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宣告响彻云霄时,广场上汇聚的三十万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在万众欢腾中,一句发自肺腑的“人民万岁”,如同惊雷划破长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序章。
“人民万岁”,这并非一句即兴的口号,而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信仰的浓缩,更是他所构想的社会主义蓝图的根本底色。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谁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毛主席给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答案:“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那么,在他眼中,一个真正属于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模样?
它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晦涩的教条。它扎根于中国最广袤的土地,流淌在工农大众的汗水与热血中。它回答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个国家,到底是谁的?依靠谁?为了谁?
一、 理论基石:“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奠基
毛主席眼里的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的是“所有权”问题。如果劳动者不能掌握生产资料,那么“当家作主”就是一句空话。
在旧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却只占有极少数的土地;工厂里的工人,终日劳作,却仅仅是资本的附庸。这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是劳动者苦难的根源。
因此,社会主义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这并非理论家的空想,而是亿万劳动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选择。当翻身的农民第一次拿到属于自己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当上海的工人在解放后第一次作为“工厂主人”走进车间,那种从“奴隶”到“主人”的身份转变,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革命之一。
一位山东的老农,在分到土地后,把土块揣在怀里,喃喃地说:“这土是热的,是自己的了。”他把最好的粮食交公粮,因为他朴素地知道:“这是给俺们自己的国家交粮。”
这就是毛主席构想的经济基础: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目的是“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避免再次出现两极分化。
然而,仅仅改变经济基础是不够的。毛主席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在上层建筑上确保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
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这个政权的属性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
简而言之,就是对最广大的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同时,坚决保护这种民主,不允许任何人(无论是外部的帝国主义还是内部的旧势力)颠覆劳动者的政权。
在这个基础上,“为人民服务”就从一句口号,上升为国家机器的唯一宗旨。
1944年,在追悼普通战士张思德的会上,毛主席发表了那篇光辉的演讲——《为人民服务》。他石破天惊地提出:“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一定义,彻底划清了它与历史上一切“官僚政治”的界限。
在毛主席的构想中,干部不是“官”,而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如果这个关系颠倒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就变了。
因此,他要求所有公职人员,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这个理论基石,是感人至深的,因为它承载了无数先烈的牺牲;这个理论基石,也是极其厚重的,因为它奠定了新中国一切制度设计的出发点。
二、 灵魂所在:“群众路线”的实践伟力
如果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初心”,那么“群众路线”就是实现这一初心的唯一路径。
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有着近乎本能的、最深刻的信任。他始终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在他眼里的社会主义,绝不是少数精英坐在办公室里“设计”出来的,而是亿万劳动人民在广阔天地里“干”出来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套工作方法,在毛主席看来,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
什么叫“从群众中来”? 就是要拜人民为师。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去倾听劳动者的呼声,去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
什么叫“到群众中去”? 就是把从群众中提炼出来的(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经验,系统化为理论和政策,再回到群众中去宣传、去践行,并在新的实践中接受检验。
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是劳动者自我解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群众路线”迸发出了改天换地的伟力。
第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是“鞍钢宪法”的诞生。
在新中国工业建设初期,我们曾一度学习苏联的“马钢宪法”(即“一长制”和“专家治厂”)。但在实践中,毛主席敏锐地发现,这套方法容易导致干部脱离群众、技术人员脱离实际,工人则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
1960年,毛主席在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做出了重要批示。他高度赞扬鞍山钢铁公司创造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这就是著名的“鞍钢宪法”。
“工人参加管理”,这在人类企业管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在鞍钢的熔炉前,厂长和工人一样满身油污,技术员和老师傅蹲在地上一起攻克技术难关。工人不再是“被管理者”,而是工厂的主人翁。
这种冲破“专家权威”和“科层制度”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劳动者的首创精神。无数的“土专家”、“老师傅”走上台前,解决了大量“洋专家”解决不了的难题。
这是毛主席眼中社会主义应有的图景:劳动者不仅在经济上翻身,更要在精神上、在创造力上彻底解放。
第二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是焦裕禄的“群众路线”。
1962年,河南兰考正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折磨。焦裕禄临危受命,来到这个最困难的地方。
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下指令。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带领调查队,一头扎进群众中。
为了摸清“三害”的底细,他顶着风沙,蹚着洪水,一家一户地走访。他拜“土专家”——那些与“三害”斗了一辈子的老农民——为师。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走进一个最穷的草屋,握着老人的手,愧疚地说:“我是你们的书记,我没有领导好你们,让你们受苦了。”
他心里装的,不是自己的“官位”,而是兰考几十万劳动人民的冷暖。他不是“指挥”群众,而是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焦裕禄身上,我们看到了毛主席所倡导的“群众路线”最生动的体现:你把群众放在心里,群众就把你举过头顶。
兰考人民最终在焦裕禄精神的感召下,战胜了“三害”。这不是某个“青天大老爷”的恩赐,而是兰考的劳动人民,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手“改天换地”的胜利。
毛主席眼里的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个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共同创造奇迹的社会。
三、 永恒警惕:“决不当李自成”的赶考之路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建设者,更是清醒的“守夜人”。他深刻理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来自内部的蜕变。
1949年,在即将进入北平前,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了著名的“进京赶考”的警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李自成失败的根源是什么?是胜利后,革命意志衰退,居功自傲,脱离群众,迅速腐化。
毛主席始终警惕:我们的人民政府,会不会重蹈覆辙?我们的干部,会不会从“人民勤务员”变成骑在人民头上的“新官僚”?
他害怕干部们“贪图享受”,害怕他们“脱离劳动”。因为一旦脱离了劳动,就必然无法理解劳动者的疾苦;一旦脱离了群众,“为人民服务”就必然沦为空话。
在他眼中,一个真正的、属于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必须拥有一套防止“公仆”变“主人”的机制。
这个机制是什么?
是“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化。他一再强调,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定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不是“作秀”,而是一种根本的政治要求。他认为,只有亲手拿起锄头、扳手,和工农群众一起流汗,才能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才能接地气,才不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是“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这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路径。他相信,只有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鼓励“大鸣、大放、大字报”,鼓励人民群众对干部和机关的缺点错误提出尖锐的批评。
他要的,是一个劳动者敢于说话、敢于批评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因为他深信,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两个务必”的清醒。“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毛主席的构想中,艰苦奋斗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劳动者政权的政治本色。社会主义的干部,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从西柏坡到北京城,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赶考”。考卷上没有题目,但答案早已写定,那就是“人民”。
毛主席的这种永恒警惕,这种对“官僚主义”的深恶痛绝,这种对“脱离群众”的零容忍,恰恰是他心中“劳动者的社会主义”最深刻的保障。他要守护的,是那份来之不易的、属于人民的“江山”。
尾声:跨越时空的初心回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我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与毛主席那个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重温毛主席关于“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的构想,不是为了刻舟求剑,更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跨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
这份力量是什么?
是那份“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不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最鲜明的继承和发扬。
是那份“依靠群众”的实践伟力。 无论是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还是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结底,都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是那份“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依然需要“决不当李自成”的清醒,需要“两个务必”的坚守,需要永葆那份“赶考”的初心。
毛主席眼里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劳动者意气风发、扬眉吐气的时代,是一个干部清正廉洁、甘当公仆的时代,是一个相信“人”是第一位的、敢于“改天换地”的时代。
今天,我们耳边依然回响着那句穿越时空的嘱托:
“人民万岁!”
这句回响,是历史的足音,更是未来的启示。它将永远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我们最深爱的人民,一往无前。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