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交流时,【杰赋】说:“小编尔杜撰的新名词“劳动权力公有制”以及小编尔的论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小编尔连人类绝大多数都是好逸恶劳的都无视了~如果能够不劳而获的话根本就没有会喜欢劳动!所以劳动不是大家必不可少的权利而是人类维持生存不得不进行的生产活动。谁会愿意把自己不得不做的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当成自己必不可少的权利?”
对此,我的回答是:你搞错了,我说得是“劳权公有制”,从来没有说“劳动权力公有制”。劳权公有制中的劳权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劳动权力的涵义。
劳权公有制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
所谓劳动所有权,也就是劳动者凭借劳动投入参与生产成果分配的权利和劳动者凭借劳动投入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这里体现的基本原则是“谁劳动谁受益”的按劳分配原则和“谁劳动谁经营管理”的劳动者当家做主原则。
“钟之说”的公有制理论认为现实的公有制有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公有制和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的区别。前者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简称为产权公有制模式;后者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权制度”,简称为劳权公有制模式。
一、劳权公有制与产权公有制的核心分野
产权公有制模式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属性为核心,通过明确产权归属实现资源的公共配置,但在实践中容易陷入“产权虚置”的困境——既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却缺乏具体的权利载体将其转化为劳动者的直接权益,最终可能导致管理决策权集中于少数管理者,分配权依赖于行政性规则,也就是会陷入网友们常说的权力公有制的泥潭,背离了公有制“为人民谋福祉”的初衷。而劳权公有制的革命性突破,在于将“生产资料公有”与“劳动所有权落地”直接绑定,把抽象的“全民所有”转化为具体劳动者的两项核心权利:一是分配参与权,即由劳动投入的质与量直接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份额,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也杜绝“不劳而获”的分配不公;二是管理参与权,劳动者不再是被动的生产工具,而是企业经营的主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议事等机制直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实现“谁劳动谁管理”的当家做主权利。
这种分野的本质,是对“公有制核心是谁”的回答:产权公有制侧重“物的公有”,而劳权公有制侧重“人的主权”——生产资料的公有最终要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而非单纯的资源归属划分。正如“钟之说”所强调的,脱离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容易沦为形式上的公有,而劳权公有制则让公有制回归到“以劳动者为中心”、“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本质属性。
二、对“好逸恶劳”质疑的回应:劳权公有制激活劳动的内在价值
杰赋网友的质疑,恰恰触及了传统劳动观的误区——将劳动视为“不得不承受的负担”,而忽视了劳动在实现人的价值、获得尊严与归属感中的核心意义。这种误区的产生,本质上是因为传统劳动制度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与自身权益脱节:当劳动只是“为他人创造价值”,分配由资本或权力主导,管理决策权与己无关时,劳动自然会沦为“被动的苦役”,“好逸恶劳”的心态也随之滋生。
而劳权公有制恰恰破解了这一困境:它通过“谁劳动谁受益”的分配机制,让劳动成果直接转化为劳动者的消费反馈;通过“谁劳动谁经营管理”的治理机制,让劳动者获得对生产过程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此时的劳动,不再是“为了生存的被迫选择”,不再是赚钱为资本家,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实践”——当劳动者知道自己的劳动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劳动就从“外在负担”转化为“内在需求”。这种转变并非否定人的趋利性,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将“趋利”与“劳动创造”绑定,让“勤劳致富”“劳动光荣”成为可预期的现实。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无数实践早已证明:当劳动者拥有对劳动的主导权时,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与积极性。从合作社模式中社员的全身心投入,到国企改革中职工持股带来的效率提升,本质上都是劳权回归的初步尝试。周家庄、胖东来和华为公司的实践,更是最实现的典型。劳权公有制并非要求人人“热爱劳动本身”,而是通过劳动阶级法权的建立,让劳动成为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最佳路径,从而激活劳动的内在动力。
三、劳权公有制的现实意义:重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的探索中,劳权公有制提供了一条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新路径。传统产权公有制模式下,公平与效率往往难以平衡:过于强调公平易陷入平均主义,抑制效率;过于追求效率则可能导致分配失衡,违背公平。而劳权公有制通过两项核心机制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在公平层面,它以“劳动投入”为核心分配与治理依据,彻底打破了资本、权力对资源分配的垄断,让劳动者成为财富分配的主体,“谁劳动谁受益”的分配原则从根源上遏制两极分化,实现“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实质性公平;在效率层面,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与创新活力,避免了“所有者缺位”导致的资源浪费与管理低效,让公有制经济更具发展动力,更具市场竞争力。
这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正是新时代公有制改革的核心诉求。当前,部分公有制企业存在的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根源在于未能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由于劳动所有权的缺失——劳动者缺乏持续投入的动力,管理者缺乏对劳动者负责的约束。而劳权公有制通过劳权制度的建立,确立劳动者生产主体地位,让劳动者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既保障了公有制的公平底色,又提升了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效率,为公有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
劳权公有制并非凭空杜撰的“新名词”,而是在深刻认识公有制三大特点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公有制本质的深刻回归与理论创新。它以劳动所有权为核心,破解了传统公有制的实践困境,回应了对劳动本质的认知误区,重构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关系。在追求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劳权公有制为公有制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只有让劳动者真正成为公有制经济的生产主体、劳动成果的受益者、企业治理的参与者,公有制才能真正彰显其制度优势,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