就其内容讲却是十分抽象的。

为什么说黑格尔的伦理学就其形式讲是唯心主义的,就其内容讲是十分现实的呢?因为黑格尔的伦理学,讲的并不是现实社会的发展,而是绝对精神的发展,所以从形式上看去,黑格尔的伦理学是唯心主义的。但是,黑格尔在讲绝对精神发展过程的时候,他所讲的内容却都是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黑格尔在他的伦理学中,不仅谈到了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而且还谈到了家庭、社会、国家、法权等社会中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的具体问题。所以我们才说黑格尔的伦理学从内容上看是十分现实的。

为什么说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就其形式讲是现实的,就其内容讲是抽象的呢?因为费尔巴哈伦理学所讲的并不是什么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而是现实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所以从形式上看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是现实的。但是,费尔巴哈所讲的人并不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具体的人,而是不分时代、不分社会、不分阶级,甚至不分性别的抽象的人。恩格斯在形容费尔巴哈伦理学中所讲的抽象的人时指出:“这个人不是由娘胎里生出来的:他象由蛹变成蝴蝶一样,是从一神教的神身上飞出来的。所以,这个人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上发展了的及历史上规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跟其他的人也来往,但是其中每一个人也和他本人一样都是抽象的。在他的宗教哲学里,我们终究还可以看到有男有女。但在他的伦理学里,连这一点差别也都消失不见了。”不仅如此,费尔巴哈在谈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时,也没有把道德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起来,而是脱离开具体历史条件,撇开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孤立地、抽象地去考察道德问题的。所以我们才说,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就其内容讲是十分抽象的。

当然,费尔巴哈也曾经提出过一些正确的说法。例如,他所说的“皇宫中的人所想的,是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不同的”这个论题,就是一个非常接近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决定人们思想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的。又娟,他所说的“如果你因为饥饿和贫困而身体内没有营养物,那末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用的食物了”这一论题,也正确地说明了道德是要以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为基础的。再如,他所说的“政治应当成为我们的宗教”这个论题,也正确地说明了政治斗争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目标。但是,这些论题在费尔巴哈那里不过是一些口头上讲讲的空话而已,实际上他并不了解这些原理,当然更谈不上利用这些原理了。

总之,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比起黑格尔的伦理学来,是非常抽象、非常贫乏的。

第八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通过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对比,来说明费尔巴哈对善恶这个伦理学中重大问题的理解也是十分抽象、十分肤浅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善和恶是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在阶级社会中善恶的观点是有阶级性的。因此我们在考察善和恶的问题时,必须结合一定的阶级利益,结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具体地去加以分析,而不应当把它们二者形而上学地割裂开来,孤立地、抽象地去观察它们。同一件事情,无产阶级认为是好的,无产阶级的敌人就认为是坏的;在此时此地认为是好的,到彼时彼地就不一定认为是好的。

黑格尔虽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在善恶这个问题上,他却有着比较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很多人往往只看到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没有看到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其实恶乃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为什么呢?

第一,历史的发展常常是通过革命力量推翻旧社会制度来进行的。而革命者的革命行动,在统治者的眼光看来,则是一件非常坏的事情,是对于善的、神圣的统治的一种叛乱。但正是这些恶的行为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一些丑恶的欲望,如贪欲和权势欲,往往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因为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和自私自利、争权夺势等丑恶的欲望联系在一起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反面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正面的作用。例如,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在人类历史上就是一个用血和火的文字写出来的、充满了掠夺和暴行的过程。因为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农民破产和对殖民地掠夺的过程。所以马克思才说:“……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由此可见,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对劳动者来说是一件恶事,但是它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却起了推动的作用。因为资产阶级靠这种血腥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比以前生产力总和还要大的新的生产力。

又如,无产阶级革命一定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一定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些对于资产阶级说来,当然是一件恶事,但是它对历史的发展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推动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总之,正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向我们所指出的: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抽象地对待暴力,不能把暴力看成是绝对的恶事,而应当具体地看待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如果暴力是一种为了社会进步、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那它就是革命的暴力。相反,如果暴力是一种破坏社会进步,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那它就是反动的暴力。革命的暴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反动的暴力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可以把二者混为一谈,把它们一律说成是恶事。

费尔巴哈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他把道德上的善和恶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善就是绝对的善,恶就是绝对的恶。他只看到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没有看到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费尔巴哈不能正确地了解道德上的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呢?这就因为他是一个唯心史观者,他不了解人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会的人、阶级的人,不了解善恶的观念是有阶级性的。

当然,费尔巴哈也说过:“当人刚脱离自然界怀抱的时候,他只是个自然物,而不是人。人乃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这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人在刚刚脱离自然界的时候,还只能说是一种高级的动物,还不能说是我们在现在意义上所了解的人,在现在意义上所了解的人,并不是一种自然的、生物的人,而是一种在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的人。但是恩格斯指出,这句话在费尔巴哈那里,仍然是一句口头上的空话而已。

第九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说明了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恩格斯在批判了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之后,紧接着就对费尔巴哈伦理学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企图建立一个超阶级的、超历史的、到处适用、永恒适用的道德基本原则。那么,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是怎样的呢?

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是任何一个人生下来都有的欲望,也是人人都应该具有的权利,因此应当把它当作人类道德的基础。但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从两方面来的阻力:第一,从自己方面来的自然阻力。由于人们生理条件的限制,人们追求幸福的行动也不能不有个限度,如果无节制地贪恋酒色,结果酒色过度,伤害身体,反而乐极生悲,适得其反。第二,从别人方面来的社会阻力。因为社会上的人都在追求幸福,彼此之间难免发生冲突。如果我们不尊重别人甚至妨碍别人追求幸福的时候,别人一定要起来反抗,结果也就妨碍了自己对幸福的追求。

因此,费尔巴哈指出,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普遍地得到真正幸福的生活,就必须遵守下面两条道德的基本原则:第一,要正确地估计自己追求幸福行为的自然后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节制,能喝四两的就不要喝半斤。第二,要正确地估计自己追求幸福行为的社会后果,要尊重别人,不要影响别人对幸福的追求。

总之,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简单得很:“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这就是它的全部内容。因此恩格斯在谈到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时指出:“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永远是爱——这便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其余一切都是从这个准则引出来的。无论费尔巴哈的极机智的议论或施达克的过度的称赞,都不能遮掩这两三条原理的贫乏和空洞。”

在下面几段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这个道德基本原则进行了具体的批判。

第十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是空想的、根本行不通的。

为什么说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是空想的,是行不通的呢?因为实际生活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在他专为自己打算,而根本不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是否有影响的条件下,还往往达不到自己追求幸福的目的。如果要求一个人的行为既对自己有利,又对别人有利,又要百分之百的实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追求幸福,这决不是一句空话。没有食物、异性、衣服、房屋、书籍、消费品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是根本谈不上满足追求幸福的愿望的。但是在生产不发达的社会中,要想使衣食住等方面的消费品能够满足一切人的需要,这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费尔巴哈那种人人都应该有享受幸福权利的道德原则,对于那些无衣无食、饥寒交迫的人们说来,只是一句没有任何意义的空话而已。

所以,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时指出:“二者必居其一:或者费尔巴哈的道德,事先就预定每个人无疑地都有这些手段和对象;或者这道德只提供善良的、但无法应用的忠告,这时它对于没有上述种种手段的人,就一文不值了。”

第十一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道德基本原则的空想性质,在阶级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是根本谈不上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普遍平等权利的。尽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些不同,封建社会又和资本主义社会有些不同,但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根本没有享受幸福的平等权利这一点却是完全相同的。费尔巴哈由于缺乏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他不是从阶级,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出发,说明在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有享受幸福的平等权利的,而是从自己的善良愿望出发,希望人人都有享受幸福的同等权利。显然,这种善良的愿望,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已,它是根本不可能成为事实的。

恩格斯在这里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事实,用阶级社会中相互对立阶级之间根本没有平等权利的事实,驳斥了费尔巴哈的这种错误观点。恩格斯指出,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在封建社会中,农奴与农奴主之间,都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因此他们之间不要说在实际上享受幸福的平等权利是没有的,就是那种在法律面前形式上的平等权利也是没有的。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从表面上看,人与人之间在等级上的不平等是消灭了,大家在法律面前是一律平等的了。但是,在生产资料建筑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实际上仍然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真正平等权利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只是资产阶级幸福的牺牲品,至于他们自己,如果能够维持牛马般的生活,已经算不错的了,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生活的。这不论在物质生活上和精神生活上都是如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能够满足精神生活上幸福的手段,如文化、教育等,都被资产阶级垄断去了。当然从法律上看,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人都是有受教育的权利的,人人都是有享受文化生活的权利的,但是那些吃饭穿衣还成问题的无产阶级,哪里有钱叫自己的子女去受教育,哪里有钱去看戏看电影呢!1866年普奥战争以后,在德国资产阶级政论家中流行着一种传说,认为普军之所以能够在波希米地区萨多瓦村一战中取得胜利,这似乎是由于普鲁士的国民教育制度非常优越的缘故,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神话而已。萨多瓦村的小学教师并不见得十分出众,普鲁士王国中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情况,也并不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好多少。因此,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情况时指出:“……资本主义对于多数人享受幸福的平等权利所给予的尊重,未必比奴隶制度或农奴制度所给予的多。”

第十二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是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道德原则。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实质上就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如果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证券交易所里,在作买空卖空投机生意活动中取得胜利的资本家,就是道德上最高尚的人了。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这个资本家到证券交易所中去作买空卖空的投机生意,是完全自愿的、是为了追求幸福的。而且他到证券交易所中去追求幸福,并不妨碍别人也可以到那里去追求幸福,因为证券交易所是大家都可以去的。所以,这个资本家到证券交易所中去作投机生意的行为,是完全合乎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的。

其次,因为这个资本家是投机生意中的胜利者,这说明他对他自己行为后果的估计是完全正确的。这样,他不仅赚了钱,得到了幸福和愉快,而且也没有妨碍别人对幸福的追求。所以从费尔巴哈的道德标准看来,这个资本家就是道德上最高尚的人物了。至于那些在投机生意中的失利者,由于他们在投机活动中遭到了失败,因此按照费尔巴哈的道德标准看来,他们就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对自己行为后果的估计是错误的,所以他们不但不能得到幸福,而且还要赔钱。他赔一些钱是应该的,这可以说是对他那不道德行为的一种惩罚。

此外,恩格斯还指出,如果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看来,证券交易所本身也应当是一个最讲道德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也是充满了费尔巴哈的对人以爱的道德原则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证券交易所中,每个人想要变为富翁的愿望,都是靠别人来满足的,如果别人都不到证券交易所去,那么我自己一个人便无法进行投机活动,如果别人不赔钱,我便无法成为富翁。这样看来,我到证券交易所去,不仅是为了满足我个人想变为富翁的愿望,而且也是为了满足别人想要成为富翁的愿望。同样,别人到证券交易所去,不仅是为了满足他自己想要发财的欲望,而且也是为了满足我想要发财的欲望。

总之,根据上述的分析,恩格斯得出结论说:“不论费尔巴哈的愿望和意图如何,他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

第十三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了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在阶级社会中的反动性质。

费尔巴哈认为爱是万能的,它能够创造奇迹,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一切问题,就是在阶级社会中也是如此。显然,这种在阶级社会中宣扬超阶级的爱,企图用超阶级的爱去调和阶级矛盾,抹杀阶级斗争的作法,是非常反动的,这实际上是作了剥削统治阶级的帮凶。所以恩格斯才在这里指出:“这样一来,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都消失不见了,而留下的只是一句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亲嘴吧,——大家一团和气地痛饮吧!”

恩格斯在这里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宣传超阶级的爱,这不仅是反动的,而且是很容易迷惑人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直坚持不懈地与这种反动思想进行着不调和的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就对那种在阶级社会中宣传博爱思想,企图用超阶级的爱来解放全人类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进行了尖锐地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而是代表德国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它的实质就是要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调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他们想用博爱的思想去欺骗和蒙蔽无产阶级,以达到他们削弱无产阶级革命意志,取消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目的。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进一步揭露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写道:“于是这种社会主义就成了德国各邦专制政府及其一班扈从僧侣、学监、顽固容克和官僚顺便抓来恐吓那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的一个草人。

“于是这种社会主义就成了供德国各邦专制政府拿苦辣的鞭棍和枪弹镇压德国工人起义时采用的一种甜蜜补充手段。”

直到今天,一切无产阶级的敌人,如艾德礼等“合法社会主义”者之流,也在大力鼓吹这种超阶级的博爱思想。他们说什么现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已经一致起来了,现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残酷斗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应该让位于宣传博爱思想的资产阶级学说了。以南斯拉夫铁托集团为代表的现代修正主义者,也极力抹杀世界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阶级斗争,他们在工人阶级运动中散布对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的幻想,宣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谬论,反对暴力革命,宣传“与帝国主义积极共处”,反对一切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修正主义者还宣扬什么“超阶级的人性”,“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叫嚣什么“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过时了”等谬论。由此可见,恩格斯在这里对费尔巴哈宣传超阶级爱情的反动性的揭露,在今天仍然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的。

第十四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把上面几段中对费尔巴哈伦理学观点的批判作了一个小结。恩格斯在这里指出了三点:

首先,恩格斯指出,一切道德原则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在变化着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那种适合于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切民族的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费尔巴哈想要创立一个在一切时间、地点、条件下都能适用的道德基本原则,这是根本办不到的。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这种企图的时候指出:“它适用于一切时代,适用于一切民族,适用于一切情况;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不适用的。”

其次,恩格斯指出阶级社会中的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每个阶级甚至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例如,资产阶级认为剥削是合乎道德的,而无产阶级则认为这是不合乎道德的;资产阶级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要侵犯它就是不道德的,而无产阶级则认为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谁要是反对便是不道德的。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每个阶级都有每个阶级自己的道德标准,他们都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别人的行动,至于其他阶级的道德标准,他们就可以不管不顾地加以违反了。由此看来,费尔巴哈想要建立一个任何阶级都能适用、任何阶级都要遵守的道德标准也是根本办不到的。正象恩格斯在这里所指出的,费尔巴哈的这个适用于任何阶级的道德标准,结果必然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是软弱无力的,是任何阶级也不会遵守的。

最后,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的普遍爱情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战争、争吵、诉讼、纠纷、离婚、剥削等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费尔巴哈想要以超阶级的爱作为自己全部道德学说的基础,这是十分荒谬的。问题很明显,资产阶级决不会因为听信费尔巴哈这个“对人以爱”的道德学说,而放弃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同样,无产阶级也决不会因为要遵守费尔巴哈这个对一切人类都适用的道德标准,而不向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了。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30岁快递员因送错快递被杀:谁之病?
  2. 踏入深宅的冬日;一道门槛,无声的较量;…特殊的眼镜与不眠的黄昏
  3. 严重后果正在显现
  4. 蒋介石出卖外蒙古始末
  5. 陈先义:关于外国月亮的荒唐故事
  6. 准备同中国打仗或已是日本的既定战略
  7. 社会主义中国,不需要高高在上的“文化大师”!
  8. 那些想否定毛主席和前28年的,不是蠢就是坏!
  9. 高市早苗如此盼望“有事”,就让她体验一下“多事之秋”
  10. 反官僚主义的局限与歧路——以彻底革命立场重评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1. 元龙:低三下四拿吴石烈士鲜血敬国民党一杯,遭国民党打脸!
  2.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3. 吴铭:谈谈经济“杀招”和“围猎”
  4. “古二”再爆“反贼”录音,揭穿了几十年来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5. 《邓选》学习 105 邓小平说不会产生资产阶级。2025富豪榜财富超过所有省份GDP、全世界GDP排名第七,首富富可敌39国总和
  6. 郝贵生 | “不要独尊马术”说明了什么?
  7. 只谈孙中山,不提毛泽东?《沉默的荣耀》你凭什么?
  8. 《邓选》学习103 邓小平眼里的新中国前三十年与美籍华人著名学者眼中的新中国前三十年有什么不同?
  9.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憎恨起父母了
  10. 背叛毛主席的叛徒是孙先生的继承者?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井冈山观心 |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是否准确地预言了苏修与越修的资本主义复辟?
  3. 是与非:吵了几十年,有些事该说清楚了!
  4.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5.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6.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7.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8.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9.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10. 令人“窒息”的聊天!
  1. 1959年,毛岸英的爱人刘思齐秘密赴朝为丈夫扫墓
  2. 2026年红色挂历来了:纪念毛主席逝世50周年
  3.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4. 天眸:一往无前地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英勇奋斗——纪念胡耀邦诞辰110周年和他致垦殖场信40周年
  5. 粉妖回忆录——最后一顿饭
  6. 《邓选》学习 105 邓小平说不会产生资产阶级。2025富豪榜财富超过所有省份GDP、全世界GDP排名第七,首富富可敌39国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